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六盘山地区石鸡和大石鸡间的渐渗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六盘山地区发现鹑类的两种鸟类石鸡和大石鸡进行杂交,本实验采用PCR和RFLP的方法,分析了六盘山西侧20个大石鸡和东侧36个石鸡的mtDNA基因,发现宁夏海原5个和甘肃庄浪8个的大石鸡具有石鸡的基因型,说明这可能是雌性石鸡与雄性大石鸡杂交的结果,在六盘山东侧石鸡种群中没有发现大石鸡的基因型,其基因是从石鸡到大石鸡的单向流动。杂交后代的形态与大石鸡相似且体型比双亲都大。这种渐渗杂交可能是杂交个体与雄性大石鸡回交的结果。根据分子钟推测,这种不对称的基因流动,可能是由于冰期隔离后次级相遇形成的。杂交种可与雄性大石鸡回交。虽然还需要加大样本量来进一步研究这种不对称基因流动,但是持续的渐渗杂交会导致大石鸡基因的灭绝  相似文献   
32.
宋森  王小立  周蓉  王莹  刘迺发 《生态学报》2015,35(2):280-289
隶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的石鸡是一个多型种,在我国已有7个亚种被报道,其中石鸡华北亚种是我国的特有鸟。用石鸡华北亚种(Alectoris chukar pubescens)12个地理种群112个样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 DNA CR)1154 bp序列的信息研究了石鸡华北亚种的种群历史动态。112个样本中共发现28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9种单倍型,其中12个地理种群的50个样本共享单倍型H1,8个地理种群的16个样本共享单倍型H4。地理种群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且种群间没有由于地理距离产生隔离的证据。负的Tajima(D=-1.336,P0.05)和Fu(Fs=-1.720,P0.05)统计检验值及错配分布的单峰模式都支持石鸡华北亚种经历了种群扩张。石鸡华北亚种大部分种群的错配分布与种群过去的扩张相一致,扩张发生在晚更新世中期的第五寒冷期(0.027—0.06 Ma)。推测其扩张的原因可能为:1)更新世期间我国北方地区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冰川,2)青藏高原的隆升使我国北方干旱化和荒漠化加剧利于石鸡种群的扩散。武都(WD)位于东洋界,而石鸡是典型的古北界的鸟种,表明WD种群可能是石鸡在东洋界的一个建群种,因此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33.
以mtDNA细胞色素b基因探讨斑翅山鹑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 Cyt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提取鸡形目雉科10个属18个样本的DNA,PCR扩增自动测序,获得序列长度828bp。将山鹑属中的斑翅山鹑(Perdix dauuricae)与其近缘属排序对比,分别以角叫鸭(Anhima cornuta)和海龟(Kachuga dhongoka)为外群,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分子系统发生树。邻接法构建的系统树显示斑翅山鹑与雉聚类,核苷酸序列差异值斑翅山鹑与环颈雉为15.2%,与石鸡为16.1%。分析认为在雉科中斑翅山鹑与雉类更接近,而与真正的鹑亲缘关系较远。同时以mtDNA分析鸟类系统发生时海龟更适合作为外群。以角叫鸭为外群加入西方松鸡(Tetrao urogallus)时,则斑翅山鹑的分类地位不能确定,这可能与鸡形目的适应辐射有关。  相似文献   
34.
猎隼(Falco cherrug)主要繁殖于我国西部省区,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005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其繁殖生态。猎隼繁殖期为4—7月;窝卵数平均为(4.0±0.63) (3—5)枚;卵长径为(55.40±3.06)mm,卵短径为(41.11±1.70)mm;猎隼的孵化率、雏鸟成活率和繁殖力分别为70.8%、64.7%和1.8;巢成功率为83.3%雏鸟体重、跗蹠长的生长符合逻辑斯谛曲线增长。食物的可利用性是限制新疆猎隼窝卵数和生殖力的主导因素。要有效保护猎隼首先应保护栖息环境和猎物的多样性及丰富度。  相似文献   
35.
2006年分3个季节(春、夏、秋)对大苏干湖、小苏干湖及两湖间河道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及数量的季节变动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1目20科38属47种。其中留鸟5种,迁徙路过鸟10种,夏候鸟32种。春季共记录到24种鸟类,夏季32种,秋季30种。秋季在大苏干湖区活动的鸟类种数最多,多样性指数最大,为3.0891,而小苏干湖区的鸟类多样性指数在3个季节都较低。  相似文献   
36.
