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的蛹及寄主植物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菊平  周善义  李常春  吴健生  覃琨 《昆虫知识》2005,42(1):71-73,F002
描述了广西大瑶山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TeinopalpusaureusguangxiensisChouetZhou的蛹,并与分布于越南的斯金卡亚种T.aureusskinkaiiMorita的蛹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根据挂蛹植物推断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的寄主植物为桂南木莲(ManglietiachingiiDandy)。  相似文献   

2.
濒危物种金斑喙凤蝶的行为特征及其对生境的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菊平  周善义  丁健  罗保庭  覃琨 《生态学报》2012,32(20):6527-6534
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1985年被IUCN列为红色名录种,1989年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种,此后便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然而,至今为止对其野外生存、行为及生境适应等认识仍很模糊。在广西金秀县大瑶山设定4个研究区域,以线路调查法计数成虫与幼期个体数,定点跟踪观察法记录成虫交配行为、产卵行为、幼虫取食行为等。结果显示:金斑喙凤蝶主要在湿季(4—10月底,月降水量>50 mm)生长、发育与繁殖后代。金斑喙凤蝶在行为上表现出对温度的主动选择性,幼虫在17—24℃时取食行为活跃,雄蝶在19—26℃时山顶行为活跃,均表现出中温选择性;然而,雌蝶多选择在正午时刻产卵,期间温度为27—30℃,表现出高温选择性。雄蝶活动对生境地形表现出主动选择性,(87.34±7.58)%(n=339)的雄蝶选择飞向山顶,他们每日上午6:00至11:00在山顶聚集,绕圈飞行或停息,而以山顶停息为主,占山顶活动时间的(77.87±19.32)%。雄蝶通常停息在山顶的高枝位叶片上或山顶周缘的叶片上,以便迅速发现并拦截飞经的雌蝶,获得交配机会。因而,金斑喙凤蝶在交配策略上主要采取雄蝶等候的方式。停息期间,雄蝶表现出明显的占区行为,首先停息在某一区域的雄蝶在领域权竞争中通常都是最后的胜利者,赢得领域,获得更多交配机会。野外观察发现,金斑喙凤蝶的天敌种类较多,野外存活率偏低,最后羽化率仅为38.9%(n=20)。对于存活个体而言,他们已明显进化形成一套复杂的防御体系,主要包括由保护色、颜色拟态、形状拟态等组建的初级防御体系和由眼斑展示、身体晃动、Y-腺伸出等组建的次级防御体系。另外,老熟幼虫多选择在林下层的灌木丛或竹丛的隐蔽枝条上化蛹,化蛹高度为(1.82±1.58)m(n=20),这种对化蛹场所的主动选择行为可提高其蛹期的防御能力。研究结果说明,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金斑喙凤蝶对其阔叶林生境的适应性行为特征非常明显,然而,生境破坏(砍伐等)或人类强度干扰(林下层垦殖等)将使这些适应性行为失效,并威胁到该珍稀蝴蝶种群的繁衍生息,甚至导致局部灭绝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邹武  曾菊平  姜梦娜  王渌  周善义  张江涛 《昆虫学报》2021,64(11):1338-1349
亚种是种的一个亚单位,由于分类学上的不同定义和主观性而受到质疑。然而,在分类学实践中,所有试图用不同的术语取代亚种或完全放弃亚种的尝试都是不可接受的。亚种同样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有一定独特性,为自然进程的一部分,具有保护研究价值。本文基于亚种概念、特征认为亚种分类需参考地理隔离(如异域分布)与表型差异2个原则。我们以珍稀喙凤蝶属Teinopalpus为例,系统收集亚种分类文献,采集该属亚种的地理分布、形态描述与差异等信息,综合分析该属蝶类的亚种分类现状、问题与原因。1843-2007年喙凤蝶属金带喙凤蝶T. imperialis及其姊妹种金斑喙凤蝶T. aureus各自记录了8个亚种。然而,部分亚种记录于同一行政区,如金带喙凤蝶T. i. imperialis, T. i. himalaicus与T. i. behludinii 均在中国四川有记录,而金斑喙凤蝶在中国浙江有2个亚种记录,这显示名称应用的不确定性。考虑到两姊妹种同域分布在亚洲东南部,通过比对亚种正模所在地植被群落(biome)、生态区(ecoregion)的一致性判定地理隔离,发现金带喙凤蝶(覆盖3个植被群落)比金斑喙凤蝶(仅覆盖1个)的种下生态位分化程度更高。而据所处生态区的一致性,建议将金带喙凤蝶亚种分类修订为T. i. imperialis, T. i. himalaicus, T. i. miecoae, T. i. behludinii, T. i. imperatrix(含T. i. bhumipholi), T. i.gillesi和T. i. gerritesi 7个;金斑喙凤蝶亚种分类修订为T. a. aureus(含T. a. wuyiensis, T. a. guangxiensis与T. a. nagaoi), T. a. eminens(含T. a. laotiana), T. a. shinkaii与T. a. hainani 4个。由于可参考标本少,喙凤蝶属亚种确立时可用形态比对信息有限、不完整(如只依据单性的形态比对结果等),易“过度亚种化”。珍稀亚种分类问题(如“过度亚种化”、信息不确定性等)影响其保护措施,因为管理者常需权衡投入成本与成效、明确优先保护区域或对象,并以此做出决策。因此,在更多确定信息未获得前,不建议进行亚种分类。  相似文献   

