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本文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法对小峰熊蜂工蜂蛹期的3个发育期进行蛋白质组研究,结果表明小峰熊蜂工蜂蛹期的白眼期(A期)、褐眼期(B期)和黑眼期(C期)分别检测到77、81和59个蛋白点,特有蛋白分别为7个、6个和1个,共有蛋白为48个,A期到B期显著上调的蛋白有9个,显著下调的蛋白有3个,B期到C期显著上调的蛋白有8个,显著下调的蛋白有3个,A期到C期显著上调的蛋白有15个,显著下调的蛋白有2个.研究还发现有17个蛋白是在A期和B期表达而在C期关闭;有2个蛋白是在A期表达,B期关闭,在C期又表达.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小峰熊蜂工蜂从蛹期发育到成蜂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些保守蛋白来调控,而且还需要一些特异蛋白.  相似文献   
52.
【目的】近年来,熊蜂作为温室作物的理想授粉者在国外已被广泛利用,并且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国外熊蜂经常被进口用于设施农业。熊蜂短膜虫Crithidia bombi是熊蜂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一旦随进口熊蜂传入,将给国内熊蜂蜂群带来严重危害,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熊蜂短膜虫检测方法。【方法】基于熊蜂短膜虫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ITS)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Cri-F/R),建立了熊蜂短膜虫的PCR检测方法,并对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和循环个数等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验证了该PCR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结果】以熊蜂短膜虫ITS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的熊蜂短膜虫PCR检测方法是可行的。优化的PCR反应条件为:退火温度59℃,引物浓度0.5μmol/L,扩增循环数35次。对感染熊蜂短膜虫的熊蜂总DNA的灵敏度达到13.24×10-5ng/μL,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熊蜂短膜虫的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不超过4 h,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结论】研究建立了熊蜂短膜虫检测方法,能用于疫情监测和进境熊蜂的检验检疫。  相似文献   
53.
小峰熊蜂访花偏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粉昆虫在访花时,通常会表现出对某一类型花的偏爱性。本研究利用人工制作的大小、颜色、形态和气味不同的9种类型的花来研究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的访花偏爱性。结果表明:当增加花的大小、形态、气味等附加特征数时,小峰熊蜂的偏爱性程度与花朵附加特征数有显著相关性(P<0.01)。当花朵颜色由2种增加到4种,熊蜂对紫色花的偏爱性程度降低,但花朵颜色的种类与小峰熊蜂的访花偏爱性没有相关性(P>0.05),花颜色的种类对熊蜂访紫色花的偏爱性影响不大。大小为5 cm的紫花被访次数(108±9次)明显高于大小为3 cm的紫花被访次数(40±4次)(P<0.01),说明熊蜂明显喜欢访大花瓣的紫花。完全盛开的紫花被访次数(129±13次)显著高于刚绽放的花被访次数(26±3次)(P<0.01),说明熊蜂喜欢访盛开的紫花。柠檬味的紫花被访次数(63±8次)明显低于草莓味的紫色花被访次数(88±2次)(P<0.05),说明熊蜂喜欢访草莓味的花朵。  相似文献   
54.
为探究熊蜂Bombus spp.蜂王体内氨基酸和脂肪酸对其不同繁殖状态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和气质联用方法测定成群蜂王和未成群蜂王体内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熊蜂蜂王体内分别包含16种氨基酸和17种脂肪酸。熊蜂蜂王体内含量最多6种的水解氨基酸为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含量最多的3种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和α-亚油酸。成群与未成群阶段熊蜂蜂王体内13种氨基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除丙氨酸外,成群蜂王体内其余12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未成群蜂王。成群与未成群阶段熊蜂蜂王体内有6种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未成群蜂王体内辛酸、癸酸、月桂酸的含量较高,而成群蜂王体内亚油酸、顺-11-二十烯酸、二十三酸的含量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熊蜂成群和未成群蜂王体内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蛋白质和脂类代谢异常可能是导致熊蜂蜂王成群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5.
【背景】熊蜂生假丝酵母(Starmerella bombicola)作为一种非常规假丝酵母菌株,因其具备高产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自身的表达系统并不完善,限制了该菌株的代谢工程改造。【目的】克隆、筛选及鉴定新的系列内源启动子表达元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熊蜂生假丝酵母全基因组及9种功能已知目的基因信息,并结合启动子预测网站,筛选获得系列启动子候选序列,以SbGFP (密码子优化后的酵母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进行整合表达,通过绿色荧光蛋白强度及转录水平分析鉴定启动子强度。【结果】在分别以葡萄糖和油酸作为唯一碳源的条件下,启动子PTEF1和PGPD在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均显示出较高的转录水平。启动子PCYP52M1、PUGTA1、PUGTB1及PMOB在以油酸为唯一碳源时具有弱转录活性,而在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则未检测到它们具有转录活性,推测它们是油酸诱导型启动子。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对SbGFP进行转录水平分析,检测结果与绿色荧光表达水平一致。【结论】获得了系列熊蜂生假丝酵母内源性启动子,进一步丰富了该菌株的表达元件,为菌株的代谢工程改造及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6.
