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龙眼和荔枝卷叶蛾类种群动态及其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忠实  邓国荣 《昆虫知识》2006,43(3):311-315
调查结果显示,在广西南宁市和崇左市的部分龙眼和荔枝园中,危害龙眼和荔枝的卷叶蛾类有3科20种,其中龙眼园的卷叶蛾类有3科16种,荔枝园有2科17种,2类果园发生的种类有所不同。20种中,9种过去尚未见报道。龙眼园和荔枝园卷叶蛾类群落结构的均匀度指数较低,分别为0.298 2和0.406 3,说明在群落中有某种卷叶蛾的种群数量相当大,各种类数量分布不均一,有某个种群数量相当大。2类果园卷叶蛾类群落的多样性相比,荔枝园要高于龙眼园。龙眼园卷叶蛾类的优势种为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Meyrick(优势度指数d=0.813 2),荔枝园分别为三角新小卷蛾(d=0.722 6)和灰白条小卷蛾Dudua aprobola(Meyrick)(d=0.102 8)。2类果园种群数量较大的种类均为三角新小卷蛾、灰白条小卷蛾和圆角卷蛾Ebodo cellerigeraMeyrick。各月份卷叶蛾类发生的总数量均以龙眼园高于荔枝园。  相似文献   
42.
乌龙岭’龙眼胚胎发育时期特异性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IEF-SDS-PAGE技术分析龙眼胚胎分化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各发育阶段大多数蛋白质组分的电泳图谱基本一致,但也有变化。其中花后38d存在TE1(27.1kD、p,7.3),TE2(17.5kD、pI8.2)2个特异蛋白,45d存在TE3(11.4kD、pI7.6),TE4(13.2kD、pI9.9)2个特异蛋白,52d存在TE5(22.6kD、pI7.2),TE6(18.6kD、pI8.3),TE,(23.5kD、pI3.6)3个特异蛋白。31d胚胎电泳图谱中的蛋白质点数相对较多,表明此时蛋白质旺盛合成与积累,这与蛋白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龙眼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异蛋白的出现或消失.对胚胎的分化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忠实  邓国荣 《昆虫知识》2005,42(6):639-642
对广西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考查结果表明,目前所采到的卷叶蛾种类中,它们的寄主范围不尽相同。柑桔褐带卷蛾Adoxophyes cyrtosema达15科31种;柑桔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和棉褐带卷蛾A.orana的寄主分别有14科21种和13科20种;后黄卷蛾Cacoecia asiatica和柑桔黄卷蛾Archips seminubibis的寄主有10科14种和8科13种;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圆角卷蛾Ebodocellerigera和斜斑小卷蛾Andrioplecta oxystaura,目前仅发现危害龙眼及荔枝。新发现柑桔长卷蛾可危害翠蜜枣、指天椒和皱果苋,柑桔黄卷蛾危害粪箕笃、苦丁茶、指天椒,柑桔褐带卷蛾可危害黑面神(Breyniafruticosa)。  相似文献   
44.
龙眼剥皮再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志雄  廖建良   《广西植物》1991,11(4):312-315+395
龙眼(Dimocarpus tongan Lour.)茎干经过大面积环剥,都能再生出新皮。环剥初期,愈伤组织都由近暴露面的射线细胞产生,稍后,其他未成熟木质部细胞也参加愈伤组织的形成,这些愈伤组织一般在靠近表面都可发生木栓形成层,以后迅速形成正常的周皮。在愈伤组织与木质部交界处的未成熟木质部细胞发生维管形成层。新发生的形成层正常地向外分化出次生韧皮部,向内分化出次生木质部。初期有些原来的射线将新形成层带分割成许多小区,二个月后,由于新的形成层不断平周活动,逐渐将形成层连成一圈,以后基本上与正常树皮维管组织的发育一样。  相似文献   
45.
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成年龙眼的平衡施肥对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树体适宜营养水平以及增加果实产量有明显作用,从而证实平衡施肥方案的可行性。作者推荐,闽南丘陵地成年龙眼园的年施肥方案(667m2,产果1吨):N20~25kg(有机肥的N约占年施N量的40%);N:P2O5:K2O:CaO:MgO=1.0:0.5~0.6:1.0~1.1:0.8:0.4。  相似文献   
46.
龙眼果实防腐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们探讨了不同的贮藏温度、化学防腐剂、气体组分、包装容器及包装方法对不同品种龙眼果实的防腐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龙眼品种间的耐贮性有很大差异,按耐贮性排列:泉州本>乌龙岭>普明庵>福眼>赤壳>水涨;最佳的保鲜贮藏温度为3~4℃;仲丁胺、仲丁胺+赤霉素、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甲酸、特克多、FISB-1和FISB-2等不同化学防腐剂对泉州本的防腐效果,以FISB-1和FISB-2防腐效果最佳,贮藏40天,好果率分别为95.0%和95.2%,其他防腐剂处理的好果率为80.7%~86.5%;气调贮藏,CO_2为4%~6%,O_2为6%~8%的气体组分可延长贮藏寿命,降低龙眼果实自身损耗;包装容器以塑料周转箱套薄膜袋气调贮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7.
模拟酸雨对3种果树的胁迫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青梅(Prunus mume Sieb.&Zucc.)、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和杨桃(Averrvhoa carambola L.)3种南方果树为材料,研究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对其生理胁迫的效应.在酸雨胁迫下3种果树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均随pH值的降低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叶片伤害率、细胞质膜透性、脯氨酸及丙二醛(MDA)含量则随pH值的降低而上升.抗性较强的龙眼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幅最小,其次是杨桃,对酸雨胁迫反应较敏感的青梅变幅最大.  相似文献   
48.
龙眼胚胎发育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20多年来龙眼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提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9.
龙眼SCoT-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start condon tardeted polymorphism,SCoT)分子标记结合了ISSR标记和RAPD标记的优点,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多态性丰富、重复性好、引物设计简单且通用性良好等诸多优点.本实验以石硖龙眼的新鲜叶片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模版、引物、rTaqDNA聚合酶、dNTPs、缓冲液(Mg~(2+))及退火温度共6因素各8个水平对龙眼SCoT-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眼SCoT标记的20μL优化反应体系为:10×Buffer Ⅱ(含Mg~(2+))2.0μL、DNA模板30 ng、引物浓度为30 μmol/L、rTaqDNA聚合酶用量为0.45 U、dNTP浓度为4.0 mmol/L.适宜的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5℃变性50 s,49.5℃退火40 s,72℃复性2 min,36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利用24个龙眼品种验证该反应体系,1.5%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在400~2 200 bp之间,不同品种间DNA谱带具有多态性,反应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50.
龙眼花蜜腺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花蜜腺的形态结构、发育过程以及蜜腺的组织化学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花蜜腺结构与泌蜜的关系、泌蜜方式、起源和系统演化等作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龙眼的花盘蜜腺位于花托上,呈环状环绕在雌雄蕊基部外围,花芽分化约30d,在雄蕊和花被之间的花托表面,蜜腺原基也开始形成,由花托表面2~3层细胞脱分化形成居间分生组织发育而来;龙眼花蜜腺由分泌表皮和产蜜组织构成,属结构蜜腺;分泌表皮角质层极薄,密布单细胞绒毛,未发现有气孔;产蜜组织由亚腺细胞、产蜜细胞、油细胞和维管束组成;在蜜腺发育过程中,产蜜细胞的液泡和多糖物质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蜜腺的原蜜汁来源于韧皮部,蜜汁经表皮角质层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