4.
蝴蝶,体态窈窕,艳丽多姿,自古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古人有“庄生晓梦迷蝴蝶”的诗句,表达了对彩蝶的依恋。蝴蝶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成虫羽化之后,成双成对在花丛草间翩翩飞舞,以其斑斓的色彩,点缀大自然,使自然界更加绚丽多彩。在数以千计的蝴蝶中,金斑喙凤蝶更显夺目耀眼,被人们誉为“蝶中仙子”。由于它们在自然界中极为稀少,被视为世界珍贵蝶种,国际濒危动物保护委员会把它列为K级或R级、中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5.
金斑喙凤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论了国内外对金斑喙凤蝶Teinoplpus aureus Mell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该蝶在研究报导中存在该虫的生活史研究、如何确定该虫的寄主植物、依据雄蝶的飞翔状况是否能确定其已交配、猜测要符合昆虫学知识和认真查阅参考文献5个常识问题,以提高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金斑喙凤蝶属高海拨自然林中的树冠昆虫,不容易深入研究,因而对其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的了解甚少.面对研究巾遇到这一难题,必须应用生态学原理结合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突破该蝶饲养技术的难关,获得足够多的个体后,才能运用生命表方法进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最终通过保护和人为增殖的手段,达到可持续性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麝凤蝶形态观察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麝凤蝶Byasaalcinous(Klug)属鳞翅目凤蝶科 ,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日本、朝鲜等国 ,寄主植物是马兜铃、木防己。在浙江省 ,该蝶自然条件下 1年可繁殖 3代 ,以蛹越冬。该蝶成虫双翼狭窄、尾突修长 ,飞翔姿态优雅 ,极具观赏性 ,是蝴蝶馆内放飞展出的适宜种类。至目前为止 ,已有国内外学者在麝凤蝶成虫的发生[1] 、形态[3 ,6,7] 、生殖系统[8~ 10 ] 、性信息素[11] 、亚种的杂交[12 ] 和幼虫的饲料[13 ] 及蛹体的滞育[14 ] 等方面有过报道或有一些研究 ,但很少对其人工饲养和繁殖进行研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开发蝴蝶资源…  相似文献   

7.
凤蝶亚科(凤蝶科,鳞翅目)16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发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种凤蝶亚科蝶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GenBank中其它相关类群的序列,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构建凤蝶亚科的分子系统树,探讨该亚科各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燕凤蝶族构成凤蝶亚科蝶类系统树基部的一个独立分支;燕凤蝶族和裳凤蝶族为单系发生,且裳凤蝶族聚在凤蝶族内部;喙凤蝶族的单系性尚不能确定.综合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及寄主植物等相关证据,推测斑凤蝶类为凤蝶族中早期分化的一支;较之裳凤蝶类,斑凤蝶类可能更早从二者最近的共同祖先中分化出来.  相似文献   

