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李明文 《兽类学报》2022,42(6):728-740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珍贵实验动物,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栖息地破坏、狩猎和遗传隔离等原因,许多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处于灭绝的边缘。种质冷冻保存对拯救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保存遗传物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新大陆猴、旧大陆猴和巨猿等类群动物精子、卵子、胚胎和性腺组织等种质冷冻保存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狨猴、松鼠猴、恒河猴、食蟹猴和黑猩猩等种质冷冻保存的主要方法,并对未来种质冷冻保存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2.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小脑作为运动控制的主要脑区,除参与运动控制外也与孤独症、精神分裂症、奖励相关的认知功能和社会行为有关,因此小脑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小脑参与运动学习和运动控制的神经机制是神经科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眼睛运动的肌肉协调和生物运动特征比其他类型的运动更简单,这使眼动成为研究小脑在运动控制中作用的理想模型。作为收集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视觉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为确保清晰视觉,3种主要类型的眼动(眼跳、平滑追随眼动(SPEM)和注视)需受小脑的精确控制,以确保静止或移动的物体保持在视小凹的中心。异常眼动可导致视力障碍,并可作为诊断各种疾病的临床指标。因此,眼动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生物学意义。虽然对小脑皮层和顶核在调节眼动中的作用有基本了解,但眼动动力学编码的确切神经机制,尤其是小脑顶核控制追随眼动和注视的神经机制仍不清楚。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小脑在运动和认知等方面的主要研究问题与小脑相关研究的潜在应用价值,以及近年来有关小脑控制眼动的相关文献,并深入探讨了利用单细胞记录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小脑皮层和顶核同一神经元同时参与控制不同类型的眼动,而不同类型眼动的不同动力学参数编码原则不同。此外,基于检测微眼跳的研究结果,我们讨论了小脑顶核参与控制视觉注视的可能神经机制。最后,讨论了最近技术进步给小脑研究带来的新机遇,为今后与小脑相关的研究和脑控义肢的优化控制(例如通过单独改善运动参数优化义肢控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3.
性打搅行为是指非人灵长类社群内非交配个体对正在发生性行为个体的干扰行为,该行为在非人灵长类中普遍存在,通过综述目前已知的36种非灵长类的性打搅行为的报道,探讨性打搅行为的功能和意义。性打搅行为具有更高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种间的性打搅的方式不同、同时受到社会结构和婚配制度的影响;在种内受到性别、年龄、等级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川金丝猴性打搅的研究结果,从性打搅的类型、被打搅的反应、性打搅的功能以及相关假说等方面入手,对非人灵长类性打搅行为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为生殖行为学研究者启发思路,推动本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4.
发展对人类疾病有效的预测、预防、诊断和治疗等途径,一直是人口健康领域关注的焦点.任何人类疾病似乎都可归咎于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并影响到疾病的发生、病程、药物疗效和预后等.最有效的研究策略足直接针对患者的各方面临床研究,但这一策略常常会而临着同一临床症状却有不同病因(异质性)、个体差异显著(如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以及难以回溯性地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如发病以前的事件或经历)等问题,而且医学伦理学的要求使得大量医学研究和新药新疗法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体,必须先有动物实验阐明其安全性和必要性.最佳的研究策略足创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因为可严格地控制病因、遗传背景、环境因子等,也可跟踪性研究动物模型病症的发生、发展、治疗反应和结局等,但这一策略也常常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误解.对此,在<动物学研究>出版<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疾病模型>专刊之际,撰写此评述性论文,将系列问题和误解一一提出,并讨论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5.
一、发展历程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所级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12月20日,是研究所三大中  相似文献   
96.
《动物学研究》2005,26(3):236-236,262
经过多次论证和审核,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Kunming Primate Research Center,CAS)(以下简称“灵长类中心”)近日正式成立。“灵长类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个非法人研究单元,挂靠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并借鉴国际化管理模式,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相似文献   
97.
近年来,由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它们引起了人类发展和疾病研究的兴趣。在这项对树鼩,鼠,狗,狒狒和人类的骨骼超微形态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定性分析了骨骼的微观结构和形态,以评估树鼩对人类的亲近程度。在3只成年雄性树鼩 (滇西亚种)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股骨中,使用荧光素异硫氰酸盐样品制备和染色共聚焦成像研究了皮质骨的骨元结构,并使用酸蚀刻SEM观察了骨细胞穴的形态。总体而言,树鼩中骨样形成物的密度和结构以及骨细胞穴的形态更像鼠, 与人类,狗和狒狒都明显不同。这些发现表明,尽管树鼩在系统发育上比鼠更接近人类,但它们的骨骼超微形态仍与鼠接近。这是除狗和狒狒之外,第一次对树鼩的骨元和骨细胞穴进行超微影像的研究。这个比较研究的结果丰富了我们对早期灵长类动物骨骼发育,适应性和进化的理解。未来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定量比较研究来表征树鼩骨骼的微观形态。  相似文献   
98.
近年来,随着单个B细胞抗体筛选技术与深度测序(Deep Sequencing)的发展,相应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内抗体应答研究中。但该类技术在非人灵长类(Non-Human Primates,NHPs)抗体应答研究中的应用较为有限。而NHPs由于与人类具有较为相似的免疫系统,二者在感染或免疫后可以激起相似的获得性免疫应答,尤其是对NHPs产生的针对病原体感染或疫苗的NHP抗体应答谱研究,可以为人类免疫学研究、疫苗设计及生物药物临床转化提供关键信息。本文对目前常用非人灵长类抗体筛选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实例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生物大分子药物研究者提供较为完备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8,37(3):331-340
制作工具曾经被视作人类独有的行为能力,"人类"曾经据此而定义。但目前学术界将直立行走作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最重要的体质与行为特征。少量其他动物种类,尤其是非人高等灵长类,也能使用工具乃至简单制作工具。如何认识制作工具在人类演化中的作用?人类制作工具的能力与其他动物有何区别?考古学是否有能力分辨人类的工具和其他灵长类的产品?本文通过对现代巴西猴群敲砸石头的行为及其产品、4300年前黑猩猩的"石制品"和早期人类石制品的比较研究,指出人类的工具与其他动物制作和使用的工具存在根本的区别;工具制作和使用对确定人类的演化方向,增强人类的适应生存能力,塑造人类的大脑与心智及行为方式,提升语言和交流能力,形成现代人类的身心和社会,至关重要,不可或缺。考古工作者一方面需要谨慎分辨、研究人类工具制作初期的产品,不使其与自然的产物和其他动作的作品相混淆,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人类工具制作在计划性、目的性、预见性、规范性和精美度上具有唯一性,有内在的智能控制、思维逻辑和规律可循。学科发展的积累和现代科技的支撑使考古学者具有多方面的利器,能够把人类工具制作的历史挖掘、复原出来,能够破译特定的石器技术和功能,进而将人类演化的历史画卷描绘得更加精细,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00.
非人灵长类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保护季维智,邹如金,商恩缘,门红升,杨上川(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650223)关键词非人灵长类,神经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病毒学Keywords:Non—huthanprimates,Neuroscie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