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61.
儿童超重肥胖率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上升,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与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致肥胖环境是预防与控制儿童肥胖的可改变因素,包括食物环境和身体活动环境。作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家庭和学校所提供的食物/运动设施、教育和咨询服务、制定的食物/运动规则、行为示范作用、食物/运动相关的经济因素等,均与儿童的食物选择以及身体活动水平有关,并进一步影响儿童肥胖风险。既往关于家庭/学校环境与儿童肥胖的关系结论尚不一致,有必要进行现有证据分析和评价,为相关指南及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并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补充高质量的纵向研究设计,补充中国人群(尤其儿童)数据,并综合考虑不同层次致肥胖环境与个体因素交互作用对行为和体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兔狲(Otocolobus manul)、藏狐(Vulpes ferrilata)和赤狐(V. vulpes)是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域分布的重要小型食肉兽。本研究于2014年6月至2019年9月在青海省长江源区沱沱河和通天河沿岸选取208个位点布设红外相机, 通过所获取的时空分布数据比较了上述3种同域分布小型食肉兽的时空利用情况。通过空间重叠度系数的比较分析, 兔狲和藏狐、兔狲和赤狐以及藏狐和赤狐之间的空间重叠度系数分别为0.25、0.48和0.17, 这表明兔狲、藏狐和赤狐三者在空间利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 兔狲和藏狐属典型的昼行性动物, 而赤狐以夜行性活动为主。兔狲、藏狐和赤狐每个物种在冷暖两季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分别为0.83、0.78和0.88。两两比较分析表明, 兔狲和藏狐二者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最高(0.84), 兔狲和赤狐在夜间活动时段存在一定重叠(0.63), 而藏狐和赤狐的时间生态位分化最明显, 重叠指数最低(0.48)。此外, 在暖季, 两两物种之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均小于其冷季的重叠指数。综上所述, 长江源区兔狲、藏狐和赤狐3种小型食肉兽可通过空间和时间资源的利用差异来降低物种间的干扰和竞争, 从而达到同域物种共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63.
土壤线虫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数量丰富且对土壤环境变化敏感, 可用于评估不同田间管理条件下的土壤健康。本文探究了紫色土区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及土壤团聚体粒径对线虫群落的分布及其生态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了5个施肥处理: 不施肥(对照, CK)、单施化肥(NPK)、生物炭 + 化肥(BCNPK)、商品猪粪 + 化肥(OMNPK)和秸秆 + 化肥(RSDNPK)。团聚体粒径分为: 原状土(BS)、大团聚体(> 2 mm; LA)和小团聚体(0.25-2 mm; SA)。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施肥可促进线虫数量增长, 其中单施化肥处理下增幅最小(66%); 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对线虫数量的提升更为显著, 秸秆 + 化肥处理下增幅达206%。不同施肥处理间线虫类群相对丰度差异显著, 大小均表现为: 食细菌线虫(BA) > 杂食/捕食线虫(OP) > 植食线虫(PP) > 食真菌线虫(FU)。小团聚体较其他土壤团聚体的杂食/捕食线虫丰度更低, 食细菌线虫丰度较高。秸秆与化肥配施处理下线虫群落结构指数和富集指数显著增加, 且各施肥处理下线虫功能足迹呈现明显差异。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尤其是秸秆 + 化肥)可提高土壤养分供应且有利于形成稳定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 助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4.
姚保民  曾青  张丽梅 《生物多样性》2022,30(12):22353-254
原生生物广泛分布在土壤和不同生境中, 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维持土壤和植物健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土壤其他生物类群相比, 原生生物分类体系和生态类型复杂, 分类鉴定困难且分子检测技术不够成熟, 目前对原生生物的认识相对不足。本文对当前原生生物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系统阐述了原生生物的分类系统和营养功能群特征、土壤原生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重点介绍了原生生物群落在参与土壤养分循环、维持土壤和植物健康等中的功能作用,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对土壤原生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土壤生物多样性资源, 并进行保护性地开发和利用, 维护土壤和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65.
哈民忙哈遗址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为重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甚至思想观念等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重建该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有助于揭示哈民忙哈遗址产生和兴盛的动因及科尔沁沙地史前文化的变迁过程。目前,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显示哈民忙哈遗址先民的生业经济具有多样性,但各种生业模式的比重以及是否存在家畜饲养等问题还缺乏相应的了解。本文对该遗址87例人骨与18例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还原了人和动物的食物结构及生业经济面貌。结果显示,陆生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主要基于C3植物类食物和少量的C4农作物,而犬科动物则体现出家养动物的食谱特性:食物主要依赖C4食物和人类食物残羹。C4类粟黍农作物和以此饲喂的动物是该遗址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粟黍农作物在食物结构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在该遗址中,女性摄入相对较多的粟黍和相对较少的肉类,与男性在食物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农耕、家畜饲养是先民最重要的经济行为,狩猎、渔猎和采集是生业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6.
