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10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细胞色素P450与癌症基因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胞色素P45 0基因与癌症化疗潜药(该类潜药可通过P45 0催化的加单氧酶反应而活化 )结合的癌症基因疗法引人注意[1]一些抗癌药物可被P45 0酶系代谢 (表1 )。环磷酰胺 (CPA )、异环磷酰胺 (ifos famide)、甲基苄肼、甲苄肼 ( procarbazine)和氮烯咪胺 (dacarbazine) ,经特定P45 0酶系的代谢所产生的中间物具有抗癌活性。硫代TEPA、阿霉素、依托泊甙 (etoposide)和三苯氧胺 (tamoxifen)本身具有抗癌活性 ,但通过P45 0代谢形成的具有细胞毒性的代谢物 ,抗癌活性可得到加强。还…  相似文献   
52.
普遍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 44个 RFLP标记对来自中国、印度、泰国等亚洲 10个国家的普通野生稻(简称普野,下同)和来自多个国家的75个栽培稻品种,从多态位点的比率、等位基因数、基因型数、平均杂合度及平均基因多样性等多个方面,比较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普通野生稻、栽培稻籼粳亚种及栽培稻与普野之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普野的遗传多样性最大;其次是印度普野;南亚普野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大于东南亚普野,而多态位点的比率、等位基因数及基因型数等却低于东南亚普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明显小于普通野生稻。在所检测的44个位点中,栽培稻的多态位点数仅为野生稻的3/4,等位基因数约为野生稻的60%,基因型种类约为野生稻的1/2。栽培稻中籼稻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粳稻。在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上,以中国普野杂合度最高,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2倍。说明从野生稻演化成栽培稻的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杂合度降低,等位基因减少,基因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53.
细胞色素P450酶系循环催化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色素P45 0酶系的循环催化反应需要电子供体NADPH或NADH等辅助因子系统 ,因此它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制约。用电极电解或锌粉作电子供体取代NADPH辅助因子可以获得与NADPH相似的底物转换率。此外 ,还讨论了P45 0的“定向进化”产生的突变体在无NADPH等辅助因子存在下 ,通过“过氧化物途径”使底物羟基化。  相似文献   
54.
本实验报道了以离体培养方式诱导日本冷杉(Abies firma Sieb.et Zucc.)与二色蜡蘑(Laccaria bicolor(Maire)Orton)的外生菌根合成的方法.日本冷杉能否与广谱性的外生菌根菌二色蜡蘑形成人工菌根?菌根结构的诱导是否只发生在植物体整体水平上?这些是本实验的关注点.研究结果显示:无菌幼苗接种10周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外生菌根的特征,即由高度分叉的外延菌丝体形成的厚实的菌套以及由内延菌丝体形成的哈蒂氏网.将来源于下胚轴的愈伤组织与二色蜡蘑的菌丝体进行共同培养,3周后,菌丝体开始接触愈伤组织的表面,并且侵入到愈伤组织的细胞间,形成拟哈蒂氏网结构.愈伤组织可以作为一种菌根学研究的有效的培养体系.这一方法可望为冷杉类植物菌根学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55.
[2H5]-橙花叔醇,[2H5]-咙牛儿基沉香醇和糖甙酶等为底物,对50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进行培养实验,证明许多高等植物尤其是大多数农作物在被害虫侵袭时,叶片中所含橙花叔醇糖甙被水解产生游离醇,又在细胞内的氧化裂解酶的作用下产生次级代谢,表现为其次级代谢物将大大增多,其中萜类以及C11、C16萜烯同系物的含量增加更加显著。许多试验表明,植物以此引诱害虫天敌,实现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56.