8.
以野外观察、实验地饲养等方法, 详细记述了中华麝凤蝶 Byasa confusa (Rothschild)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在南京地区该蝶1 年发生2 代, 幼虫5 龄, 以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mollissima 为食, 卵期8-10 d, 幼虫期23-29 d。老熟幼虫在枝条上化蛹。该蝶以蛹滞育越冬。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4 月中旬至5月中旬; 第二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7 月下旬到9 月上旬, 存在世代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9.
李家慧  杨群芳  王慧 《昆虫知识》2011,48(4):986-989
室内研究了红珠凤蝶小斑亚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adaeus(Rothschild)在19~31℃范围内5个恒温条件下的发育.结果表明,成虫在19℃时不能交配和产卵,而卵、幼虫和蛹在19~31℃范围内均能完成发育,且发育历期随温度而变化.各温度下,预蛹期最短,幼虫期最长,幼虫龄期随虫龄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曲纹紫灰蝶指名亚种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启元 《昆虫知识》2006,43(6):870-872
曲纹紫灰蝶指名亚种Chilades pandava pandava(Horsfield),在广西贺州市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每代历期:1~4代30~31d,越冬代234d,以第5代蛹于11月上旬越冬,翌年6月中旬成虫出现,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为害。幼虫5龄。防治方法以营林措施为主。其危害苏铁情况以及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观察、室内饲养等方法研究了酢浆灰蝶Pseudozizeeria maha(Kollar)的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在南京地区,该蝶幼虫以酢浆草科Oxalidaceae的黄花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L.)为食,1年5代,世代交替发生。酢浆灰蝶在10月末以蛹在枯枝落叶或土壤表层浅洞中越冬,越冬代成虫次年5月始见、中旬为高峰期,5月中旬始见第1代卵及幼虫,6—10月间各月各虫态均同时发生,期间每月中下旬为成虫活动高峰期。幼虫共4龄,野外2~4龄幼虫具迁移、避热与适蚁行为。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卵期为3~4d,幼虫期为22~26d,蛹期为6~7d。  相似文献   

12.
玉米螟卵期寄生性天敌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玉米螟卵期的寄生性天敌中,玉米螟赤眼蜂占93.51%,其它寄生蜂仅占6.49%.玉米螟赤眼蜂是卵期的优势蜂种。年度之间玉米螟卵的被寄生草差异较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第2代玉米螟卵的被寄生率与第1代玉米螟卵发生量(X1),6月份温雨系数(X2),第2代玉米螟卵发生量(X2),7月上旬雨量(X4)和7月中旬雨量(X3)有极显相关(X1、X4为主要影响因于)。第3代玉米螟卵的被寄生率与7月上旬雨量(X2)、7月下旬雨日(X2)、8月上旬气温(X3),8月上旬雨量(X4)和8月下旬雨量(X5)有极显相关。由此可见,第1代卵发生量大,上代次卵发生期多雨,当代次卵发生期前少雨,当代次卵发生期多雨,有利于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被寄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3.
蝶蛹金小蜂在杭州的年生活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萃 《昆虫学报》1984,(3):302-307
蝶蛹金小蜂是菜粉蝶蛹期的主要寄生蜂。在杭州,绝大多数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田间养虫室内饲养结果:1979年发生11—12代;1981年早、中、迟三组分别为12—13代、10—11代以及9—10代,三组合计,非越冬代成虫自5月上旬至12月初始终不断,一年之内,前后(连续或不连续)两代成虫重叠发生的天数至少175天,前后(连续或不连续)三代成虫重叠发生的天数至少49天。 2、3月间小蜂即可羽化,远远早于田阔第一代菜粉蝶蛹的出现,惟不能寄生越冬后的越冬代菜粉蝶蛹,但越冬代蜂的羽化盛期仍处于田间第一代菜粉蝶蛹初见至化蛹始盛期之间,且喂食后寿命很长,故越冬代蜂与第一代菜粉蝶蛹之间的发生期基本上是吻合的。其后,两者代数既多(菜粉蝶一年发生9代),发生又都不整齐,小蜂成虫与菜粉蝶蛹均连绵不断,时间上彼此也是吻合的。这是此蜂自然寄生率高并成为其重要天敌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的重要天敌建议分期分批饲养,以深入掌握其生活史及与寄主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记述采于南海北部的长额虾科3属8种,作为Liand Komai(2003)记述1958-1960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采于南海北部的长额虾总科2科8属20种的补充,同时记述该调查中采于东海的长臂虾科隐虾亚科的2属2种.8个长额虾科种是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新馆搬家过程中新发现标本鉴定得来,即Chlorotocella gracilis,Plesionika izumiae,P longidactylus,P.ortmanni,P.pumila,P.sindoi,P.unidens,Procletes levicarina.其中Li and Komai(2003)描述的新种P.longidactylus又发现5只携卵雌虾,证明此种在南海并不少见;P.unidens是深海种类,目前仅发现分布在200m以深海底,虽然其报道很少,但已有记录却来自从孟加拉湾至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不同海域,说明其分布较广,在Li and Komai(2003)文中没有记述此种,本文首次记录其在中国水域的分布,并提供特征图.隐虾亚科的两个种,即富兰克林副岩虾Paraclimenes franklini(Bruce,1990)和土佐岩虾Periclimenes tosaensis Kubo,1951均为东海海域的新纪录,将富兰克林副岩虾的已知分布区域向北扩展到北纬28°,同时填补了土佐岩虾在日本海域和南海海域之间的分布空白.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采自中国南海东沙群岛外海的角鲨目鱼类1新纪录种--黑腹乌鲨Etmopterus spinax(Linnaeus, 1758).本种已有记录仅发现于东大西洋海域,本记录是大西洋东部海域以外的首次发现.乌鲨属目前在中国记录有5种,本文编制了这些种类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湘北烟区烟青虫发生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见平  汪明达 《昆虫知识》1994,31(3):153-155
烟青虫在湘北烟区1年发生5代,第一至四代危害烟草,第五代在其他作物上取食。自然条件下,世代重叠比较明显,幼虫发生与危害最大的是第一代,危害时期是5月下旬至6月下旬,同时,还得出了烟青虫各代的发生期、历期及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相似文献   

