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死望家园     
昔日茫茫草原的消失和无度的猎捕使得内蒙古黄羊满山遍野的景象不得存在,黄羊分布区越来越向北退缩,黄羊越来越难见到。雪上加霜的是,国境线上筑起了铁丝网,进一步阻挡了黄羊的脚步。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冬季向南、夏季向北的路就这样被隔断了。望着对面的土地,那声声呼唤让黄羊们不顾自身的危险,奋力冲向围栏,想要跨越过去。在它们的眼里,是不存在国境和国界的。可是,铁丝网太高,也太尖了,这样的场面屡屡发生;黄羊们冲过来。又倒下去,一些黄羊被活活挂死在了国境线的铁丝网上。  相似文献   
52.
高黎贡山的小型兽类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报道了I 985年10—11月对云南西北边陲高黎贡山东坡5个不同森林谴物带进行的小型兽类垂直分布的调查结果。共获小兽961只,隶属4目9科30种。调查说明:在不同的景观带里它们的种类和数量组成不同;多数种类都能跨带分布,跨带分布的能力与其在同类群中的数量组成有关;总的分布可构成高山矮灌丛草坡地、森林、山坡耕怍地三类;随着纬度的南移,该山脉小兽的密度、种类组成和优势种都茄之改变。  相似文献   
53.
从事细胞的培养、冻存、特征化以及质量和污染的控制的机构叫细胞库。通过细胞培养或核移植等一类技术,我们的后代可以从冷冻动物园的细胞中,再建当时地球上已绝灭的动物。本文介绍了细胞库的研究内容、以及我国和世界各国对这个领域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54.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省凤阳山兽类和鸟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凤阳山片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期内共布设98个不同相机位点(45个公里网格),累计28 256相机日,共拍摄到8 208张有效独立照片,鉴定为18种野生兽类和38种野生鸟类物种,分别隶属5目12科和7目16科;家畜及家禽共5种。红外相机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野生动物依次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拍摄率CR=11.15)、白鹇(Lophura nycthemera)(CR=2.63)、黑麂(M. crinifrons)(CR=1.03)、野猪(Sus scrofa)(CR=0.96)、猕猴(Macaca mulatta)(CR=0.59);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6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N)、近危(TN)的物种分别有2、4、9种。调查中记录到倭花鼠(Tamiops maritim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和丘鹬(Scolopax rusticola)等15个物种为凤阳山保护区新记录种,其中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为浙江省鸟类新记录物种。此外红外相机还拍摄到大量的人类活动照片,表明当地人类活动较为严重,应加强管理。调查结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凤阳山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本底信息,为后续的保护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55.
采用新异物刺激的方式,建立马麝惊扰反应强度指数,通过马麝惊扰后的状态量化其胆量水平,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胆量(Boldness)进行行为学研究。结合泌香量和产仔量数据,分析胆量对麝香分泌、繁殖成效的效应;同时分析了圈区环境、性别、年龄与马麝胆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间胆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圈区环境对个体胆量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 = 0.799;非交配季节P =0.152),性别对个体胆量也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 = 0.144;非交配季节P = 0.733),而年龄对个体胆量存在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 = 0.012;非交配季节P =0.009),个体年龄越大,胆量越大;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胆量呈显著正相关(r =0.592,P < 0.001),但并无明显差异(P =0.095);雄麝泌香量与非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 = - 0.607,P = 0.016),雌麝繁殖成效与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 =0.362,P = 0.045)。圈养马麝胆量个性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并在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存在一致性,非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雄麝泌香量趋于更少,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雌麝产仔数趋于更多。  相似文献   
56.
