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7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223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蜘蛛丝作为一种具有优良机械性能的天然动物蛋白纤维,其特有的结构和机械性能与其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由大壶状腺纺出的拖牵丝在蜘蛛的行走、建网、捕食、逃生、繁殖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均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其机械性能会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对在不同体重、不同猎物饲养和不同营养状态3种条件下人工抽出的悦目金蛛(Argiope amoena)拖牵丝与其不同单丝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悦目金蛛拖牵丝的力学性能在组间、组内不同个体,以及同一个体不同丝纤维间变异都较大。随着蜘蛛个体的增大,蛛丝横截面直径逐渐增大,这会使得蛛丝的力学性能更好,便于作为救命索的拖牵丝在遇到危险时承受蜘蛛体重;蜘蛛在经过1个月的饥饿后,蛛丝在屈服点附近的力学性能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而断裂点应变和断裂能均显著减小,同时也表明无论对于作为救命索还是网丝,拖牵丝的弹性形变性能在与蛛丝相关的微观进化中要优先于塑性形变。这是蜘蛛在能量摄入受到限制时对拖牵丝的投入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52.
基于网格点(5 mx5 m)采样法采集土壤样品,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火烧迹地、刈割地、草地、封育地)下表层(0~20cm)土壤氮、磷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研究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速效磷(AP)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含量分别为5.40 ~6.26 g·kg-1、1.24 ~1.44 g·kg-1、365.87~507.32 mg·kg-1、3.91 ~8.04 mg·kg-1,封育地、火烧迹地土壤质量优于草地和刈割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火烧AN、火烧AP、刈割AN、封育TN的半方差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火烧TN、刈割TN、刈割AP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其他指标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刈割TP、火烧TP、草地TP、刈割TN、火烧AP、草地AP、封育TP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土壤养分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TN与AN、TP与AP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火烧、刈割处理TN和AN呈凹形分布,TP和AP呈单峰分布特征,中下坡含量最高,往两端含量逐渐降低;草地TN、AN、TP、AP 4种养分含量均随着坡位的升高而降低;封育样地中4种养分呈类似凹形分布,中间含量低,两端略微升高.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喀斯特峰丛坡地土壤养分质量,造成了土壤养分空间格局的变化,因此,在地形破碎、土层浅薄的喀斯特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时,应采取合理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提高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53.
不同的格局类型和空间关联性可以反映出干扰状态下天然草地植物种群的资源环境适应对策.采用草地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地优势种群更替过程中狼毒和阴山扁蓿豆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种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加剧,狼毒种群地上生物量、密度、植株高度持续增加,空间分布类型由聚集分布转变为非聚集分布,阴山扁蓿豆种群高度逐渐降低,种群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先增大后减小,空间分布类型由均匀或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狼毒和阴山扁蓿豆的空间关联性由显著正关联区间不断增大转为关联性不显著.草地退化过程中群落上层禾草西北针茅种群的衰退以及狼毒和阴山扁蓿豆的植株高度差异,导致了植物对光资源的非对称性竞争,使二者的资源分配策略发生了调整,并影响了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54.
滇中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ipley的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滇中次生常绿阔叶林中优势种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和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的分布格局以及不同径级分株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两个优势物种各径级株数分布较均匀,二者的增长处于稳定期.(2)两个优势物种在总体上及不同径级阶段主要呈聚集分布.随径级的增加,滇青冈种群的聚集程度逐渐降低,而滇油杉种群的聚集程度呈现降低-增加-降低的趋势.两个优势物种的幼树、中树和大树主要呈空间正相关或无空间关联性.(3)两优势种群不同径级之间在不同尺度下基本上无关联性,这可能是二者的生存策略存在较大差异而造成的.研究表明,在滇中森林恢复过程中,应结合植物种群的密度控制及种间相互作用来构建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55.
为探讨海南特有种东方琼楠(Beilschmiedia tungfangensis)种群结构特征,在海南尖峰岭林区设置20.4hm2样地,从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方琼楠种群径级分布呈倒"J"型,为增长型种群;2)在第Ⅲ级(DBH:10~15cm)时生命期望值最高,向大龄级和小龄级呈递减趋势;3)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呈凹型;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呈"V"型;4)不同分析方法均表明该种群呈聚集分布,且聚群强度较大;5)聚块性指数随径级呈"正余弦"变化。  相似文献   
56.
