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穿山甲洞穴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5月 ,在大雾岭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 6 1个穿山甲洞穴 ,并对其中的 4 0个进行了解剖 .结果发现 ,穿山甲的洞均为盲洞 ,没有分支 ;洞口径大小一般为长径 14 2 0± 2 79cm (n =6 1) ,短径 12 5 0± 2 83cm(n =6 1) ;洞穴可分为冬洞和夏洞 .冬洞在冬春季节打造 ,洞穴较深 (1 4 4± 0 73m ,n =2 8) .夏洞在夏秋季节打造 ,洞穴较浅 (0 32± 0 11m ,n =12 ) ;穿山甲多在冬春季打洞 ,夏季打洞少 ,并且主要选择在土质松软湿润、土层厚、地表有机质丰富的黄壤土中打洞 ,以获得食物白蚁 ,然后再利用它越冬、卧息、繁殖、隐藏和逃避敌害 ;穿山甲对新洞的平均利用时间为 12 2 5± 2 2 5d ,而对旧洞的再次利用率极低 (1/12 =8 33% ) .文中还记录了 6 1个洞穴所在的各种环境因子 (分为 9类 ,2 7种 ) ,并依据因子出现频次和系统聚类结果 ,对穿山甲的洞穴生境选择进行了分析 .穿山甲喜爱将洞穴设置在干扰程度小 (干扰源距离 >10 0 0m)、坡度较陡 (30°~ 6 0°)、坡向为半阴半阳坡、针阔混交林、中低海拔 (76 0~ 15 0 0m)、洞口隐蔽程度好 (全隐蔽或半隐蔽 )、中坡或下坡位、离水源距离近 (<5 0 0m)的生境内 ;不喜爱将洞穴设置在阴坡、洞口隐蔽程度差 (裸露 )、极陡坡 (>6 0°)或缓坡  相似文献   
42.
报道了四川茂县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的分布状况、生境、食性、繁殖、天敌和种群状态等。雉鹑多为3~5只集群活动,灌丛地带密度最大。天气变化阴雨将至时发出刺耳的叫声。食性以植物根茎为主。营造地面或树上两种类型的巢,窝卵数多为3~5枚,平均4·2枚。雌鸟孵卵。20年来雉鹑在四川数量相对稳定,保护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3.
穿山甲生态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全球现存7种穿山甲生态学研究概况,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访问法对中国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的栖息地、活动习性、食性、繁殖习性、打洞习性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开普穿山甲(M.temminckii)主要集中在家域、活动和运动、食谱和觅食行为生态上,繁殖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及栖息地的研究没有涉及。树穿山甲(M.tricuspts)仅见其家域研究的报道。其它4种穿山甲生态学研究未见任何报道。7种穿山甲的习性相似。今后应当强调从生命的各个层次对其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其存在的生态差异。重点应是洞穴生态、觅食生态、行为生态(如家域与活动)、繁殖生态和种群生态。  相似文献   
44.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的消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6~1987年首次全面调查了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的动物种类及其数量。为了解1986年以来保护区动物资源的消长变化及其原因,1998~1999年又4次调查了该地脊椎动物种类及数量。10多年来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资源变化明显。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比1986年增加7种,已达19种,其中国家1类保护种类3种,Ⅱ类保护种类16种,鸟类增加35种,其中宁夏新记录11种,兽类新增3种;两栖类和爬行类各减少2种,鼠类减少3种,1999年与1986年相比,湿地景观水鸟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村庄农田景观、荒漠景观和固沙林景观鸟类种类和数量减少。环境指示种类纵纹腹小鸡(Athene noctua)、黑顶麻雀(Passer ammodendri)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凤头百灵(Galerida cristata)、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等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鼠类不但种类减少,数量也明显下降。影响动物种类、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病虫害、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和生产活动引起的防风固沙林面积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质变坏和富营养化;草甸、草原覆盖度下降,草场退化;农田和鱼塘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45.
甘肃南部蓝马鸡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和2008年在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野外发现12个巢址,其中后方隐蔽度最高,为90.83%,其次是上方隐蔽度、左侧隐蔽度、右侧隐蔽度、前方隐蔽度.窝卵数为9.67±1.15(n=3).卵平均大小为(56.64±1.75) mm×(41.88±0.98) mm.卵体积为(50.39±2.64) cm3,卵重为(54.97±2.87) g.在4个繁殖巢中,只有1个巢成功孵化.营巢失败原因有人为干扰和天敌破坏.  相似文献   
46.
