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为了摸清自然条件下红光熊蜂Bombus ignitus Smith的一妻多夫水平,本实验采用B118、B11、B96、B124和B126微卫星位点,对来自5群野生红光熊蜂(A、B、C、D和E)的工蜂和雄蜂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推导出:在A、B、C、D和E群体的工蜂基因型中,来自父本的基因型分别有3、2、3、4和3种,即与母本蜂王交配的雄蜂数量分别是3、2、3、4和3只。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红光熊蜂同其他蜜蜂科的蜂种一样,也存在一妻多夫现象,且与蜂王交配的雄蜂数量平均为3只。  相似文献   
62.
【目的】对进境熊蜂所带来的病虫害、生物入侵等一系列风险进行分析,为制定相应的检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根据新西兰风险分析模型,从传入释放的可能性、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以及对经济和生态的潜在危害性3个方面对进境熊蜂进行风险分析。【结果】熊蜂孢子虫Apicystis bombi、熊蜂短膜虫Crithidia bombi、熊蜂微孢子虫Nosema bombi、布赫纳蝗螨Locustacurus buchneri、寄生蜂Melittobia acasta和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 6种病虫害能给国内熊蜂带来较高的风险,同时引进非本地种熊蜂也可能带来生物入侵问题。【结论】进境熊蜂能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3.
滇西北马先蒿属传粉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云南西北部的中甸和德钦高山地区4种马先蒿属(PedicularisL.)植物的传粉生物学进行了观察。晚夏开花的马先蒿与传粉熊蜂(BombusLatr.)的出现在物候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短管、无喙、无蜜腺的肉根马先蒿(P.royleiMaxim.)和茨口马先蒿(P.tsekouensisBonati)是由熊蜂工蜂震动花粉、背触式传粉,这与其花冠类型的较原始性有关;长管、具喙、无蜜腺的斑唇马先蒿(P.longifloravar.tubiformis(Klotz.)Tsoong)和云南长管马先蒿(P.siphonanthaDon.var.delavayi(Franch.)Tsoong)通过熊蜂工蜂震动花粉、腹触式传粉。长管类马先蒿在植株相对矮小的情况下,通过较长的花冠管具喙向外伸出以实现授粉,这可能是与其传粉熊蜂协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4.
安建东 《昆虫知识》2005,42(6):720-720
熊蜂属Bombus昆虫,世界已知240余种,在全球五大洲均有分布,温带地区分布广泛,是一类重要的授粉昆虫.尤其为温室内茄果类蔬菜和果树授粉,效果尤为显著。我国已知约100种。  相似文献   
65.
濒危植物独花兰的传粉生物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 Chien)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近年因生境破碎化和过度采挖,其野生资源日渐减少。迄今对独花兰极为有限的研究表明,其结实率很低或根本不结实,其传粉媒介也一直未被发现。2002年3~4月,我们对神农架2个移植居群和5个天然居群进行了传粉生物学的定点观察,发现雌性三条熊蜂(Bombus (Diversobombus)trifasciatus Smith)、仿熊蜂(Bombus (Tricornibombus) imitator Pittion)和蜜蜂均访问独花兰,但只有二条熊蜂身体粘有花粉块,是独花兰的有效传粉者。三条熊蜂的访问频率很低,在113h的观察中只有9次访问,但在一个天然居群(population 3)中曾观察到一天4次的最高访问频率;访问主要在12:00~15:00出现,但在花上停留时间很短,不超过10s。在末被授粉的情况下,独花兰花朵大约3周后自然枯萎,但受粉后3、4d内即出现~系列形态和颜色的变化,包括花梗逐渐伸长,子房在花梗逐渐停止伸长后开始膨大等,表明花梗伸长可作为结实(授粉成功)的指标。人工授粉实验表明,自花、异花受粉后花梗均伸长,而套袋隔离花的则花梗不伸长,说明独花兰是自交亲和的异交种,需要昆虫传粉。根据传粉者的访问频率、居群中果实的分布,尤其是花距内无花蜜等特征,我们认为独花兰是一种欺骗性传粉的兰花。相对于其他欺骗性传粉的兰花,独花兰的自然结实率并不很低(26.98%),这与居群规模小会提高欺骗性传粉兰花结实率这一观点吻合。花粉块的输出数远高于结实数,这说明独花兰存在一定的花粉浪费。  相似文献   
66.