基于2000年江苏省1∶1万地形图数据,应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5个县(或县级市)的道路与聚落在5、10、15及20 km 4个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二者在16个尺度组合下的关联强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道路是异质性较低的景观要素类型,而聚落是异质性较高的景观要素类型;道路与聚落的空间异质性水平均随着观测尺度的增大而降低,但前者的异质性水平随尺度增加而降低的程度不如后者明显;路网密度较大或聚落占地率较高的地区,道路及聚落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均分别趋于下降;在16个尺度组合中,20 km尺度路网密度与5 km尺度聚落占地率的关联程度最高;在上述尺度组合下,路网密度随聚落占地率的增大呈阶梯式增长,路网密度的增长表现出非连续性特征;由于这两种不同景观要素类型往往具有不同的尺度依赖特征,有必要比较多种尺度组合下二者的相关程度,并选择合适的尺度组合来研究景观要素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7.
以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的锥花小檗灌丛为对象,采用跟踪放牧和野外调查的方法获取家畜生境利用和牧道分布特征,并使用RDA排序筛选出影响牧道分布的主要因子,探讨牧道特征与锥花小檗盖度、大小级和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牧道分布能够直观反映家畜的生境利用特点,并与跟踪放牧结果一致;5 m尺度的Morisita指数能客观地反映牧道的分布类型,样地1、2和6呈集群分布,其他样地呈均匀分布;在坡面尺度上,灌丛盖度、灌丛高度与牧道特征呈负相关,为显著影响因子;锥花小檗种群盖度和牧道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种群结构与牧道分布密切相关,锥花小檗灌木长轴和短轴比平均为1.29,灌木形状趋近于圆形,牧道景观及牧道上的放牧家畜对灌木具有塑形作用;锥花小檗种群和牧道Morisita指数指向性一致,但实际上两者呈反向分布,灌木斑块或集聚或均匀分布于偏离牧道的区域.  相似文献   
58.
渭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11年10月对渭河流域4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6属(种),其中水生昆虫91(属)种,占78.4%;软体动物12种,占10.3%;环节动物9种,占7.8%;甲壳动物4种,占3.4%.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以及物种相对丰度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无偏对应分析将45个样点分为3组.第1组样点的指示物种为锯形蜉属1种(Serratella sp.)、纹石蛾属1种(Hydropsyche sp.)和朝大蚊属1种(Antochasp.);第2组样点指示物种为虻属1种(Tabanus sp.)、Alotanypus venustus、Pelecorhynchidae 1 种、Liodessus sp.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ineistteri);第3组指示物种为黑翅蜉(Ephemera nigroptera)和半球多脉扁螺(Polypylis hemisphaerula).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卵石+砾石型底质、流速、电导率、水深和总氮显著影响了渭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59.
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过程中通常用到指示类群,然而对于这些指示类群有效性的测度仍然十分欠缺.为探讨不同类群水生昆虫群落的一致性及空间因子、环境变量的相对影响,作者于2010年4月对东苕溪流域源头溪流21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水生昆虫7目44科92属130种.我们将水生昆虫群落划分成鞘翅目(C)、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EPT)和双翅目+广翅目+蜻蜒目(DMO)3个类群.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类群的群落一致性(r)较高,分别为C对EPTr=0.65 (P<0.001)、C对DMO r=0.67 (P<0.001)、EPT对DMO r=0.82 (P<0.001).方差分解表明环境变量是影响不同类群水生昆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空间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环境因子中影响不同类群水生昆虫群落的关键变量大体相似,其中海拔、pH、平均流速和化学需氧量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我们的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不同类群的水生昆虫群落一致性很高,且对环境变量的响应也相似;因此,在水生昆虫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可考虑利用其中的某一类群,如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EPT)类群,作为有效的指示类群.  相似文献   
60.
特有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测度方法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有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对象,对其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研究人员利用多种测度和分析方法,在不同地理区域对特有现象的分布格局开展了大量研究.随着分子系统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及一些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的引入,新的生物多样性测度方法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测度方法的类型及其特点、应用现状与前景.这些测度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的时间或空间格局到时空格局统一的过程,具体涉及物种丰富度、谱系多样性、进化特异性以及这3种测度方法整合空间分布加权的算法.其中,谱系多样性指数(phylogenetic diversity)、谱系特有性指数(phylogenetic endemism)以及空间加权的进化特异性指数(biogeographically weighted evolutionary distinctiveness)尤其值得关注.中国特有植物分布格局的研究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1)完善特有物种的分布格局研究;(2)加强物种的测序工作,完善谱系多样性格局的分析;(3)结合系统发育信息,揭示谱系多样性及进化历史的分布格局,进而深入开展物种p多样性和谱系p多样性的研究;(4)加强物种分布区变化的模拟,在时间维度上探讨特有现象的变化格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