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金斑喙凤蝶Teinoplpus aureus Mell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沿海地区,已报道有5个地理亚种。在世界保护协会(IUCN)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金斑喙凤蝶被列为DD(Data deficient)物种,在我国动物保护名录(1989)中在我国动物保护名录(1989)中被列为一级保护物种被列为一级保护物种。自从1923年以来,由于数据欠缺,尤其是生物学方面的数据,使得金斑喙凤蝶的研究工作一直难以深入开展,保护工作更是难以做到实处。作者于2003年3月至2005年11月在广西大瑶山开展了对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的自然形态学、生物学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跟踪与记录等方法,结果首次揭示:在大瑶山金斑喙凤蝶1年发生2代,少数1年1代,以蛹越冬。成虫活动时间为每年的4月上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中旬,雌虫产卵方式为散产,通常为"一枝一叶一卵"式。已确认其寄主植物有两种:光叶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nitida)与广东含笑(Michelia chapensis)。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离开寄主植物,在林下层各类植物上化蛹。文章首次对金斑喙凤蝶物种在自然栖境中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进行详尽描述。  相似文献   
42.
中国大陆瘤颚蚁属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中国大陆瘤颚蚁属Strumigenys 8种,其中1新种,江西瘤颚蚁S.jiangxiensis sp.nov.,粗瘤颚蚁S.stry—gax Bolton为中国新纪录种。提出《广西蚂蚁》和《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蚁科昆虫生物多样性研究》中记载的4个误订种,即刘氏瘤颚蚁S.lewisi Cameron误订为粗糙瘤颚蚁S.hispida Lin et Wu,薄帘瘤颚蚁S.rallarhina Bolton误订为异形瘤颚蚁S.leptorhina Bolton,粗瘤颚蚁S.strygax Bolton误定为琴状瘤颚蚁S.1yroessa(Roger),长瘤颚蚁S.exilirhi-na误定为费氏瘤颚蚁S.feae Emery。编制了中国大陆瘤颚蚁属已知种工蚁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43.
2005年6至9月,对桂林市郊区两个山洞中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和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的回声定位叫声特征和食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与野外观察,推断其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研究结果发现:黑髯墓蝠体型最大,声音特征属短调频型多谐波,一般为4个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二谐波上,主频率为(32.84±1.17)kHz,选择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高颅鼠耳蝠(长调频型)和菲菊头蝠(长恒频-调频型),体型都较小,主频率分别是(84.44±8.13)kHz和(110.78±1.65)kHz,以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而菲菊头蝠则以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上述结果证明,高颅鼠耳蝠、菲菊头蝠和黑髯墓蝠在声音和食物组成等方面出现了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44.
中国蚁科新纪录属及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蚁科)(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蚁科昆虫一中国新纪录属:凹头臭蚁属PhilidrisShattuck及该属一新种:南方凹头臭蚁P.notialasp.nov.。新种与粗凹头臭蚁P.cruda(Smith)相似,主要区别为:唇基前缘平直;上颚咀嚼缘具10齿,其基缘远端具一列清晰的细齿;体具中等密度的直立毛和丰富的茸毛。正模工蚁,广西北流市,1995年8月26日,沈文铭采.副模5工蚁,记载同正模.正模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副模标本保存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45.
广西前结蚁族三新种一新纪录种(膜翅目:蚁科)(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广西前结蚁族三新种及一国内新纪录种。束胸前结蚁Prenolepissphingthoraxasp.nov.与埃氏前结蚁P.emmae(Forel)极近似,主要区别为:唇基前缘弧形凹陷;中胸背板、中胸例板及并胸腹节具纵长精细刻纹;中胸背板、并胸腹节及给节具立毛;体立毛不特别长,也不弯曲。暗前结蚁Prenolepisumbrasp.nov.与埃氏前结蚁P.emmae(Forel)体型相似,主要不同在于:头后部窄于前部;全身具粗密网状刻点,无光泽;并胸腹节基面微凸,但不呈半球形极凸;体色不同。后眼立毛蚁Paratrechinaopisopthalmiasp.nov.是该属中的一个特殊种,其复限位于头中线之后(眼后缘距后头缘0.40mm,眼前缘距头前例角0.70mm)可区别于任何一个已知种。此特征与属征相饽,而与前结蚁属的部分种类这一特征相似。然而本种中胸侧面观不缢缩,触角柄节超出后头缘部分远不足柄节自身长的1/2,立毛端部钝,在头和并腹胸成对排列,显然属于立毛蚁属。可作为两属之间的一个过渡种。无刚毛立毛蚁Paratrechinaaseta(Forel)新纪录,分布: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46.