施崇阳  郭怡 《人类学学报》2022,41(2):308-318
对渔业食用资源的利用是人类生业经济的重要方面,然而至今尚无专文介绍如何定量分析渔业食物资源在先民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本文采用利用同位素传递信号重建食谱(FRUITS)模型,以田螺山遗址与梁王城遗址已发表的先民和动植物稳定同位素数据为例,对先民食物结构中的多种食物资源比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梁王城遗址渔业资源在食谱中占5%~22%;田螺山遗址淡水渔业资源在食谱中占5%~20%,而海洋渔业资源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67.
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用于消费者营养溯源,以确定多种营养来源对消费者营养的贡献比重。因此,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已经是消费者营养溯源分析的必要方法之一。通常使用贝叶斯混合模型来估计不同营养来源的贡献;此类模型提供了每个营养来源对消费者的贡献比例的概率分布特征。然而,混合模型拟合结果的好坏,及其与实际生态学理论的匹配水平,是模型性能的重要评价内容。例如,模型在不能很好地解析营养来源贡献时,仍将返回默认先验结果,给模型解释带来困难。为直接避免同位素构建消费者营养溯源分析中的诸多技术问题,文章将综述在拟合和评估贝叶斯混合模型时遵循的最佳实践。因此,文章基于实测的同位素数据集(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同位素数据集),通过识别消费者营养功能类群特征、改变营养来源先验信息特征,构建系列贝叶斯模型;通过比较模型总体性能、实测值与预测值差异,及先验信息和后验信息差异等多种模型性能评价方法,来描述模型性能评价的方法和过程。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将进一步提高消费者营养溯源准确性,为更深刻地认识食物网规律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68.
目的:检索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家庭食物环境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检索1998—2020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国内限核心期刊)的相关研究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结果:共检索出文献144 篇,共纳入8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主要证据,综合评价家庭食物环境与儿童肥胖的关系。家庭食物环境包括家庭食物可及性、家庭共餐情况、家庭成员营养素养等。塑造健康的家庭食物环境有益于儿童青少年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维系合理体重。结论:良好的家庭食物环境有利于塑造儿童健康的饮食行为,但对儿童体重和肥胖发生率的影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相似文献   
69.
张洪茂 《动物学杂志》2019,54(5):754-765
食物贮藏是许多动物应对食物短缺、保障其生存和繁衍的一种适应性行为。保护好贮藏食物以供食物短缺期利用,是食物贮藏成功的标志和进化动力。同种或异种动物盗食是贮藏食物损失的重要原因。嗅觉、视觉与空间记忆、随机搜寻等是动物搜寻和盗取食物的重要手段;避免盗食、阻止盗食和容忍盗食是动物反盗食的重要策略。动物通常采用多种行为策略进行盗食和反盗食,分配食物资源,形成相对稳定的种内、种间关系。盗食与反盗食互作及其对贮食行为进化的意义已成为行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针对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研究尤为丰富。本文总结了贮食动物常见的盗食和反盗食行为策略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涉及贮食动物利用嗅觉、视觉与空间记忆、随机搜寻等盗取其他个体食物的盗食策略,以及通过隐藏、转移、保卫、容忍等方式减少被盗食,保护贮藏食物的行为策略。针对现有研究状况,从种间盗食与反盗食及其与物种共存的关系,种间非对称盗食关系及其适应意义,盗食与反盗食最适行为策略及其与贮食动物适合度的关系等方面对今后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0.
猞猁(Lynxlynx)是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顶级捕食者,在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和调节猎物数量上具有重要地位。分析猞猁粪便样品残留物不仅能明确其猎物构成,了解与同域分布其他捕食者的关系,还能为制定物种保护措施和栖息地管理策略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在2006至2008年间利用样线法在该区域收集到35份猞猁粪便样品。通过相对出现频率法对粪样进行食性分析,发现猞猁的主要食物组成以蒙古兔(Lepus tolai,30.85%)和植物(28.72%)较多;年度(χ~2=18.696,P <0.001)和季节性(χ~2=74.695,P <0.001)食物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蒙古兔在猞猁的食物组成中占最重要地位;猞猁的食物构成与季节有关,寒冷季节捕食大型猎物,而温暖季节捕食的小型猎物更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