【目的】测定高温对短舌熊蜂Bombus terrestris L.个体存活率和体内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为熊蜂授粉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温暴露致死率为耐热性的评价指标,对短舌熊蜂的工蜂幼虫,成年工蜂,成年雄蜂进行检测并对成年工蜂进行亚致死高温驯化。同时考察不同处理温度下熊蜂体内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结果显示,短舌熊蜂的耐热性能从高到低依次是成年工蜂、成年雄蜂、工蜂幼虫,亚致死高温驯化可显著提高成年工蜂的耐热性能。熊蜂体内蛋白质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熊蜂体重与体内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熊蜂不同虫态对高温的耐受性不同,可通过亚致死高温驯化措施来提高熊蜂的耐热性能和授粉效率。  相似文献   
67.
以过冷却点和冰点为评价指标,对短舌熊蜂Bombus terrestris的幼虫,蛹,成年工蜂,成年雄蜂,处女蜂王,越冬后的蜂王及红光熊蜂Bombus ignitus的成年工蜂,成年雄蜂,处女蜂王的耐寒力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短舌熊蜂幼虫期耐寒力最低,其次是蛹,工蜂和雄蜂,处女王较高。耐寒力最高的是越冬后的蜂王,其含水量也最低。将短舌熊蜂与红光熊蜂的成年工蜂,成年雄蜂和处女蜂王三型蜂分别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红光熊蜂成年雄蜂与处女蜂王的耐寒力要比短舌熊蜂高。样本的湿重和含水量与过冷却点和冰点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8.
利用扫描电镜对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峰熊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工蜂的柄节约为触角全长的三分之一,其长度约为(2099.40±112.26)μm,梗节呈方圆形,最短,长度为(212.86±12.51)μm。鞭节全长为(3861.43±137.86)μm,共由10节组成。触角上广布11种类型的感受器,即板形感器、坛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形感器、缘感器和刚毛,不同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部位不同。其中,芽形感器和端指形感器在膜翅目昆虫中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工蜂的毒性和生态风险性,为温室施用新烟碱类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饲喂法和接触法测定了噻虫嗪、噻虫胺、啶虫脒、吡虫啉、烯啶虫胺、呋虫胺、噻虫啉和氟吡呋喃酮8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地熊蜂成年工蜂的急性经口和急性接触毒性。同时评估了8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地熊蜂工蜂的生态风险性。【结果】8种杀虫剂经饲喂法测定,噻虫胺对地熊蜂成年工蜂的毒性最高,24 h和48 h的LD 50值分别为0.0433和0.0330μg a.i./蜂;氟吡呋喃酮毒性最低,24 h和48 h的LD 50值分别为72.4119和67.9079μg a.i./蜂。接触法测定的毒性与饲喂法测得的结果一致,噻虫胺的毒性最高,24 h和48 h的LD 50值分别为0.0220和0.0192μg a.i./蜂;氟吡呋喃酮的毒性最低,24 h和48 h的LD 50值分别为141.7641和130.3062μg a.i./蜂。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啶虫脒、噻虫啉和氟吡呋喃酮对地熊蜂成年工蜂的经口毒性和接触毒性均表现为低风险,吡虫啉、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毒性表现为中等风险。噻虫嗪和噻虫胺对地熊蜂成年工蜂的经口毒性表现为中等风险,而接触毒性则表现为高风险。【结论】检测的8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中啶虫脒、噻虫啉与氟吡呋喃酮对地熊蜂成年工蜂的毒性为低毒,而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烯啶虫胺、呋虫胺这5种杀虫剂均为高毒。在设施蔬菜花期使用地熊蜂授粉时,建议禁用这5种中、高风险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以避免对熊蜂授粉的危害,而另3种低风险药剂可根据田间试验情况合理施用。  相似文献   
70.
熊蜂是膜翅目蜜蜂科熊蜂属内物种的统称,全球约有250种,中国已知125种,是全球熊蜂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该类昆虫是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者,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粮食生产极为重要。一些群势强、易于人工饲养的熊蜂物种被开发利用,为多种目标作物授粉。本文介绍了熊蜂的生物学特性和授粉应用现状,综述了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病原体传播、外来物种入侵及化学农药等多重因素对熊蜂种群的影响,并从熊蜂的应用基础研究、资源保护及授粉经济价值评估等多方面作了展望,旨在为中国本土熊蜂的保护、应用和生态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