记述采自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的光胸臭蚁属1新种,即小光胸臭蚁Liometopum minimum sp.nov.新种个体小,上颚具5齿,并胸腹节基面短,为斜面上的1/3,后腹部绒毛指向后方而易于与东洋界已描述的2种相区别,文中还提供中国已知2种及1变种的工蚁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47.
中国红蚁属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记述中国红蚁属Myrmica Latreille昆虫11种,其中1种为中国新纪录种,即盖列尼红蚁M.gallieni Bondroit;描述1新种,太白红蚁M.taibaiensis sp.nov。新种与M.inezae相近,其不同处为:1)新种上颚咀嚼缘具8齿,端部2齿尖长,从第3齿开始变为细齿,后者上颚咀嚼缘具9齿,端部4齿较粗大,2)新种并胸腹节刺指向斜后上方,后者并胸腹节刺较直立;3)新种体色成双色,胸部颜色明显淡于头部及腹部,后者体色一致。文中编制了11个种的工蚁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48.
幼年菲菊头蝠形态和声音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31日—7月20日于桂林市郊积水洞对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幼蝠形态和叫声发育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幼蝠在出生后近3周内体重和前臂长增长迅速,随后增长速率变缓,且体重和前臂长增长与年龄均显著相关(年龄与体重:P=0.025;年龄与前臂长:P=0.042)。幼蝠叫声时程波动大,且均长于成年个体叫声时程,时程与年龄呈显著相关性。幼蝠在出生后3周内的叫声特征为频谱结构多样、频率波动大、谐波较多,在第3周后叫声多为FM-CF-FM叫声;幼蝠叫声第1谐波频率与年龄增长显著相关,而第二谐波频率与年龄相关性较弱;幼蝠在35天后主频率已经接近成年蝙蝠叫声频率;且前臂长与幼蝠叫声频率呈显著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9.
基于Cytb基因的九种多刺蚁(膜翅目:蚁科)的分子系统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供我国多刺蚁属(Polyrhachis)昆虫的分子系统学资料,我们对9种多刺蚁的mtDNA的Cytb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在所得465个位点的序列中,变异位点152个,占32.7%,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2.0%、19.6%、29.2%和9.2%,A+T平均含量71.2%.在氨基酸组成上,共编码155个氨基酸.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点,转换频率大于颠换频率,转换主要发生在T与C之间,颠换主要发生在T与A.以弓背蚁属(Camponotus)的黄斑弓背蚁(C.albosparsus)和浅毛弓背蚁(C.albivillosus)为外群,用NJ、MP及贝叶斯推论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本研究结果与经典分类结果相符:在9种多刺蚁中,Myrmhopla亚属的双齿多刺蚁(P.dives)独立成为一支,分化较早,位于系统进化树的最底部,最早分化出来;而Myrma亚属的亚毛多刺蚁(P.subpilosa)、梅氏多刺蚁(P.illaudata)、警觉多刺蚁(P.vigilans)以及拟梅氏多刺蚁(P.proxima)聚合成一支,位于系统进化树的最顶端,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近,属于较进化的类群.但是Polyrhachis亚属的叶形多刺蚁(P.lamellidens)和Cyrtomyma亚属的结多刺蚁(P.rastellata)的进化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0.
九连山凸额蝗Traulia jiulianshanensis Xiangyu,Wang et Liu由向余劲攻、王裕文和刘子炎(1997)发表于山东人学学报,模式标本为2头雄性.雌性未知,至今未见其它学者研究过这个种.在鉴定采自湖南省的蝗虫标本时,发现了1雄2雌共3头后足胫节全为黑色的凸额蝗标本,经核对模式标本,确认为九连山凸额蝗.为了便于国外学者参考,本文用英文重新描述了九连山凸额蝗的形态特征,首次报道了该种的雌性.并提供了彩色照片和部分手绘特征插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