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的食品级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lacF基因为食品级选择标记,构建了乳酸乳球菌食品级基因表达系统,并进而实现了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的食品级表达。首先构建了含有lacF基因两侧同源DNA序列(0.5kb)的整合型质粒pUCEmDE,通过pUCEmDE与乳酸乳球菌MG5267染色体上单拷贝的乳糖操纵子之间的同源双交换,构建了lacF基因缺失突变的食品级受体菌WZ103 (Lac-),并经PCR及Lac表型检测所验证。然后构建了互补质粒pMG36eF,其lacF基因的表达受组成型的强启动子P32的控制。将其电转化导入WZ103后,Lac+表型得到恢复,表明WZ103中lacF基因的功能可被互补质粒pMG36eF上的lacF基因互补。随后,以互补质粒pMG36eF为基础,构建了不含任何抗生素抗性选择标记的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食品级表达质粒pWZ104。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OD活性凝胶染色分析,检测到WZ103(pWZ104)中Cu/Zn SOD的表达,并且具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52.
朱宇  冯迟  谭华荣  田宇清 《微生物学报》2013,53(10):1031-1042
摘要:【目的】构建用于阻遏链霉菌隐性次级代谢基因簇表达的负调控因子筛选的报告系统。【方法】通过“REDIRECT (Rapid Efficient Directed Recombination Time Saving)”技术结合链霉菌温和噬菌体BT1整合酶的体内位点特异性重组技术,对链霉菌中多基因进行无痕敲除。以链霉菌隐性次级代谢基因簇中受阻遏的启动子驱动链霉菌中保守的inoA 构建报告质粒,针对阻遏次级代谢基因簇表达的负调控基因的突变进行检测,以验证报告系统的可行性。【结果】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天蓝色链霉菌的肌醇从头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inoA,及合成黄色聚酮类隐性抗生素(yellow cryptic polyketide,yCPK)的途径特异性负调控基因scbR2依次进行了无痕敲除,以构建进一步筛选所用的受体菌,再以scbR2阻遏的cpkO启动子控制inoA 的表达构建了报告质粒pIJ8660::PcpkO::inoA。结果显示沉默的cpkO 启动子在突变的受体菌中被激活并使inoA得到了表达,可以使inoA的光秃型突变表型在不添加肌醇的培养基上恢复到产孢的野生型表型。【结论】inoA可以作为新的链霉菌普遍适用的报告基因,可方便地通过表型变化的观察进行筛选,同时可针对性对负调控基因的突变进行检测,可应用于链霉菌隐性抗生素激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3.
白基因(whi)是一类在链霉菌形态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基因。由于这些基因的突变阻断了气生菌丝到孢子形成这一形态分化过程,相应的突变株在延时培养条件下仍保持白色的表型而得名。1972年,Hopwood和Chater将50多个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coelicolor)白色突变株分成9个形态类型(whiA,B,C,D,E,F,G,H,和I),并通过遗传作图将它们定位在了8个不同的基因位点上[1]。1975年,Chater等通过分析双突变株的表型确定了五个白基因(whiA,B,G,H和I)的上位关系[2]。在上述已确定的8…  相似文献   
54.
利用染色体步移策略,以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片段为探针,从圈卷产色链霉菌中克隆到了一个大约10kb的DNA片段。对其中1.8kb的PvuⅡ-SacⅡ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片段中含有一个具有1170个核苷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起始密码子为447位的ATG,终止密码子为1614位的TGA,推测其编码一个38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产物。利用BLASTX程序进行了分析揭示,此基因编码一个肌氨酸单体  相似文献   
55.
酵母超氧物歧化酶高产菌的选育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采用常规筛选方法从300多株不同种属的酵母菌中筛选到两株细胞生物量和超氧物歧化酶(SOD)含量都较高的菌株(酿酒酵母,编号为Y-8和Y一111)作为实验出发菌.经单倍体分离、N-甲基-N-亚硝基-N’-硝基胍(MNNG)诱变和群体杂交等手段,从中选育出一株细胞生物量略高于实验出发菌、超氧物歧化酶高达1350U/g湿菌体的SOD高产菌株(编号为ZDF-48),它的SOD产量分别为实验出发菌株Y-8和Y-111的2.2 倍和2.4倍.经分离纯化后蛋白含量及超氧物歧化酶活性测定等研究,证明我们选育出的ZDF-48是一株生产超氧物歧化酶的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56.