17.
白额鹱生态及迁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青岛沿海岛屿是白额鹱的主要繁殖地之一。1987-1991年观察,白额鹱于2月中旬前后迁抵大公岛,筑于岩洞石隙中,6月底至7月上旬前后开始产卵,年产1窝,每窝1枚。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迁离。该鸟上岛上(巢洞外)为夜间活动性鸟类,雌雄羽色相同而鸣声显著有别,故根据鸣声判断雌雄与求偶行为。回收环志鸟表明,白额鹱翌年仍返回原地繁殖。  相似文献   

18.
黄连木种子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立英  吕文彦  杜开书  谢金良 《昆虫知识》2006,43(4):567-570,F0004
通过田间及室内饲养观察,黄连木种子小蜂EurytomaplotnikoviNikolskaya在河南省太行山区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过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成虫羽化产卵的盛期。幼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在果内取食至8月中、下旬老熟越冬。成虫在果壳内停留4~5d,出壳后成虫寿命:雄虫3~7d,雌虫4~17d,产卵前期3.7d。平均产卵量35.4粒,卵期3~4d。幼虫共5龄,预蛹期4~5d,蛹期8~10d,蛹期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阶段性分为4级。成虫交尾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3~25℃,化蛹、羽化较适宜的湿度为65%~70%。  相似文献   

19.
Few data are available about the regional or local extinction of tropical butterfly species. When confirmed, local extinction was often due to the loss of host-plant species. We used published lists and recent monitoring programs to evaluate changes in butterfly composition on Barro Colorado Island (BCI, Panama) between an old (1923–1943) and a recent (1993–2013) period. Although 601 butterfly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from BCI during the 1923–2013 period, we estimate that 390 species are currently breeding on the island, including 34 cryptic species, currently only known by their DNA Barcode Index Number. Twenty-three butterfly species that were considered abundant during the old period could not be collected during the recent period, despite a much higher sampling effort in recent times. We consider these species locally extinct from BCI and they conservatively represent 6% of the estimated local pool of resident species. Extinct species represent distant phylogenetic branches and several families. The butterfly traits most likely to influence the probability of extinction were host growth form, wing size and host specificity, independently of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butterfly species. On BCI, most likely candidates for extinction were small hesperiids feeding on herbs (35% of extinct species). However, contrary to our working hypothesis, extinction of these species on BCI cannot be attributed to loss of host plants. In most cases these host plants remain extant, but they probably subsist at lower or more fragmented densities. Coupled with low dispersal power, this reduced availability of host plants has probably caused the local extinction of some butterfly species. Many more bird than butterfly species have been lost from BCI recently, confirming that small preserves may be far more effective at conserving invertebrates than vertebrates and, therefore, should not necessarily be neglected from a conservation viewpoint.  相似文献   

20.
小波分析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和欧洲等地。我国于2005年7月在河北省夏玉米田首次发现。近年来,该虫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为害程度日益加重。2011年二点委夜蛾在我国夏玉米产区严重暴发,虫情涉及6省47市302个区(县),面积近220万hm2。山东省2007年首次在德州市发现该虫为害玉米,2011年全省17个地市普遍为害严重。为更准确地确定该虫的发生代次、每代各虫态发生历期、发生盛期、发生高峰日等信息,适时准确监控发生时期,本文采用symlets小波函数变换滤除高频信息,对山东省多地点二点委夜蛾成虫诱虫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二点委夜蛾在山东省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1代、2代、3代,始见蛾日在3月底—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1代发生期在4月上旬至6月中下旬,2代发生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3代发生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越冬代幼虫发生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10月下旬左右老熟幼虫做茧越冬。另外,通过调查和室内观察还发现高温环境不利于二点委夜蛾幼虫生长发育,7—8月份高温期,成虫致畸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