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储藏量最为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将木质纤维素酶解成寡糖或单糖是生物质利用的关键。然而,传统的糖苷水解酶很难对其进行有效降解。溶解性多糖单加氧酶是一种全新的生物质降解酶,丰富了生物质降解的模式。它以氧化方式作用于糖链,产生更多的还原端以便糖苷水解酶能进一步进行催化。本文综述了LPMO的发现历史、分类、作用机制与活性测定方法,并讨论了LPMO在饲料添加剂、功能性食品与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2.
细胞松弛素B对日本沼虾四倍体的适宜诱导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用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诱导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多倍体的处理条件和方法。试验水温分别为18—19℃、22—23℃,CB浓度为1.0—2.0mg/L,处理的起始时间在受精后5—9h,处理的持续时间为10—20min。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8—19℃时,四倍体卵子的最适诱导条件为:受精后7—8h,CB溶液的浓度1.5mg/L,处理20min,四倍体诱导率最高可达56.1%;在水温为22—23℃时,最适诱导条件为:在受精后6 h左右,CB溶液浓度为1.5mg/L,处理15—20min,四倍体诱导率最高可达54.3%。处理的起始时间和CB溶液的浓度对胚胎的四倍体率有显著影响(P<0.05);胚胎的成活率随CB浓度的提高与处理的持续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考虑到胚胎成活率因素,建议选择CB浓度为1.5mg/L,处理持续时间15—20min。  相似文献   
43.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是植物花青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能够催化二氢黄酮醇生成无色花青素。该试验以红色和白色比利时杜鹃花(Rhododendron hybridum Hort.)不同器官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瓣为实验材料,利用反转录(RT-PCR)和RACE技术克隆RhDFR基因,利用植物酶联免疫试剂盒(ELISA)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瓣RhDFR酶活性,利用qRT-PCR技术定量分析不同器官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瓣RhDFR基因,构建pET-28a-RhDFR原核表达载体对RhDFR蛋白进行制备和纯化,为进一步探究杜鹃花DFR基因功能以及花色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成功获得比利时杜鹃花RhDFR基因全长1 253 bp,其开放阅读框1 035 bp,编码344个氨基酸,含有1个NADPH结合保守基序和1个底物结合区域,具有高度保守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比利时杜鹃花RhDFR蛋白与越橘(Vaccinium corymbosum)DFR蛋白亲缘关系最近。(2)ELISA试剂盒分析显示,比利时杜鹃花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瓣DFR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于红花初开期和白花盛开期的...  相似文献   
44.
建立一种检测抗乳房炎疫苗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用于免疫后具有保护性效果的抗体水平。通过对细胞抗原制备、最佳抗原包被浓度的确定、抗原包被和封闭最佳条件确定、酶标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及作用时间等反应体系的筛选和确定,建立了检测抗乳房炎疫苗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抗原最佳包被质量浓度分别为5 mg.L-1、10 mg.L-1、10 mg.L-1;包被条件为4℃过夜;用2%人血白蛋白作为封闭剂最佳封闭条件是37℃封闭30 min;酶标抗体最佳作用时间为30 min。结论攻毒试验表明,疫苗免疫后,血清中抗体滴度达到或超过免疫前2倍时,奶牛即具有较好的乳腺保护效力。这一指标可作为疫苗效力检验的标准。  相似文献   
45.
【目的】确定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初步分析该病的致病机理,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防治提供部分启示。【方法】开展病原菌的分离、种类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等工作,同时通过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观察病鱼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确定病原菌为恶臭假单胞菌。在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等组织中均能发现明显症状或病症,各组织均发生炎性病变,细胞变形或解体,在脾、肾等组织中,纤维组织增生,围绕菌体形成肉眼见到的"白点"。【结论】恶臭假单胞菌作为病原菌,引起大黄鱼内脏出现明显白点,其致病机理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6.
