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日益加剧的氮沉降已经对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草原生态系统近90%的碳储存在土壤中, 明确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氮添加的响应对评估大气氮沉降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土壤碳库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关于草原土壤呼吸对氮沉降响应的理解多是基于短期(<5年)和低频(每年1-2次)氮添加实验研究, 而关于长期氮添加和不同施氮频率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尚缺乏实验证据。该研究基于2008年建立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的长期氮添加实验平台, 包括6个氮添加水平和2个施氮频率处理, 通过连续两年(2018-2019年)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测定, 发现: 1)氮添加显著降低了土壤总呼吸速率(Rs), 且Rs下降程度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土壤异养呼吸速率(Rh)的显著下降是Rs下降的主要原因。2)不同氮添加频率并未显著影响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氮添加处理的响应。3)长期氮添加造成的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并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真菌/细菌比), 进而导致土壤呼吸及其异养组分呈现显著的负响应。以上结果表明, 长期(>10年)氮添加对土壤地下碳循环过程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 特别是异养呼吸组分的下降会降低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 有助于土壤碳库稳定性的维持。同时, 随着氮添加处理时间的延长, 不同施氮频率影响效应的差异减弱, 表明目前长期的低频氮添加实验监测数据可以为评估自然生态系统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42.
依照植物水分生态类群,将锡林河流域主要植物种划分为6个植物功能群:呈生植物、中旱生植物、旱中生植物、中生植物、湿中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沿土壤水分梯度,我们调查了8个植物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其δ13C值.结果表明:1)在水分状况不同的8个群落中,植物功能群的组成有很大差异.在较湿润生境中(沼泽化草甸和盐化草甸),湿中生和湿生植物成为优势种并构成地上生物量的主要部分;在干旱生境中(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退化草原),旱生和中旱生植物占绝对优势并构成群落生物量的90%以上;2)不同功能群δ13C值表现为:旱生植物(26.38‰)=中旱生植物(26.51‰)>旱中生植物(-27.02‰)>中生植物(-27.56‰)=湿中生和湿生植物(-27.80‰),表明随着不同水分生态类群所适应生境从干旱到湿润逐渐转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3)在土壤水分状况不同的生境下,旱生植物始终维持相对较高的δ13C值和水分利用效率;而中旱生植物的δ13C值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幅度,表明其对土壤水分的改变更敏感;4)旱生植物叶片脯氨酸含量最高;旱中生、中旱生和中生植物次之;湿中生和湿生植物脯氨酸含量最低.不同水分生态类群脯氨酸含量与其δ13C值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3.
植物源VOCs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念鹏  韩兴国  潘庆民 《生态学报》2005,25(8):2041-2048
综述了近20a来国内外关于植物源VOCs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植物源VOCs主要组成成分、生理-生态基础,以及影响植物VOCs释放速率的主要因素。重点探讨了植物源VOCs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潜在重要性,提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
被子植物基因组大小的种间差异巨大,约为2400倍.基因组大小与植物从细胞核到个体水平的一系列性状密切相关,进而影响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作为水分和养分共同限制的生态系统,内蒙古草原植物群落对氮素、水分有效性变化的响应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种间基因组大小不同有关.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内蒙古典型草原水分、氮素添加实验平台植物的基因组大小,研究了不同基因组大小植物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和物种丰富度对水分、氮素添加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基因组大小显著影响了不同植物ANPP对水分的响应,小基因组植物ANPP对氮水添加响应更敏感,加水和氮水共同添加显著增加了小基因组植物ANPP,而大基因组植物ANPP对所有处理响应均不显著.加氮对大小基因组植物ANPP都无显著影响.大小基因组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对氮水添加的响应也均不显著.基因组大小影响内蒙古草原不同植物ANPP对水分增加的响应.作为植物细胞核水平上十分稳定且种间差异巨大的物种性状,将基因组大小引入生态学研究将对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模式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控制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恢复已成为重要议题。我国脆弱生态区分布广泛,生态系统退化显著,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已开展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积累了数量众多的生态恢复模式。在梳理重点脆弱生态区(北方风沙区、青藏高寒区、干旱荒漠区、黄土高原区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基础上,整理了针对不同脆弱生态区及亚区的生态恢复模式,构建了一套全面评估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评估了脆弱生态区的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基于此提出生态恢复实践中应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作为重要目标,同时加强针对生态恢复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设计生态恢复管理制度,搭建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信息平台可为生态恢复模式筛选和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6.
为探讨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土壤等不同组分与大气CO_2交换特点,利用中型同化箱(40cm×40cm×2Ocm)及红外CO_2分析仪装置对北京山区典型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Koidz.)林草本层净光合作用、土壤释放CO_2及林外(高出林冠2m)与林内(低于林冠2m)大气CO_2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夏季及秋季大气CO_2浓度分别为(323±10)μmol·mol~(-1)和(330±1)μmol·mol~(-1);在一天内连续24h的测定中,大气与林内CO_2浓度的差值最大时可分别达-46和-61μmol·mol~(-1)。夏季草本层净光合强度为(2.59±1.05)μmol CO_2·m~(-2)·s~(-1),是秋季((1.31±0.39)μmol CO_2·m~(-2)·s~(-1))的2倍;夏季土壤呼吸释放CO_2的强度明显高于秋季,分别为(5.18±0.75)μmol CO_2·m~(-2)·s~(-1)和(1.96±0.57)μmol CO_2·m~(-2)·s~(-1)。土壤释放CO_2强度与地面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关系式为Y=-0.8642 0.3101X(r=0.7164,P<0.001,n=117)。大气CO_2浓度的低值及草本层光合强度高值约出现在14:00左右;而在夜间土壤释放CO_2强度增加,表现为大气CO_2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47.
辽东栎枝条分解过程中几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分解网袋法,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优势树种辽东栎小枝进行连续5年的分解研究,测定了C、N、K、P和Na5种元素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含量和剩余百分率的变化,发现这两个指标在这几种元素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从丢失速率上看(根据Olson的失重率常数k),K元素的丢失速率明显高于其它4种元素;而从这几种元素含量变化的格局上看,K的含量在整个5年的分解过程中是不断降低的,C也有这样的趋势,N的含量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P和Na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8.
利用PVC管顶盖埋管原位培养汉测定了东灵山机亚高山草甸(紫苞同花粉风毛菊(Saussurea iocdostegia Honce)+丝柄苔草(Carex capillaris L.)-箭叶锦鸡儿(Caragana jubata (Pall.Poir.))灌丛-硕桦林(Betula costata Trautv.)演替序列中土壤有机N的年度净矿化与硝化作用,并以之作为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比较了锦鸡儿  相似文献   
49.
关键种,关键在哪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物种在生态系统功能过程中并不是同等重要的,这已经是一个普遍接受的事实,而关键种和冗余种被认为是生态系统功能过程中两类极端的生物类群。由于关键种通常被认为在生态系统功能方面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有人认为,假如我们能够甄别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及其多方面影响的作用机制,我们就有可能得到整个或大部分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信息。因此,在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为了有效保护它们所产生的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时,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们引入了关键种的概念。通过对关键种的保护,更有效地保护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通过对有关关键种研究的回顾,阐述了关键种的定量测度方法,关键种在保护生物学中的意义、应用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