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研究投喂配合饲料、杂鱼和猪肺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亚成体的养殖性能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体框养和生化分析方法,以初始体重70 g左右的雌体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饵料对亚成体成活、蜕壳、生长、肝胰腺指数、肌肉指数、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3组饵料对成活率影响显著,饲料组高达90%,杂鱼组仅为43%左右,猪肺组居于二者之间;杂鱼组死亡主要由蜕壳死亡综合症(MDS)引起,饲料组和猪肺组无明显蜕壳死亡综合症(MDS)引起的死亡现象;(2)配合饲料组的蜕壳间隔最短,两次蜕壳个体百分比、终体重和特定增长率最高,杂鱼组蜕壳间隔最长,生长情况最差,猪肺组养殖性能居中;(3)尽管配合饲料组的平均肝胰腺指数高于其他两组,但是3个饵料组的肝胰腺指数和肌肉指数均无显著差异;(4)不同饵料对组织中常规生化组成影响显著,杂鱼组肝胰腺和肌肉中水分含量最低,其他成分含量最高,其他两组常规生化组成较为接近;(5)肝胰腺和肌肉中的主要脂肪酸百分含量均受所投喂饵料脂肪酸组成影响显著,杂鱼组组织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最高,猪肺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但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整体上,杂鱼组蟹对饵料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相对保留率最低,猪肺组蟹最高。综上,配合饲料能够提高三疣梭子蟹亚成体的养殖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广泛使用的杂鱼等冰鲜饵料。  相似文献   
52.
团头鲂血液指标与水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53.
团头鲂九项血液学指标的正常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团头鲂九项血液学指标的正常值进行了研究。这九项指标是:RBC、ESR、Ht、Hb、PTP、PGC、MCV、MCH、MCHC。本文用三种方法,分布估计法溶许区间法和正态区间估计法,对正常值区间进行了估计,其中分布估计法因区间范围窄,因而结论较为可靠。根据这一方法所得出的九项血液学指标正常值区间是:185.30×10~4个/mm~3—274.95×10~个/mm~3(RBC),0.08mm/小时—1.25 mm/小时(ESR)、36.80%—68.84%(Ht)、4.46g/100ml—9.87g/100ml(Hb)、2.69g/100ml—5.98g/100ml(PTP)、91.47mg/100ml—301.85mg/100ml(PGC)、158.80μ~3—299.45μ~3(MCV)、20.67Pg—42.81Pg(MCH)、9.29%—21.24%(MCHC)。在具体条件下判定血液指标值是否属正常时,还应考虑生长和水温不同带来的差异。  相似文献   
54.
实现全人工繁殖是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物种保护的重要途径,建立中华鲟人工养殖亲鱼群体是人工繁殖的基础条件。本文以自然变温条件下人工培育的中华鲟后备亲鱼(年龄15龄,体长183~235 cm,体重71.5~180.5 kg,n=14)为研究对象,每天对摄食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每月对生长指标进行检查测量,通过持续12个月的跟踪观测,开展后备亲鱼摄食和生长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后备亲鱼摄食比例、摄食频次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雌鱼、雄鱼均具有相似的周年变化规律,雌雄摄食比例仅9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雌雄摄食频次同月均无显著差异(P>0.05);后备亲鱼配合饲料日饵率和鲜活饵料日饵率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配合饲料日饵率10月最低,为0.02%,1月最高,为0.19%,鲜活饵料日饵率6月最低,为0.12%,4月最高,为0.99%;配合饲料的年均摄食比例仅为18.39%±17.61%,鲜活饵料的年均摄食比例为62.57%±15.63%,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摄食比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可见实验对象对鲜活饵料具有明显摄食偏好;配合饲料日饵率、鲜活饵料日饵率、总摄食率、雌鱼摄食率、总摄食频次和雌鱼摄食频次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后备亲鱼体周长、体重、肥满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呈现生长缓慢特征,不同月份肥满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生长指标不同月份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中华鲟后备亲鱼培育管理中,应注意加强水温调控,提供适宜养殖条件,减少人为干扰,改善摄食和生长效果。本研究对中华鲟后备亲鱼养殖技术的改进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5.
罗氏沼虾SSR标记再开发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NCBI的Nucleotide数据库中检索到592条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基因组序列,其中含有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的序列占总数的16.39%,重复基元共有29种,以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和三核苷酸重复类型为主,出现频率分别为14.02%和6.08%.整理G-SSRs序列并设计44对引物,以罗氏沼虾上海地方种群样本DNA为模板,对设计引物进行筛选,有32对引物的扩增产物条带比较清晰,占所设计引物总数的72.72%.用初步筛选得到的26对设计引物和已报道的37对SSR引物对罗氏沼虾江苏、广西以及上海地方种群进行引物的多态性筛选,分别得到9对和7对多态性引物.结果表明,种群的不同、序列的筛选和引物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获得多态性引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56.
本文依据2009—2010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调查期间在南极半岛北部(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水域收集的南极磷虾样本,应用Bhattacharya法分析了该水域南极磷虾的种群年龄结构。结果表明,1月份南极磷虾体长范围分布在38.2—64.0mm,2月份体长范围分布在33.2—59.0mm,且1月份和2月份体长分布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K-S检验,Z=1.061,p=0.211>0.05);种群内最多可能包含5个年龄组,即2 ,3 ,4 ,5 和6 龄虾。年龄组成的区域变化较大,2 龄虾仅在个别区域存在;1月份5 龄在种群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57.23%),其次为4 龄(23.42%),而2月份6 龄(53.29%)所占比例也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组,其次为3 龄(25.85%)。  相似文献   
57.
