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维生素A缺乏影响肠道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A(vitamin A,VA)在维持肠道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完整性、调节黏膜免疫反应以及抗感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肠道相关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可表达合成视黄酸(retinoic acid,RA)所必需的酶(retinal dehydrogenase,RALDH),合成RA。RA通过诱导T、B细胞产生整合素α4β7、CCR9,使其归巢到肠道,并提高肠道黏膜sIgA的水平。RA可增强天然CD4+T细胞分化为Foxp3+Treg细胞,抑制Th17细胞的生成。当机体VA缺乏时可降低肠道屏障功能,下调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增加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容易导致腹泻。针对维生素A在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2.
黄聪聪  吴忠义  陈洁  于荣 《植物学报》2008,25(3):354-362
微管结合蛋白是一类能够特异地与微管结合, 参与调节微管结构与功能的结合蛋白。目前已经鉴定出多种植物微管结合蛋白, 并对其结构及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植物微管结合蛋白——剑蛋白、MAP65、MAPEB1、MOR1、SPR 和WVD2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3.
以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为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指标,分析了闽东北海域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种群聚集特性,探讨了种群聚集特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华管鞭虾种群聚集强度较强,个体平均拥挤度较高,种群主要集中于少数团聚的斑块,不同季节种群聚集特性差异显著,春季,种群聚集强度较强,个体平均拥挤度最低,种群主要由单一团聚的斑块组成;夏季,种群聚集强度较弱,个体平均拥挤度高,种群主要由4个斑块组成;秋季,种群聚集强度最弱,个体平均拥挤度较低,种群主要由7个斑块组成;冬季,种群聚集强度最强,个体平均拥挤度最高,种群主要由单一团聚的大斑块组成。随着个体生长速度的增大,种群呈现扩散的趋势,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和底层水温是影响种群聚集强度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4.
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TGF-β)超家族。在骨形成蛋白家族中, BMP2属于分泌性多功能蛋白, 具有较强的诱导骨细胞形成的能力。为了探究BMP2与肌间刺骨化的相关性,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T-PCR获得了唇?(Hemibarbus labeo)bmp2a基因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 唇?BMP2A和其他鱼类BMP2保守性较高, 都具有一个高度保守的TGFβ结构域, 在该结构域中存在一个N-糖基化位点。此外, 包括唇?BMP2A在内, 鱼类BMP2都具有7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唇?BMP2A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BMP2A最为接近。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唇?bmp2a基因在所有被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 bmp2a基因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 肝脏和肌肉中相对较高, 在心脏中表达量最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MP2A分布于肌肉肌隔中。此外, bmp2a基因的表达与肌间刺骨化时机相吻合。综上, 唇?BMP2A与肌间刺骨化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调查鱼类BMP2功能以及鱼类肌间刺形成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四列藻在营养限制胁迫下的超补偿生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四列藻在营养限制胁迫下培养 1 0 d后 ,在恢复营养进行培养的初期 ( 1~ 5 d) ,表现出较强的超补偿生长能力。与持续正常营养培养的对照组比较 ,两者间的生长表现出显著差异 ( P<0 .0 5 )。四列藻超补偿生长的主要特征表现是在恢复营养进行培养的初期 ,处理组的藻细胞比对照组平均相对生长率提高 ,细胞数增多 ,叶绿素 a含量和生物量增高 ,细胞数净增率最高达 68.2 %~ 1 2 1 .1 % ,生物量净增率最高达 2 1 .8%~95 .3%。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 ,由于环境容量的限制 ,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到了培养的后期 ,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各生长参数都趋于一致。同时发现 ,在受到营养限制胁迫后 ,藻细胞内蛋白质、细胞内糖和蛋白质 /糖 ( P/C)的比值发生了变化 ,但是在恢复营养进行培养 1 0 d后 ,均基本上恢复至处理前的水平。藻类中存在的这种超补偿生长特性有可能是引起藻华和赤潮的一个生物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56.
乳腺癌是较早开始个体化治疗的肿瘤之一。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6~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期、生长速度呈正相关,可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临床上,长春瑞滨(Vinorelbine,NVB)~要作为耐药性晚期乳腺癌的挽救性化疗药物,单药治疗亦具有一定疗效。该研究结果发现,乳腺癌组织EGFR表达与NVB的敏感性相关(P=0.001),而与紫杉醇、阿霉素及5.氟尿嘧啶无相关性。EGFRFH性乳腺癌细胞MDA-MB-435s对NVB耐药,而EGFR阳性细胞MCF-7则敏感.但是EGFR中和性抗体会降低敏感性。进一步研究发现,NVB会引起MCF-7表面EGFI滚达上调,以及胞内ERK1/2激酶的磷酸化,且这一效应会被抗EGFR抗体部分抑制。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对NVB的敏感性与膜表面EGFR表达水平相关,提示EGFR可作为NVB治疗敏感性的预测分子。  相似文献   
57.
本文选取15例SARS-CoV-2感染病例的鼻咽拭子样本,采用新冠病毒全基因组三代Nanopore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病毒的变异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株病毒均为BA.5.1.3变异株(Omicron),NextStrain进化分析为22B。15株毒株共同发现了71个核苷酸突变位点,氨基酸的变异位点有54个,其中存在相同的16个同义突变。15株毒株具有5个特有的核苷酸变异,4个特有的氨基酸变异位点,个别毒株还具有其他突变位点。这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Omicron BA.5.1.3变异株,此变异株存在引发本地的流行和暴发风险,需要严密持续的对境外输入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基因分子特征分析。本研究构建测序方法和分析结果可用于新冠病毒的变异分析和病例溯源,对新冠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蛋白质柔性复合物的结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自洽系综最优化方法(SCEO)推广到主链可变的分子体系,并以此来实现蛋白质复合物结合界面的柔性优化。据此,提出了一种模拟蛋白质“诱导契合”过程的计算方法,来实现蛋白质柔性复合物的结构预测。经过三个蛋白质柔性复合物结构预测的检验,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并且达到了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上的兼顾  相似文献   
59.
全球癌症报告指出,我国每年新发的肝癌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的50%,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癌比例约80%。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目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被认为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核心治疗措施,其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进展、预后密切相关。文章就HBV相关HCC的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0.
试验从患烂皮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筛选出3种致病性菌株BS1、BS2和BS3, 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 鉴定上述3株菌均为蜡样芽孢杆菌。同时观察人工感染棘胸蛙的组织病理切片, 发现经病原菌感染的棘胸蛙肝、肺、舌和肌肉的损伤较严重, 表现出明显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 且在肺部组织内发现嗜碱性包涵体。药敏试验表明, 在所试的7种抗生素中, 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对庆大霉素和链霉素高度敏感, 对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和四环素中度敏感, 对氨苄西林和头孢他啶产生抗药性。实验初步探究了棘胸蛙烂皮病的发病机理, 为棘胸蛙烂皮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