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3篇
  免费   440篇
  国内免费   202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遥感影像的广州市植被覆盖度内部结构与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覆盖广州市的4个时相(1990、1995、2000和2005年)的TN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经大气辐射校正,获得植被指数的计算模型,估算广州市域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分5个等级研究植被覆盖度等级结构特征及其时空分异。结果表明:1990年至1995年间,广州市植被覆盖度下降幅度较大;植被覆盖等级结构也表明植被状态明显向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方向变化。2000年至2005年间,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等级结构也显示植被覆盖度有逆转的趋势。植被覆盖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的是中心城区以外的新区,表明城市向郊区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42.
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生产转基因家畜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核移植效率低下、克隆后代形态异常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产业化进展。影响体细胞核移植效率的因素很多,该文着重从供核细胞的类型、细胞体外培养、细胞凋亡及转基因操作等方面阐述其对体细胞核移植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深圳大鹏半岛种子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圳大鹏半岛有野生种子植物158科565属952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153科560属946种。该区域的森林植被可分为2个植被型6个群系,并对代表类群进行了描述。统计结果表明,该区域内有药用:植物636种、观赏植物256种、蜜源植物102种、野生果树86种、纤维植物80种、油脂植物50种、芳香植物42种、有毒植物30种、单宁植物28种、淀粉植物21种、农药植物20种、染料植物12种。在对深圳大鹏半岛森林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资源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4.
《植物学通报》2006,23(6):I0001-I0002
实验室概况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9年11月,实验室以野外台站,样带,样地等平台为基础,运用信息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生态系统控制实验等手段,致力于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综合性研究,重点开展植被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物多样性变化与保育以及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揭示不同时空尺度生态系统格局与变化规律,为中国植被系统与环境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
新疆罗布麻生态类型及其纤维品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疆塔里木河及叶尔羌河流域是我国能够提供商品精干罗布麻的主要地区。由于野生罗布麻生长高矮不一,形态各异,与其纤维品质的相关性较大。通过40个株号的罗布麻植株形态和纤维长度等的的测定,分析各类型罗布麻的纤维长度和罗布麻植株各部分纤维长度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罗布红麻高杆类型主茎纤维最长,罗布麻放牧类型纤维最短。罗布麻植株各部分纤维长度是主茎上的大于分枝,主茎中部的最长,基部和梢部最短。为野生罗布麻资源开发利用提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6.
遥感技术在大亚湾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章莉  史合印  邢前国  潘伟斌 《生态科学》2006,25(4):371-374,384
文章综合利用了Landsat系列卫星不同传感器(MSS、TM、ETM )的遥感资料对1979至2004年20多年间的大亚湾周边的植被陆地、非植被陆地以及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变化进行了定量监测与评估。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大亚湾周边植被覆盖总体保持相对稳定,但非植被陆地由1991年的5.1%左右上升到2004年的10.5%左右,水体面积也相应降低了5%左右,表现出“人进水退”的总体变化格局,该变化特征与该区域过去的环境政策、经济活动发展历程有关。通过将人类对区域环境影响的方式、力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可以预测以后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并应用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去。  相似文献   
47.
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中植物幼苗建植特性以及幼苗建植时所处的环境都会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种子萌发率与物种多度之间的关系随着群落的演替阶段而发生改变.目前关于不同类型群落中以及同一类型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度和种子萌发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全面收集的青藏高原东缘3种常见次生植被(鼢鼠土丘群落、人工草地群落和弃耕地群落)中植物种子为基础,沿着群落演替梯度来探明种子萌发和物种多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结果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鼢鼠土丘群落和人工草地群落中,种子萌发率和物种多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在弃耕地群落中,种子萌发率和物种多度之间的关系有随着群落的演替呈现由正相关向负相关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8.
基于林业清查资料的桂西北植被碳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5-2010年林业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估算和分析了桂西北植被碳密度及其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 研究区域从2005年到2010年呈现碳汇变化趋势,植被碳储量由4.19×104t增加到4.27×104t(增幅为1.84%),植被碳密度从29.04t/hm2增加到29.57 t/hm2。(2) 从治理措施、林种起源方式及林种类型来看,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碳密度最大,超过40 t/hm2。2005-2010年,人工植苗、直播、飞播和萌生方式植被碳密度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植被碳密度均呈明显增长(增加3.00 t/hm2),所有林种碳密度都呈不同程度的增长。 (3)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上,大致表现为西部高、中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西部区植被碳密度均值超过40 t/hm2,中东部区植被碳密度均值低于25 t/hm2。植被碳密度变化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无论是非喀斯特区还是喀斯特区的植被碳密度都有增长趋势,其中有7个县市植被碳密度升级为更高等级。研究表明,随着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治理措施的实施,区域植被碳密度显著增加,生态环境好转。  相似文献   
49.
选取中国西南喀斯特石灰土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3个主要森林类型的6个代表性群落,建立18个20m×20m的样方,按梅花型5点法采集各样方的原状土壤,基于团聚体的干湿筛2种分组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森林石灰土机械性、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全土、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3类森林石灰土干湿筛团聚体均以>2mm粒径为主,分别为67.93%~81.24%和30.49%~76.81%,1~10mm粒径的干湿筛优势团聚体分别高达78.18%~88.67%和43.41%~84.00%。(2)团聚体的整体稳定性很好,干湿筛平均重量直径(MWD)为4.82~5.77和0.75~2.13,平均几何直径(GMD)为2.87~4.17和1.45~2.85;>0.25mm和>2mm粒径的团聚体破坏率(PAD)分别仅为6.15~20.91和2.04~52.79。(3)石灰土的有机碳含量很高,全土和干、湿筛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7.28~58.85、19.12~91.47、17.16~78.86g/kg,其中干筛以<2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较高,湿筛反之,但干湿筛均以>2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贮量最高。研究表明,中国西南喀斯特石灰土林区土壤沿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土壤扰动递减梯度,石灰土的团聚化作用越来越强,稳定性越来越好,有机碳含量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50.
科尔沁沙地生态防护体系防护效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6类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6项评价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研究区6类土地利用类型生态防护体系防护效应进行科学评价.防护效应得分情况为:乔木林地0.263、灌木林地0.170、草场0.206、固定沙丘0.169、半固定沙丘0.103和流动沙丘0.088,以不同土地利用 类型占全区总面积的比例为权重,计算研究区生态防护体系防护效应总体得分为0.133,仅为乔木林地生态防护体系防护效应得分的50.6%,通过绿化造林和防风固沙等措施,研究区相对防护效应理论上可提高至67.2%.而受气候、土壤和人类干扰等多种因素影响,科尔沁沙地生态防护体系防护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面临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家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沙地防护体系防护效应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