稻田网箱养殖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个体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在室外网箱内监测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阶段个体生长发育的每一次蜕壳生长情况。2013年实验选取雄蟹和雌蟹各200只,记录了每个蜕壳阶段雌蟹和雄蟹的生长,包括壳长、壳宽、总重和蜕壳间隔时长(d),并且观察雌蟹和雄蟹形态特征的变化。实验共进行111 d,幼蟹共蜕壳11次。实验结束时,雄蟹剩余34只,雌蟹剩余42只;雄蟹的特定生长率为(7.176 5±0.168 4)%/d,雌蟹的特定生长率为(7.283 3±0.174 3)%/d;雌蟹生长蜕壳过程中腹部的形态变化大,腹部由三角形变成卵圆形;雄蟹在生长蜕壳过程中螯足的增长明显较雌蟹快,并且在本实验最后一次即第11次蜕壳后螯足腹面内侧出现1小撮绒毛,外侧也出现少量绒毛,但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58.
通过探讨低盐(盐度为0、1.7、5、10、15和20)对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幼鱼生长、存活、耗氧、鳃Na+/K+-ATP酶以及肝抗氧化酶的影响,研究了菊黄东方鲀幼鱼对低盐的适应性。结果显示,菊黄东方鲀幼鱼在盐度0组实验3周后全部死亡;盐度1.7组实验6周幼鱼大量死亡,最后成活率相当低,仅17.33%;盐度5、10、15和20组的幼鱼在整个实验中没有出现死亡现象。全长特定生长率在盐度1.7~20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体重特定生长率,1.7盐度组比其他盐度组显著低(P0.05),5~20盐度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最高的全长特定生长率和最高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均出现在10盐度组。前6周的饵料系数在盐度1.7~20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最高(1.27)和最低(1.17)的饵料系数分别出现在1.7和10盐度组,总饵料系数在5~20盐度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幼鱼的耗氧率在5~20盐度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最低的耗氧率出现在10盐度组。最低的鳃Na+/K+-ATP酶(NKA)活性出现在10盐度组,5~20盐度与NKA活性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来拟合(y=0.083 2 x2﹣2.125 2 x+20.915,r2=0.977 9),由此得到理论上最低NKA活性值出现在盐度12.77。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在盐度1.7~20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而10和15盐度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比1.7和20盐度组的显著低(P0.05),1.7~20盐度与CAT活性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来拟合(y=0.257 7 x2﹣5.807 6 x+87.357,r2=0.877 1),由此得到理论上最低CAT活性值出现在盐度11.27。研究结果表明,盐度1.7是菊黄东方鲀幼鱼的生存极限低盐,盐度5以上已经能适合其存活和生长,盐度10~15是的菊黄东方鲀幼鱼的最适宜盐度范围,适当降低盐度对菊黄东方鲀幼鱼的养殖生产是有利的。建议菊黄东方鲀幼鱼养殖盐度至少在5以上,最好在10~15范围。  相似文献   
59.
水稻花药水分胁迫培养反应与植株水平抗旱性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抗旱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水分胁迫对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苗期生长量、成熟期单株产量,以及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沪旱2B’和‘沪旱3号’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苗期生长量和单株籽粒产量的受抑程度低于‘日本晴’和‘大华香粳’;苗期叶中的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受抑程度也是‘沪旱2B’和‘沪旱3号’低于‘日本晴’和‘大华香粳’。表明供试材料离体花药对水分胁迫的培养反应与植株水平的抗旱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0.
应用年龄结构产量模型评估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波  陈新军  西田勤 《生态学报》2010,30(13):3375-3384
利用年龄结构产量模型(Age structured production model,ASPM)评估了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状况,同时结合亲体量-补充量曲线陡度系数和年龄组自然死亡系数的敏感性分析,描述了黄鳍金枪鱼资源的发展趋势、判断了开发状况。研究认为,陡度系数设在0.6-0.8才可能使亲体量产生出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的水平。采用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推荐的自然死亡系数值时,评估结果最接近渔业现状。研究发现,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加,总资源量和亲体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总资源量自1990年后趋向稳定,维持在195.9-263.2万t,平均为221万t;亲体量在1994年后下降到100万t以下,1997年以后处在维持MSY所需亲体量的水平之下,目前仍呈下降趋势。补充量在渔业初期呈现大幅度波动,1978年后趋于稳定,并维持在3258.36-6583.35×106尾,平均为4687.66×106尾。未成熟鱼的数量总体较为稳定,但成熟鱼的数量出现剧减,从渔业初期的246.51×106尾减少到2005年的19.02×106尾。模型估计的总捕捞死亡系数从渔业初期开始逐渐上升,1991年后出现大幅度上升,处于0.334-0.456间,2003年时超过FMSY,捕捞产量也于2003年超过MSY。分析认为,2003年以来印度洋黄鳍金枪鱼的持续高产量被认为是不可持续,根据ASPM估算,2003-2006年均产量46.4万t,超过了MSY(36.4万t);S/SMSY为0.76;Fall/FMSY为1.39,由此判断现阶段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正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