纳洛酮在延髓腹外侧加压区加强P物质引起的升压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物质(SP)在延髓腹外侧加压区(VSMp)的升压效应是否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有关。方法: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人工呼吸,暴露延髓腹侧面,VSMp 敷贴SP等药物。结果:VSMp 敷贴SP可使血压呈剂量效应关系的明显增高,但心率无明显变化;在VSMp 给纳洛酮进行预处理,可显著增强SP的升压效应;应用神经元细胞体兴奋剂L谷氨酸钠到VSMp 可使血压显著升高。结论:SP 在VSMp 具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在VSMp 对SP升压效应起拮抗作用,SP的升压效应可能是兴奋VSMp 的神经元细胞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57.
多个地区植物区系丰富性的综合评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模糊数学中综合评判的原理及二种方法,通过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安徽、海南等九省区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种数目的分析,解决了多个地区植物区东丰富性综合比较及其评价这一问题。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尤其方法Ⅱ比方法Ⅰ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8.
高桥伊和夫 《遗传》1979,1(4):31-33
高桥伊和夫(Iwao Takahashi)博士是加拿大McMaster大学生物系教授。枯草 杆菌的转导现象及其转导噬菌体PBS1就是由他发现的。高橘博士从事抱子形成遗传调节的 研究,曾绘制第一张抱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图。今牟四月,他应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 邀请来华访问,这是他在访华期间所作的一篇报告。  相似文献   
59.
利用PCR技术从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其编码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的两种基因deoD和punA,构建工程菌并采用金属螯合层析纯化PNP702和PNP816,酶学性质研究表明:二者具有一致的最适反应温度(60℃)和最适反应pH值(7~8),PNP816磷酸解肌苷的催化效率(kcat/Km)比PNP702高出11.12倍。底物特异性试验表明:PNP702为高分子量的六聚体,而PNP816为低分子量的三聚体。分别以纯化酶和工程菌菌体为酶源,以肌苷或鸟苷为核糖基供体,TCA(1,2,4-三氮唑-3-甲酰胺)为底物,酶法合成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PNP816和工程菌XL-Blue(pPNP816)较PNP702和工程菌XL-Blue(pPNP702)具有更高的催化速度和底物转化率,表明来源于微生物的低分子量的三聚体PNP在核苷类药物和中间体微生物酶法合成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0.
外泌体作为是细胞旁分泌的重要介质,在促血管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已经成功从嗅黏膜间充质干细胞(olfactory mucosa mesenchymal stem cells,OM-MSCs)分离、鉴定了其外泌体,然而,OM-MSCs源外泌体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OM-MSCs来源外泌体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采用PKH67 荧光标记OM-MSCs源外泌体,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 HBMECs) 共培养,观察 OM-MSCs外泌体能否进入 HBMECs。采用CCK-8法、Transwell 迁移实验和小管实验,观察 OM-MSCs外泌体对 HBMECs增殖、迁移及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采用基质胶塞实验及CD31免疫荧光,观察OM-MSCs外泌体在体内对血管生成的影响。上述研究均以等量 PBS 作为对照。结果提示,OM-MSCs外泌体可被HBMECs 摄取。CCK-8 法检测显示,在处理1、2、3、4、5 d各时间点,实验组细胞增殖均优于对照组(1.32±0.14 vs. 0.98±0.04, 1.36±0.14 vs.1.04±0.06, 1.75±0.18 vs.1.33±0.11, 2.16±0.11 vs.1.50±0.19, 2.71±0.11 vs. 1.81±0.20, P<0.01)。Transwell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跨膜迁移细胞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多(1.12±0.05 vs.0.02±0.02, P<0.05)。在体外小管实验中,从节点、交叉点、网眼数、血管分支数和总长度5个方面,实验组均高于空白对照组(374.33±127.74 vs. 193.33±44.79, 104.56±33.07 vs. 54.33±11.65, 20.11±11.20 vs. 7.56±3.64, 81.67±19.07 vs. 57.00±13.02, 11466.22±2781.03 vs. 8544.00±1848.61, P<0.05);在体内实验中,实验组成血管及CD31阳性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5.57 vs.8.00±2.08, P<0.05)。本研究表明:OM-MSCs外泌体可促进 HBMECs 增殖、迁移及管样结构形成,提示OM-MSCs外泌体可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