安建东 《昆虫知识》2009,(2):255-255
熊蜂是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蜜蜂科Apidae熊蜂属Bombus,目前,全世界已知熊蜂种类约250种,中国约108种。熊蜂具有进化程度低、趋光性差、耐低温等生物学特性,适应温室环境能力强,因此,熊蜂属中一些易于人工驯养的种类被逐渐开发出来,并提供温室果菜传粉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7.
欧洲熊蜂Bombus terretris入侵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熊蜂Bombus terrestris被出口到自然分布区外为作物传粉,现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色列、智利和阿根廷等国家建立野生种群.欧洲熊蜂与本土传粉生物竞争蜜粉源植物,传播病虫害,与本土熊蜂杂交产生不育子代.欧洲熊蜂入侵可能引起本地传粉昆虫牛物多样性降低,危害生态系统传粉功能的安全.中国从1998年开始引入欧洲熊蜂为大棚作物传粉,但日前尚无欧洲熊蜂入侵我国的报道.中国是熊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欧洲熊蜂适生环境,欧洲熊蜂有可能入侵我国.防止欧洲熊蜂入侵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进口该物种和进行科学的放蜂管理.  相似文献   
58.
熊蜂属昆虫是山区植物的重要传粉者,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麦积山风景区位于甘肃东南部的西秦岭山区,地处北部温带黄土高原向南部亚热带河谷山地和西部高寒青藏高原过渡的地带,地理位置独特,生物资源丰富.为了探明该景区内熊蜂物种多样性现状,笔者于2007-2010连续4年对该景区的熊蜂属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07-2010年,在该景区12个采样点共采集熊蜂属昆虫1765头,隶属于7亚属20种;在12个采样点中,石门和净土寺的熊蜂种类丰富度最高;在20种熊蜂中,火红熊蜂Bombus pyrosoma、红光熊蜂B.ignitus、疏熊蜂B.remotus、小峰熊蜂B.hypocrita s.l.和重黄熊蜂B.picipes的物种多度较高,依次位居前5位;麦积山风景区熊蜂区系成分以东洋区+古北区共有种为主(55%),其中东洋区成分高于古北区成分;麦积山熊蜂区系成分和南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以及西部高寒气候区的扎尕那自然保护区比较接近,和北部温带半干旱气候区的崆峒山风景区相距较远.  相似文献   
59.
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近年因生境破碎化和过度采挖,其野生资源日渐减少.迄今对独花兰极为有限的研究表明,其结实率很低或根本不结实,其传粉媒介也一直未被发现.2002年3~4月,我们对神农架2个移植居群和5个天然居群进行了传粉生物学的定点观察,发现雌性三条熊蜂(Bombus(Diversobombus)trifasciatus Smith)、仿熊蜂(Bombus(Tricornibombus)imitator Pittion)和蜜蜂均访问独花兰,但只有三条熊蜂身体粘有花粉块,是独花兰的有效传粉者.三条熊蜂的访问频率很低,在113 h的观察中只有9次访问,但在一个天然居群(population 3)中曾观察到一天4次的最高访问频率;访问主要在12:00~15:00出现,但在花上停留时间很短,不超过10 s.在未被授粉的情况下,独花兰花朵大约3周后自然枯萎,但受粉后3、4 d内即出现一系列形态和颜色的变化,包括花梗逐渐伸长,子房在花梗逐渐停止伸长后开始膨大等,表明花梗伸长可作为结实(授粉成功)的指标.人工授粉实验表明,自花、异花受粉后花梗均伸长,而套袋隔离花的则花梗不伸长,说明独花?兰是自交亲和的异交种,需要昆虫传粉.根据传粉者的访问频率、居群中果实的分布,尤其是花距内无花蜜等特征,我们认为独花兰是种欺骗性传粉的兰花.相对于其他欺骗性传粉的兰花,独花兰的自然结实率并不很低(26.98%),这与居群规模小会提高欺骗性传粉兰花结实率这一观点吻合.花粉块的输出数远高于结实数,这说明独花兰存在一定的花粉浪费.  相似文献   
60.
云南澜沧江流域传粉昆虫——熊蜂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大荣 《生物多样性》1999,7(3):170-174
本文对澜沧江流域内热带地区的勐腊县、亚热带地区的南涧县和寒温带地区的德钦县3个低、中、高海拔地带的重要传粉昆虫——熊蜂属(Bombus)的多样性现状进行了观察研究,并与20年前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得出:20多年以来,由于植被人为的破坏严重,传粉昆虫的自然生存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致使3个不同地带的传粉昆虫一部分物种消失,一部分物种的群体减少,而少数原来极少采到或者未采到的物种和种群则成为优势群体。从而得出: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人为的生境改变,对传粉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影响极大,要保护或者恢复传粉昆虫的种群,首要任务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