甬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与水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2011年3月-2012年2月间甬江干流13个断面的水样, 按照国家标准测试了9项理化指标, 并应用浮游动物定性和定量方法, 研究了浮游物群落结构特点和季节变化. 研究共记录浮游动物95种, 其中轮虫24属72种、枝角类5属10种、桡足类11属13种和4种其他门类无脊椎动物幼虫; 优势种主要来自于轮虫动物的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和龟甲轮虫属(Keratella), 前者占了浮游动物总丰度的22.1%, 后者占总丰度的20.2%. 浮游动物的丰度值在各断面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 从断面1至断面6, 最大峰值出现在春季, 从断面7至断面13, 最大峰值多出现在夏季; 全干流最大峰值出现在断面5 (3160 ind./L). 浮游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游段低, 中、下游河段高的现象; 应用中度干扰假说(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对此结果给予了解释. Two-way ANOSIM相似性分析和Bray-Curtis相似性等级聚类分析显示: 不同断面上不同季节的浮游动物群落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分别为R=0.264、P=0.1%和R=0.234、P=0.1%, 且季节性差异大于断面间差异. 在季节性差异中以春季和夏季间的差异性最大. 主成分分析(PCA)表明: 对不同断面浮游动物群落起作用的理化因子依次为CODCr、TN、DO和BOD5; 对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群落起作用的理化因子依次为pH、TN/TP、盐度和水温.    相似文献   
47.
在高温下保持催化活性是工业酶的重要性质。近年来,采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技术提高野生酶进行催化活性或耐热等性质取得了重要进展。文中利用新近建立起来的异肽键介导的SpyTag/SpyCatcher系统对瘤胃微生物来源的木聚糖酶XYN11-6进行分子环化,获得稳定的环化酶C-XYN11-6。在60℃、70℃和80℃下处理10 min,C-XYN11-6的残余活性为81.53%、73.98%和64.41%,分别是相同条件下线性蛋白L-XYN11-6残余活性的1.48、2.92、3.98倍。经60–90℃热处理10 min后,C-XYN11-6仍保持可溶状态,而L-XYN11-6几乎完全聚沉。内源荧光和8-苯胺-1-萘磺酸(8-anilino-1-naphthalenesulfonic acid,ANS)结合荧光光谱分析显示,较之L-XYN11-6,热处理环境中C-XYN11-6更能够维持其构象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分子环化提高了C-XYN11-6对0.1–50 mmol/L Ca~(2+)或0.1 mmol/L Cu~(2+)的耐受能力。综上所述,文中利用SpyTag/SpyCatcher系统获得热稳定性和离子稳定性提高的环化酶,为工业酶的分子改良及扩大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建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8.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十年来,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综述了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病原菌无毒基因及其相关致病因子的克隆与研究、信号传导相关因子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以及植物-病原菌的相互作用研究,重点介绍了以植物特异抗病基因为介导的诱导防卫作用机制(包括抗病基因编码毒素蛋白,进而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显性基因编码病原菌致病性的靶标物;抗病基因表达产物直接引发抗病反应和基因对基因的抗病作用机制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抗病育种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49.
近十年来,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综述了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病原菌无毒基因及其相关致病因子的克隆与研究、信号传导相关因子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以及植物-病原菌的相互作用研究,重点介绍了以植物特异抗病基因为介导的诱导防卫作用机制(包括抗病基因编码毒素蛋白,进而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显性基因编码病原菌致病性的靶标物;抗病基因表达产物直接引发抗病反应和基因对基因的抗病作用机制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抗病育种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50.
文中分析了葡萄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的最佳光照强度并探索葡萄愈伤组织褐变的机理。以金手指葡萄的幼嫩茎段为材料,设置0、500、1 000、1 500、2 000、2 500、3 000和4 000 Lx等8个光照强度,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葡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褐化率及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00、1 000和1 500 Lx光照强度处理下,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均达到92%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中1 000和1 500 Lx光照强度处理愈伤组织及其继代培养的生长势良好且褐化程度较轻;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豆酸与葡萄愈伤组织褐变关系密切,其中绿原酸的含量与褐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POD和PPO酶活性与褐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POD、PPO和PAL酶基因的表达量与褐化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因此,葡萄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适宜的光照强度为1 000-1 500 Lx,光照强度过高或过低对其正常的生理生长都有较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