野猪对农作物的危害是当前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典型案例,分析其危害特征,掌握当地居民对野猪危害与保护管理的态度,对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决策尤为重要。对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研究发现,野猪一年四季均危害农作物,危害高峰期在 2-4 月与10-12 月,主要受作物收获期影响;农耕地在保护区的位置、距道路距离及距水源距离显著影响野猪对农耕地的危害,农耕地距道路(< 55 m)和水源越近(< 270 m),遭受危害程度越高。保护区的实验区和周边区域人居活动强烈,但野猪危害较其他区域严重,野猪危害农地时对水源因素较距居民点距离、距林缘距离、隐蔽因素更为敏感。70% 的当地居民认为野猪危害是由于种群数量过多引起。55% 的当地居民不赞同国家保护野猪的政策,62% 的赞同猎杀野猪控制其种群数量增长。受访者年龄与野猪危害程度两因素显著影响居民对野猪的容忍度,50 - 70 岁是当地社区居民的主要人群,也是态度中立及容忍度较高的人群。为有效减少野猪危害损失,调和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矛盾,建议保护区管理者根据野猪危害特征,帮助当地居民建立有效防控措施和有效快速的危害评估与损失补偿机制,同时根据当地居民的态度特征,做好保护政策的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57.
周杨  孙太福  黎勇  周密  孟秀祥 《生态学报》2018,38(21):7530-7538
采用焦点取样和扫描取样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交配季节及非交配季节进行行为取样。通过行为样本,对个体个性特征(活跃性、领域性、刻板性、探索性、行为冗余性)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析了年龄及性别对个性特征的效应,以及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个性特征的差异,同时分析了马麝个性特征与泌香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年龄增加对活跃性具有降低的效应(P0.05),并对非交配季节领域性具有降低效应(P0.05);非交配季节里雌性活跃性高于雄性(P0.05);不同季节间个性特征存在差异,交配季节活跃性与领域性均有高于非交配季节的趋势,并且活跃性与领域性在两季节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雄麝泌香量与活跃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交配季节:r=0.518,P0.05;非交配季节:r=0.397,P0.05),与交配季节领域性同样具有正相关关系(r=0.406,P0.05)。本研究通过行为取样方法首次对马麝个性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了将个性特征,特别是活跃性和领域性,作为泌香量预测指标的方法,对圈养动物个性研究的理论创新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麝香及麝类资源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环境丰容对长期单笼圈养食蟹猴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30只食蟹猴(雌雄各半)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组,n=15)和环境丰容组(B组,n=15),分别圈养在规格为0.7 m×0.8 m×0.9 m(宽×长×高)的单笼内。对照组单笼内仅设有食槽和饮水器,面向墙壁;环境丰容组置于另一个房间,单笼内除设有食槽和饮水器外,还有吊环、不锈钢球以及增加采食难度的小石块和塑料瓶,单笼对面设有镜子(猴子能看到自己和邻近的同类),同时间隔播放模拟海水声、雷鸣雨声及鸟叫声等自然音响。实验周期3个月,期间由固定观察员于上午和下午各观察记录一次食蟹猴出现的异常行为,如吸指(趾)、吮生殖器、刻板转圈、踱步、自伤、拔毛癖、嗜粪癖等。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2组单笼圈养食蟹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行为,其中对照组的异常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环境丰容组(P0.05)。结论环境丰容对降低长期单笼圈养食蟹猴异常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9.
2000年6月至2001年2月,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雄性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按马麝爬胯结果,将样本动物区分为爬胯成功雄麝和爬胯失败雄麝,并对两类群雄麝在非交配季节(6—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的行为格局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位取样时间(5min)内,爬胯成功雄麝在非交配季节的摄食行为持续时间显著少于爬胯失败雄麝,而静卧和蹭尾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多于爬胯失败雄麝。爬胯成功雄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时间显著少于爬胯失败雄麝,而攻击行为、蹭尾及粪尿标记的持续时间显著多于爬胯失败雄麝。根据以上结果,在麝类迁地保护和驯养实践中,雄性马麝的静卧和蹭尾行为(尤其是蹭尾)可以作为其爬胯成功度及繁殖性能的行为判别指标。这为马麝驯养实践,尤其是在提高配种雄麝选取的直观性及可操作性方面提供了量化行为参数。  相似文献   
60.
2006年9月14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养护野生动物移栖物种公约》、《关于养护黑海、地中海和毗连大西洋海域鲸目动物的协定》和《养护波罗的海和北海小鲸类协定》这三个公约的秘书处宣布,共同发起“2007国际海豚年”活动。这似乎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但正如被列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