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小空间细颗粒饲养方法研究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对青少年恒河猴屈光状态发育和玻璃体腔长度变化的影响. 将12只1.5~2.0岁健康恒河猴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四只. 其中A组和B组每天分别置于视觉封闭的猴笼内饲养8和4 h, 同时将食物处理成细小颗粒状置于代谢盘中(需仔细翻找才能获得). 每3个月进行一次眼轴长度、玻璃体腔长度、屈光状态和角膜曲率测量, 总观察周期为18个月. 采用对照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P<0.05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显示, 观察期间A组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增长最为显著, 屈光状态明显向近视化方向发展; B组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也有明显增长, 但屈光度无明显变化; C组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增长最为缓慢, 屈光度轻度向远视化方向发展. 观察期间各组的角膜曲率均无明显改变. 研究结果表明, 强制性近距离注视能够加快青少年恒河猴玻璃体腔长度的增长, 导致单纯性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是建立近距离工作相关的灵长类近视眼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42.
中国现代灵长类的分布、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本文对中国现生灵长类类群分布和现状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对现存的种群数量进行了初步估价;并就保护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提出了概括性评述。所得结果系据作者自1975年以来的实际考察和国内外有关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43.
吴汝康 《人类学学报》1989,8(3):282-283
《人类进化和史前史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Human Evolution and Prehistory)由美国自然博物馆的塔特索尔(Ian Tattersall)、德尔森(Eric Delson)和库弗林(John Van Couvering)三人主编,加兰出版社(Garland Publishing)198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出版,全书603页,大16开本,用可以保存250年的无酸纸印刷,售价87.50美元。  相似文献   
44.
45.
《动物学研究》2006,27(4):402-402
Fraser A.W.Wilson博士198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后到耶鲁大学医学院,从师于著名的神经科学学家Goldman-Rakic研究员,长期从事非人灵长类前额叶功能的研究。1996年到美国Arizona大学心理学系就职。其间,发表了很多实验论文。其中,1993年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有关前额叶功能的论文,该文至今仍是前额叶研究的经典文献。1997年,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再次在Science上发表另一篇有关前额叶的研究论文。他的主要发现是:背侧前额叶主要涉及到“以头为中心”的空间坐标系。在猕猴前额叶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1月,Wilson博士从…  相似文献   
46.
临床研究表明,大脑前额叶皮质与学习,记忆、思维、注意,情绪等高级脑功能有关,比较神经学研究表明,非人灵长类前额叶皮质的发育水平虽不及人类,但同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却也高度发育,根据解剖学研究资料,猫的前额叶皮质占整个大脑皮质表面积的3.5%,狗占7%,恒河猴占11.5%,猩猩占17%,人类则达29%(Markowitsch,1988),我们实验室测得树鼯前额叶颗粒皮质大约占4.2%,蜂猴约占8.2%。进化程度愈高等的动物,其前额叶皮质的结构和功能愈复杂,受损伤后表现出的智力缺损也愈严重。  相似文献   
47.
《生物技术产业》2006,(6):48-51
本期采访的是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从事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村山美穗副教授。自从开发了猴子的父子鉴定法以后,接着又把研究的对象扩大到牛、狗等家畜,进行有关家畜优良性状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作为她上级的雉科专家伊藤慎一教授则掌握有多个鹌鹑的变异系统。[编者按]  相似文献   
48.
[目的]建立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恒河猴的动物模型,探讨禽流感在哺乳类动物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环甲膜穿刺术”经气管注射鸡胚培养的禽流感H5N1病毒(AF148678;ACGoose/Guangdong/11961H5N1)感染恒河猴,观察恒河猴染毒后出现的临床体征,用显微计数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的动态变化,用ELISA检测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变化规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在染毒后第1天、第3天、第10天和第14天分别剖杀染毒组恒河猴1只,HE染色观察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用病毒分离、免疫组化和RT-PCR三种方法分析禽流感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精神状态下降,活动度明显减少,食欲下降,咳嗽,紫绀等,肺部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音。1、病理特点:以肺部损伤为主,伴多器官病变。肺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先后经历渗出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在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也观察到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2、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病毒只在呼吸系统中复制,不在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复制;肺内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是禽流感病毒侵犯的主要细胞类型。3、外周血象特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出现短暂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数先升后降,但均于感染第7天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4、抗体变化特点:感染后第7~11天,抗体水平持续快速升高;感染第11天后,抗体水平呈逐渐缓慢升高趋势(观察到染毒后50天为止)。5、细胞免疫特点: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表现为CD3+T淋巴细、CD3+CD4+T淋巴细胞和CD3+CD8+T淋巴细胞均出现短暂的下降,但这种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是可逆的,到感染第7天后逐渐恢复回升至正常。[结论]1、恒河猴感染后的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外周血象、免疫反应等均与人禽流感严重病例相类似,表明该模型是成功的,可为禽流感病毒在人体内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抗禽流感病毒的药物和疫苗评价提供最近似于人类的动物模型。2、综合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我们认为,H5N1禽流感毒主要攻击的对象为呼吸系统,不在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复制。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是发病的中心环节,其发病可能经过病毒侵入、复制阶段,免疫损伤阶段和多器官功能损伤阶段。  相似文献   
49.
灵长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基因进化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雪霞  何小维 《遗传》2006,28(5):611-616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和免疫反应直接相关的基因群。MHC I类分子的多态性和病原体的多变性相对应,它是个体在重大传染疾病中存活下来的重要依据。在灵长类动物进化过程中,由于分化时间的差异和生存压力的不同,造成了各物种MHC I类基因不同的存在状态,使它们的MHC I 类基因在基因数量和基因功能上有所差异,同时还产生了物种特异性基因。本文描述了灵长类MHC I类基因的总体变化特征,并着重讨论了6个典型MHC I 类基因在各典型灵长类物种中的特点及关联性。  相似文献   
50.
马国瑶 《四川动物》1991,10(1):39-40
甘肃省共有灵长类三种,即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猕猴(Macaca mulatta)和短尾猴(M.arctoides)三种。其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猕猴,主要分布在天水(党川)、徽县(太白、大河)、两当(云坪)、康县(太平)、武都(裕河)和文县(铁楼)。其次为金丝猴,分布于文县(丹堡、上丹堡、刘家坪、店坝、范坝)、武都(盘地、三仑、草河、枫相)和康县(三河坝)。短尾猴仅见于文县的碧口、店坝、范坝乡一带。产区集中于省东南部的秦岭山脉西延部分。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000米以下以人工植被为主,除阳坡有部分常绿阔叶林外,主为农耕区,海拔11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