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红曲菌(Monascus spp.)是我国重要的药食同源微生物,红曲色素(Monascus pigments,MPs)是其主要次级代谢产物之一。有研究表明,甘油可促进红曲菌产MPs,但作用机制不明。以丛毛红曲菌(Monascus pilosus)MS-1为实验菌株,考察甘油与葡萄糖或蔗糖复合对红曲菌产MPs的影响。在不含碳源的合成培养基中,将甘油与葡萄糖或蔗糖复合,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析MPs的产量和组分、生物量及发酵液pH。当甘油与葡萄糖复合,添加甘油后发酵液pH、生物量无显著变化(P0.05),总色价显著降低(P0.05)。当2 g/L或40 g/L甘油与蔗糖复合,发酵液pH显著降低而生物量及总色价显著增加(P0.05)。当40 g/L甘油与蔗糖复合时,总色价是仅以蔗糖为碳源时的16.5倍,且MPs同系物数量明显增多(P0.05)。在合成培养基条件下,甘油促进红曲菌产MPs具有碳源种类的选择性。该结果可为研究甘油影响红曲菌产MPs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为甘油用于MPs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2.
噬藻体在水生系统中分布广泛,数量丰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揭示纳帕海高原湿地噬藻体psbA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系统进化地位。本研究于纳帕海高原湿地采集土壤样品,以特异性引物对其光合基因psbA进行扩增,得到不同的psbA基因序列51条,并在淡水、海水、稻田等不同环境下进行PCoA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研究得知,在纳帕海高原湿地环境下的psbA基因和在稻田环境中的psbA相接近,而与海洋环境相距较远,并且大多与蓝藻细菌相聚簇,而且psbA基因中的NT-4和NT-7与噬藻体具有较高相似性,和其他地区比较较远。推测NT-4和NT-7是纳帕海高原湿地特有的噬藻体类群。  相似文献   
53.
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33型E6和E7基因在辽宁省地区的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增加对HPV33基因多态性地理分布情况的了解,为HPV33的诊断,靶向药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使用巢式PCR扩增方法对从已确诊HPV33阳性患者宫颈细胞提取的DNA样本进行E6和E7基因的扩增并测序,随后应用MegaX软件将所得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比对确定突变位点并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应用PAML4.9软件中的Codeml程序找出突变中的正向选择位点。分别应用ABC Pred server,ProPred-I server和ProPred server寻找理想的B细胞免疫表位,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I类结合表位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I类结合表位。共得到HPV33E6和E7序列各136个。与HPV33参考序列(M12732.1)进行比对后,E6基因中观测到17个单核苷酸突变,同义突变7个,非同义突变10个。E7基因中观测到9个单核苷酸突变,其中同义突变3个,非同义突变6个。系统发育分析显示HPV33E6和E7...  相似文献   
54.
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对水产动物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如PCR技术、转基因技术、DNA指纹图谱技术、核酸杂交技术等,在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增强水产动物的抗病力、培育优良品种及生产新品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其在水产养殖中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55.
2007-2009年对黑龙江大豆蚜田间种群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6月中旬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开始在田间出现,3~5周后田间有蚜株率达到100%。7月未至8月初蚜量达到高峰期,9月中下旬在田间逐渐消失。大豆蚜有翅蚜与无翅蚜的发生动态基本一致,有翅蚜高峰期有时会稍有提前。2007年大豆蚜发生时期早、基数大、增长周期长导致高峰期蚜量显著高于2008年和2009年。大豆蚜田间分布聚集度指标I﹥0、m*/m﹥1、Ca﹥0、C﹥1,整个生长季种群都表现为聚集分布。建立的Iwao回归关系方程(m*=7.14758+1.11200m)表明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表现为相互吸引。  相似文献   
56.
豫西刺槐能源林培育的光合生理生态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晓红  王爽  马履一  彭祚登  贾忠奎 《生态学报》2010,30(11):2940-2948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对豫西丘陵区当年生5个品种的刺槐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等光合生理参数及光响应过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5个刺槐能源林品种在7月中旬、8月中旬及9月底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峰值大都分别出现在12:00、08:00或10:00、10:00。(2)不同刺槐品种生长节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品种83002、8048、8044在7月份处于生长盛期,而品种3-I在9月份进入生长盛期;84023、3-I及83002具有相对良好的光合物质积累能力,具有刺槐能源林高产品种的光合特征。(3)供试刺槐品种在7月中旬更多地表现为非气孔限制为主导因素的光合限制,而在8月中旬及9月底则均表现为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两种因素交替主导。(4)5个供试品种所测得的光饱和点均在1000μmol.m-.2s-1以上,供试品种在7月中旬均不会出现强光抑制情况,品种83002出现午休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温度上升与湿度下降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7.
【背景】浮游病毒在有机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研究纳帕海高原湿地不同季节水样及土样中的浮游病毒和细菌丰度,并分析不同季节浮游病毒丰度与可溶性有机碳的关系。【方法】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检测不同季节水样中浮游病毒和细菌丰度,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不同季节土壤样品中病毒颗粒和细菌丰度。【结果】雨季所有样品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丰度分别为3.38×10~6/mL和4.38×10~7/mL,旱季所有样品的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丰度分别为8.85×10~5/mL和9.66×10~6/mL,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丰度年平均值分别为2.13×10~6/mL和2.67×10~7/mL。不同季节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的丰度有显著性差异,雨季明显高于旱季(P0.01)。雨季细菌碳产量为8.01μg C/(L·h),旱季为10.30μg C/(L·h)。雨季浮游病毒裂解细菌贡献的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占总DOC库的32.38%-76.38%,而旱季为8.23%-47.87%。【结论】浮游病毒在纳帕海高原湿地有机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通过对老年女性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病原菌类型和耐药情况进行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61例老年女性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对其清晨清洁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耐药试验。结果 661例样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5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65株,占64.7%,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构成比为45.5%;革兰阳性菌77株,占30.2%,以屎肠球菌为主,构成比为10.2%;真菌13株,占5.1%。G-菌中检出率排在前三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性较高,奇异变形杆菌对头孢唑啉耐药性较高,三者均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G+菌中检出率排在前三的依次是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三种病原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耐药性较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性较高。结论老年女性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多数为革兰阴性菌,且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病原菌培养和耐药试验对于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9.
2004~2006年的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的繁殖及繁殖成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杂色山雀主要营巢于海拔400~900m的阔叶杂木林、针叶林及林缘地带;繁殖期在3~7月,其洞巢种类多样,筑巢期约15d;巢为碗状,巢结构的2/3由苔藓构成;窝卵数为6~8枚,平均(6·92±0·92)枚(n=13);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为(14·00±0·00)d(n=10);育雏由雌雄鸟共同承担,育雏期为(17·50±0·58)d(n=4)。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为50·95%,繁殖力为2·22。人为干扰是造成卵和雏鸟损失的主要原因,占总损失的74·19%。  相似文献   
60.
王爽  魏云巍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9):3065-3070
结直肠癌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多数患者伴有肠道菌群的改变。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microRNA调节宿主基因的表达,而宿主的microRNA同样调节菌群的生长和基因表达。因此,本文概述了肠道菌群与宿主microRNA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以及这种交互作用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治疗阶段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