酵母菌絮凝的分型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410余株酵母菌进行絮凝测定,从中筛选到5株强絮凝菌。依据不同糖对其絮凝水平的抑制,将5株强絮凝菌分为Flo 1型和NewFlo型。对这两种絮凝型菌株的相关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lo 1型菌絮凝只受甘露糖抑制,它对高温(70℃)、蛋白酶E、胰蛋白酶敏感,而对蛋白酶K、糜蛋白酶、Ca\+\{2+\}\,pH有一定耐受性。NewFlo型菌絮凝受甘露糖等多种糖抑制,它对高温(70℃)、各种蛋白酶、Ca\+\{2+\}、pH均较敏感。这两种类型菌株絮凝的最适Ca\+\{2+\}浓度为10mmol/L~1mol/L,最适pH为3.0~45。  相似文献   
57.
本文通过凝胶电泳分析以及电镜的观察,检测灰色链毒菌质粒DNA转化前后的给体、受体和转化子中质粒的存在情况,结合链霉素合成能力的变化证明,链霉素产生菌——灰色链霉菌No.45(给体)中存在两个质粒pSG1(19×10~6道尔顿)和pSG2(2.3×10~6道尔顿)。高温消除质粒的、丧失合成链霉素能力的、气生菌丝受抑制的突变体No.45—3(受体)中只有pSG2,说明高温漓除的质粒是pSG1。以结霉素抗性为筛选标记,通过质粒DNA转化而重新获得合成链霉素能力的转化子TrNo.30(转化子)中,既检测到pSG2,也检测到pSG1。这就进一步证明与链霉素生物合成有关的质粒是pSG1,而不是pSG2。上述电泳分析结果又为电镜观察所证实。  相似文献   
58.
谭华荣 《微生物学报》2013,(1):F0002-F0002
在2013年新年来临之际,中国知网(CNKI)传来喜讯——《微生物学报》荣获“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奖。此奖项是按照在Web of Science中的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和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排序,取全部被选期刊的5%,也称TOP5%期刊。  相似文献   
59.
甾醇酰基转移酶基因高表达对酵母菌麦角甾醇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PCR扩增克隆到含酵母菌甾醇酰基转移酶基因ARE2编码序列和上游调控序列的DNA片段ARE21及仅含编码序列的DNA片段ARE22。分别以ARE2启动子,乙醇脱氢酶基因ADH1启动子和铜抗性基因CUP1启动子及ADH1终止子为调控元件构建了酵母菌表达质粒pHX2,pHXA2和pHXC2。表达质粒分别转化酿酒酵母单倍体菌株YS58和以前通过细胞杂交构建的麦角甾醇高产菌株YEH56。通过营养缺陷互补和铜抗性筛选到转化子,质粒上的ARE2基因在YS58和YEH56中都实现了活性表达,使细胞内甾醇酯化水平升高,并导致细胞麦角甾醇含量的提高。对转化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在优化条件下,重组转化菌株YEH56(pHX2)、YEH56(pHXA2)和YEH56(pHXC2)的麦角甾醇含量分别是受体菌YEH56 的13、13和14倍。  相似文献   
60.
以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片段为探针,从圈卷产色链霉菌cosmid基因文库中筛选到1个大约7.5kb的DNA片段,交DNA片段克隆到载体pBluescripM13-的KpnⅠ位点,得到了重组质粒pNL2200.对pNL2200中外源DNA片段进行了一系列的亚克隆及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3kb的SalⅠ-BamHⅠDNA片段中含有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起始密码子为271位的GTG,终止密码子为1954位的TGA,该基因的大小为1686bp,编码1个大小为56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产物。利用blastx程序的蛋白质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比较,结果揭示此基因产物与腺苷酸形成酶超家族的连接酶有44%的一致性,此外,该基因的破坏导致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生物合成能力的丧失,证明它是尼可霉素生物合成所必需的,命名为其为san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