2009年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顶麻雀Passer ammodendri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所发现的92个黑顶麻雀只营巢于沙枣Elaeagnus angusifolia上,巢位于营巢树树高的1/3处。分析表明,黑顶麻雀偏好在胸径较大且较高的树上营巢,以减少环境的影响,同时选择枝条数最多的位置,增加巢的稳定性和隐蔽性,减少被天敌捕食的机率。黑顶麻雀对巢址特征的选择是其对大风天气环境的适应和减小捕食压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47.
西藏雪鸡青海亚种的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变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立勋  阮禄章  安蓓  刘迺发 《动物学报》2005,51(6):1044-1049
本文采用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西藏雪鸡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从4个地理种群的51个样品中成功地扩增出了535bp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b)片段,在所有可比较的535bp的序列中,发现15个变异位点,没有插入/缺失,且很大程度上倾向于转换(Transition)或颠换(Transversion),Ti/Tv=3.4∶1,并且变异位点多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而密码子的第二位点没有变异位点。在4个地理种群中,共有1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且在各地理种群中都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态性。AMOVA分析结果表明,西藏雪鸡4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结构差异并不明显(ΦST=0.19,P<0.01),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地理种群内,占80.75%,而且种内大部分分子变异是由各地理种群之间单倍型的差异引起的,单倍型缺乏比较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在系统发生树上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从而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8.
角雉属Tragopan两性羽色不同,雄性具有艳丽的装饰性羽毛,这与一般雉族Phasianini相似;而尾较翅为短,尾羽的换羽从中央到外侧,这些特征又与鹑族Perdicini各属相同,形态特征上角雉属被划为鹑族.通过PCR扩增鸡形目Galliformes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等10个属1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的部分基因,获取片段长度为828bp,以及从GenBank获取22种样本的相应序列,以角叫鸭Anhima cornuta和海龟Kachuga dhongoka为外群,分别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小进化法(Minimum-evolution,ME),对鸡形目和将雉科的15个属分为5个属及雉族和鹑族构建分子系统树,NJ和ME系统树中,都是角雉与雉类相聚.角雉出现形态解剖与基因分析分类地位的不一致,说明雉和鹑可能不是单系群.同时我们认为雌雄的色泽区别比尾羽的长短和换羽方式在对雉和鹑形态特征分类时更为重要.从分子水平分析的结果都是角雉属与雉聚类.因此角雉归为雉族更合理.  相似文献   
49.
本文通过比较四种沙蜥近缘种: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荒漠沙蜥(P.przewalskii)、变色沙蜥(P.versicolor)和叶城沙蜥(P.axillaries)形态特征和分析青海沙蜥种群沿海拔梯度的变异来验证Bergmann和Allen规律在爬行动物沙蜥属的适用性。生存在邻近地区不同海拔梯度的四种沙蜥个体大小种间比较显示遵循Bergmann和Allen规律,分布于高海拔的青海沙蜥尾椎骨数显著少于其它三种低海拔沙蜥,这种沿海拔梯度种间形态变异可能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青海沙蜥随海拔梯度的上升个体变小,四肢变短,形态变异反Bergmann规律,相对尾长随海拔变异遵循Allen规律,但相对四肢长度反Allen规律。这种变异可能更受到不同海拔梯度环境特征,尤其是高海拔缺氧和食物短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对2008年4~6月在甘肃省甘塘、阿拉善左旗、民勤、山丹采集的荒漠沙蜥样本进行了食物两性差异的研究。主要采用剖胃法对219个荒漠沙蜥胃样的6021个食物做了识别和鉴定。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食性为动物性,食物多为昆虫,主要取食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尤其是长蝽科和蚁科(合计高于70%),取食猎物的体积大小集中在0.01~20mm3。4个种群的沙蜥对长蝽科昆虫均表现为正向选择,部分种群对蚁科昆虫表现负向选择。可能是因为沙蜥有食物选择性,对长蝽科昆虫取食较多,对拟步甲科摄食较少。较多地取食蚂蚁则是因为生境中喜好食物较少,而蚁科昆虫数量多,遇见率也较高。荒漠沙蜥雌雄个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极高,但是卡方检验的结果却表明两性在食物组成和食物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由于雌雄个体对同种食物有相同的选择性,因此导致两性在食物组成和食物大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雄性家域范围更大,对食物有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