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7 毫秒
61.
赵磊  刘淑艳 《菌物学报》2019,38(9):1457-1469
白粉菌是一类植物专性寄生真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引起多种植物白粉病。开展白粉菌交配型基因研究可以为全面认识白粉菌的生活史循环和系统演化提供证据。本研究以子囊菌中已报道的10种MAT基因和4种侧翼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为种子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21个白粉菌基因组中进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探索MAT基因及其侧翼基因的种类和线性排布。结果表明,21个白粉菌基因组中有10个属于MAT1-1型,包含MAT1-1-1MAT1-1-3两种基因;10个属于MAT1-2型,仅包含MAT1-2-1基因;在Erysiphe pulchra的基因组中同时存在MAT1-1-1MAT1-1-3MAT1-2-1;而4种侧翼基因SLA2APC5APN2CoxVia在21个白粉菌基因组中均存在。21个菌株中有两个菌株Blumeria graminis f. sp. hordei RACE1和Golovinomyces orontiiMAT基因和4种侧翼基因分布在同一个scaffold,其余菌株MAT基因和侧翼基因均不在同一scaffold出现。本研究分别分析了具有MAT1-1MAT1-2的菌株中MAT基因和4种侧翼基因的排列关系,同时根据9个菌株的MAT基因注释信息,推测了其他菌株的MAT基因结构。结果表明,同属白粉菌的MAT基因结构相同,属间MAT基因结构差异明显。以从白粉菌基因组中获得的MAT1-1-1MAT1-1-3MAT1-2-1 3种MAT基因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白粉菌属Erysiphe和戈洛文白粉菌属Golovinomyces分别形成独立分枝,且白粉菌属与戈洛文白粉菌属形成姊妹群,这与前人对白粉菌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得到的白粉菌MAT基因种类、分布及其结构的相关结果为进一步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探究白粉菌的系统发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2.
青岛地区烟草白粉病病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岛地区的温室和实验室中发现烟草白粉病,通过对病原形态特征、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将青岛地区烟草白粉病的病原确定为奥隆特高氏白粉菌Golovinomyces orontii,这是该病原在国内烟草上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3.
以高感白粉病甜瓜‘066’、感病品种‘0544’、抗病品种‘Yuntian-930’为试材,对白粉病菌胁迫下外源亚精胺(Spd)处理的甜瓜幼苗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 MDA)和光合色素含量进行了研究,探讨外源Spd对甜瓜白粉病抗性的诱导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白粉病菌接种后甜瓜叶片的防御酶活性、光合色素含量先升后降,MDA含量升高;(2)外源Spd处理缓解了白粉病菌胁迫下甜瓜叶片防御酶活性、光合色素含量的下降,降低MDA含量及甜瓜的病情指数,并以1.0 mmol/L Spd处理效果最佳;(3)外源Spd处理使甜瓜叶片产生了更多的H2O2;(4)外源Spd提高甜瓜对白粉病抗性具有一定广谱性,且可向上传导。研究认为,H2O2可能参与白粉病胁迫下信号的传递,外源Spd可通过缓解白粉病菌胁迫下甜瓜防御酶活性和光合色素含量的下降来诱导甜瓜对白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64.
记录了采自长春地区的白粉菌属叉丝壳组(Erysiphe sect.Microsphaera)吉林省新记录变种2个:万布白粉菌原变种(E.vanbruntiana var.vanbruntiana)和车轴草白粉菌原变种(E.trifolii var.trifolii),其寄主东北接骨木(Sambucus manshuri...  相似文献   
65.
香薷白粉病菌及其重寄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翠  梁晨 《菌物研究》2011,9(2):97-99
对采自中国长春香薷白粉病菌进行系统观察和测量,鉴定其为本间白粉菌(Erysiphe hommae Braun),同时发现了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 Ces.),并对重寄生茵的叶部寄生特征及培养特征进行了描述.室内检测结果表明,重寄生菌的重寄生强度较高,可抑制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6.
宿主细胞的磷酸肌醇是细胞信号通路中的重要成分,参与许多细胞内过程(如细胞生长与分化、肌动蛋白的组装、细胞运动、细胞死亡、膜运动、葡萄糖转运等)的调节,是细胞生物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组分子.近来的研究表明,病原菌(尤其是胞内寄生菌)可以利用磷酸肌醇信号通路,颠覆宿主细胞的功能.本文综述伤寒沙门菌对宿主细胞磷酸肌醇信号通路的调节与利用,有利于了解胞内寄生菌的寄生和致病机制.同时,细菌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模型给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来破解真核细胞内的复杂信号传导之谜.  相似文献   
67.
应用16S rDNA-PCR技术快速检测不同根系样品中的巴斯德杆菌(Pasteuria spp.),并采用PCR-RFLP和PCR-SSCP法初步分析这些样品中巴斯德杆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来自福建、广东的30份感染根结线虫病的根系中,有9份样品含有巴斯德杆菌;PCR-RFLP分析表明,克隆子的EcoH I酶切带型分为5类,其中2类占相对优势,PCR-SSCP带型分类的情况与PCR-RFLP的基本一致,但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选取12个克隆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子的16S rDNA序列与穿刺巴斯德杆菌(Pasteuria penetrans)的相应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7.8%~99.7%);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根系样品中的巴斯德杆菌(Pasteuria spp.)16S rDNA序列与GenBank已收录的穿刺巴斯德杆菌(P.penetrans)序列形成1个主要分支和7个独立分支,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68.
TCTP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参与重要的生物过程。对小麦中克隆到的TCTP基因进行了白粉菌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发现,在对白粉菌敏感的小麦京411中,白粉菌侵染后TCTP基因应答迅速,且基因表达水平较高。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方法沉默京411中的TCTP基因,发现白粉菌成功侵染小麦叶片的比例下降,乳突等抗性结构特征比例上升,H2O2在细胞内的累积水平升高。试验结果表明,TCTP在小麦与白粉菌互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9.
Helwingia japonica (Thunb.) Dietr. var. papillosa Fang et Soong was reduced as a new synonym of H. japonica (Thunb.) Dietr. var. hypoleuca Hemsl. ex Rehd. Helwingia zhejiangensis Fang et Soong was combined into H. japonica (Thunb.) Dietr. and renamed H. japonica (Thunb.) Dietr. var. zhejiangensis (Fang et Soong) M. B. Deng et Y. Zhang.  相似文献   
70.
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菌染色的效果。荧光素钠法中样品处理只需20min左右,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荧光指示剂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主要沉集于活菌体的隔膜和细胞质部位,使病菌产生明显的亮绿荧光和清晰的细胞轮廓,亮绿荧光衰退期为7min;借助荧光显微镜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的发展过程,区别活菌体和失活菌体。考马斯亮蓝法包括传统的组织学染色步骤,经过改进后的样品处理过程需要40min左右;染后使寄主组织呈现淡蓝色,病菌菌体染成深蓝色;该方法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和被侵染细胞内部发育形成的结构,包括孢子发育形成的初生芽管,附着胞芽管,成熟附着胞以及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初生吸器原体,成熟的指状体吸器和次生吸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