甘肃民勤治沙站纵纹腹小鸮食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宋森  邵明勤  刘迺发 《动物学报》2007,53(6):953-958
分析民勤治沙站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食团405块,共鉴定猎物562只。以个体计,民勤小鸮主要取食昆虫,占64.23%;其次为小型哺乳类,占32.38%;也取食少量爬行类(1.96%)和雀形目鸟类(1.42%)。生物量贡献则以小型哺乳类为主,占93.34%。猎物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异:取食小型哺乳类的频率存在显著季节差异,冬季最高94.59%,夏季最低17.75%,食物生物量贡献四季均在90%以上,季节变异不显著;昆虫成分出现在除冬季外的其他季节,且取食频率均在65%以上,季节差异显著;爬行类仅出现于夏季食谱中,仅秋季没有发现鸟类成分。分析秋、冬、春三季哺乳类猎物胫骨的量度发现,小鸮取食哺乳类的胫骨长度平均为16.22mm±4.72mm(n=112),主要取食Ⅰ(10.01mm-15.00mm)和Ⅱ(15.01mm-20.00mm)等级的猎物(分别58.04%和25.00%)。取食猎物的胫骨长度组成存在季节差异,平均长度以春季最大。民勤地区小鸮一年的食物生态位宽度为2.32,季节间存在变异,以冬季最高为2.99,夏季最低为1.64。一年的食物多样性为1.96,季节间存在变异,冬季最高为2.00。食物种类以夏季最多,秋季最少。  相似文献   
37.
甘肃仓鼠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28年Allen发表采自甘肃卓尼的甘肃仓鼠(Cansumys canus)以来,对其分类地位的争论就没有停止,不同学者从形态学和生态学方面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为了确认Allen所命名的甘肃仓鼠的分类地位,本研究利用形态性状和遗传性状,比较研究了甘肃、宁夏标本(包括模式产地标本)与华北、东北大仓鼠标本共计169只。结果显示:甘肃、宁夏地区标本身体及头骨量度与大仓鼠指名亚种、东北亚种间大多无显著性差异;地理分布连续,其间无隔离,也无地理重叠;生态特征与华北、东北的大仓鼠相似;基于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表明,甘肃、宁夏地区种群与大仓鼠东北亚种种群关系较大仓鼠东北亚种种群与指名亚种种群关系更近;单倍型演化关系显示,指名亚种种群和东北亚种种群分别独立地由甘肃种群单倍型衍生而来,并且三个种群单倍型之间的分歧较浅,没有形成种上的分歧程度。据此,甘肃、宁夏地区“甘肃仓鼠”应为大仓鼠甘肃亚种[Cricetulus triton canus(Allen),1928]。  相似文献   
38.
1998~1999年和2002~2004年对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进行调查,经鉴定有鱼类18种,隶属3目5科17属,鲤形目占83.33%。其中人工养殖的有4种,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lmichthysmolitrix)、草鱼(Ctenopryngodon idellus)和团头鲂(Megalobrara amblycephola)。沙坡头地区的野生鱼类种类较少,但组成复杂,由江河平原、古代第三纪、北方平原、中亚山地和印度平原5个鱼类区系复合体组成,其中以江河平原复合体和古代第三纪复合体为主。沙坡头鱼类组成的复杂原因主要是:(1)养渔业的干扰;(2)保护区的地理位置;(3)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39.
大石鸡亚种分化及一新亚种描述(鸡形目,雉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地理分布、形态差异、分子进化证明了我国特有种大石鸡Alectoris magna分化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A.magna magna和兰州亚种新亚种A.magna lanzhouensis subsp.nov..对新亚种与指名亚种的形态进行了比较.测新亚种12个和指名亚种7个样本的mtDNA控制区486个碱基,两个亚种间无共享单倍型,其间基因交流受到限制;新亚种各取样种群间共享一种单倍型,说明它们来自共同祖先;新亚种序列变异0.27%,而指名亚种为0.91%,其间差异显著(t=1.77,p=0.046<0.05);两个亚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103,约50万年前它们分歧进化.  相似文献   
40.
石鸡 (Alectorischukar)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猎鸟 ,由于栖息地片断化和人类狩猎 ,陇东黄土高原上的石鸡数量正日益减少。本文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 ,测定了陇东黄土高原 8个石鸡种群mtDNA控制区I区和部分II区的4 91个碱基 ,探讨其遗传多样性。 78个样本共发现 2 4个变异位点 (占所测序列的 4 .89% )和 2 5种单倍型 (占所测样本的 32 .0 5 % )。 8个种群中 ,铜川种群的序列变异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都最高 ,分别是 0 .4 7、0 .82和 0 .0 0 2 9;而红回种群的最低 ,仅分别为 0 .10、0 .2 8和 0 .0 0 0 8,这与红回种群受奠基者效应、遗传隔离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有关。 8个种群共享 1种单倍型C1,说明它们来自共同祖先 ,是 1个单系群 ,属于 1个进化显著单元 ,但它们聚成两个集群。两集群间单倍型相似性指数仅 0 .15 ,遗传距离达 0 .4 3%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遗传变异差异显著 (F =5 .0 2 >F0 .0 5(14 ,1) =4 .0 6 ) ,分别有 13种和 10种单倍型为两个集群所特有。基于遗传差异性 ,陇东黄土高原的石鸡应分为两个管理单元进行保护 ,尤其对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最高的铜川种群应进行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