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毛木耳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2个随机引物对来源不同的56个木耳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引物的扩增产物DNA片段均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供试菌株总共扩增出164条多态性片段,占总扩增片段的99%;供试菌株两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较大(平均GS值0.2143 ̄0.8764)。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类平均法,对供试的所有菌株两两间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可将它们分为四大类,各大类的类间和类内菌株的遗传变异程度较大,以IV类内各菌株间的最高(平均GS值0.3891),II和III类间的最低(平均GS值0.5887),表明遗传变异也较丰富(总平均GS值0.4918)。将RAPD技术应用于不同菌株间遗传差异的研究,具有反应迅速、不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能从DNA分子水平上揭示菌株间遗传差异等优点,是一种快速准确评估木耳种质资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2.
石杨  汪梦婷  靳雨璠  于月  张旭  李家豪  姜南  李斌  陈稷  黄进 《广西植物》2022,42(11):1822-1829
多蛋白桥联因子1(multi protein bridging factor 1, MBF1)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水稻中MBF1是否参与重金属胁迫响应机制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为了揭示水稻MBF1家族与重金属胁迫的相关性及其潜在作用机制,该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水稻OsMBF1c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基因功能进行分析和预测,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其在镉(Cd)胁迫下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1)OsMBF1c的全长编码序列为468 bp,共编码15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16.154 kDa。(2)OsMBF1c与大麦TdMBF1a.1亲缘关系最近,具有光、厌氧等环境因子诱导相关的顺式调节元件。(3)重金属Cd可诱导OsMBF1c表达且在时间上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具有特异性,100 μmol·L-1 Cd 处理1 h 后,地上部分OsMBF1c表达量明显上调,为对照组的7倍; 100 μmol·L-1 Cd 胁迫处理6 h后,根部OsMBF1c表达量上调为对照组的3倍。该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非生物胁迫下MBF1家族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43.
定量评价和比较四川盆区移栽水稻与直播水稻各发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干旱灾害风险,能为各区域水稻防旱减灾生产技术转型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水稻干旱灾害风险形成机理,利用四川盆区1961—2017年的气象资料、水稻生产观测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和基础地理信息,对移栽和直播水稻全生育期和播种-拔节、拔节-孕穗、孕穗-齐穗、齐穗-成熟4个发育阶段干旱危险性进行评价和比较,对四川盆区水稻干旱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成灾环境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四川盆区水稻干旱风险评价模型,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区划.结果表明: 四川盆区水稻旱灾风险整体较高,两种播栽方式下均为中等风险区分布面积最广;两种播栽方式下干旱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一致,表现为中东部高、西南部低,从东向西、从中部向周围递减的趋势.两种播栽方式下,水稻干旱危险性差异最大的时期出现在播种-拔节阶段,直播水稻在播种-拔节阶段的干旱危险性明显低于移栽水稻,且分布范围也较移栽水稻小;直播水稻干旱灾害的轻-低风险区分布较移栽水稻广,高风险区分布面积较移栽水稻略小.  相似文献   
44.
本研究在对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的吸水特性和红外光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优化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的提取工艺,并利用中心组合设计探讨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3个自变量对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是一类多糖物质,吸水性强,脱水缓慢;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2 h、液料比54∶1(mL∶g)、提取温度68℃,此时种子粘液提取率为4.93%,这为甘西鼠尾草种子粘液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
以大豆品种中黄30(早熟)、冀豆17(中熟)和齐黄34(晚熟)单作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研究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中3个品种生育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的特征,分析套作马铃薯收获前后对大豆光合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生育前期阴蔽导致套作大豆叶面积指数(LAI)降低,干物质积累变缓,营养生长期相对延长,不同品种套作大豆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低于单作.生育后期套作大豆生长加快,尤其是马铃薯收获后晚熟品种增幅显著提高.此时,套作大豆受光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表现出较强的补偿效应,LAI、干物质积累、Pn和gs相对于单作上升幅度加大,接近于单作大豆,但不同品种补偿能力不同.与单作相比,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的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每荚粒数均有所降低,其中早熟品种分别显著下降22.0%、36.0%、17.6%,中熟品种下降5.1%、13.1%、8.9%,晚熟品种下降5.7%、7.6%、2.1%.套作模式下,中、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较早熟品种分别高92.4%和163.4%,总土地当量比(LER)分别达到1.81和1.84.表明中、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套作优势更强,有利于马铃薯收获后大豆的补偿生长,促进套作大豆产量提高,充分发挥了复合群体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46.
李家慧  杨群芳  王慧 《昆虫知识》2011,48(4):986-989
室内研究了红珠凤蝶小斑亚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adaeus(Rothschild)在19~31℃范围内5个恒温条件下的发育.结果表明,成虫在19℃时不能交配和产卵,而卵、幼虫和蛹在19~31℃范围内均能完成发育,且发育历期随温度而变化.各温度下,预蛹期最短,幼虫期最长,幼虫龄期随虫龄的增加...  相似文献   
47.
秦艽药材及其生长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光度法,测定云南20个种植地的秦艽及其生长土壤中无机元素的含量,探讨药材中无机元素分布特征,并对药材中无机元素含量与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秦艽药材无机元素的含量呈现K>Ca>Mg>Fe>Mn>Zn>Cu有规律的分布态势;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秦艽的特征元素为K、Cu、Ca和Zn;药材中钾含量与土壤中锌,钙与土壤中锰和铜,锰与土壤中钙和镁,铜与土壤中钾和锌元素含量间均分别显著负相关;而药材中镁含量与土壤中钙和镁,铁、铜与土壤中铁元素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对秦艽各无机元素含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秦艽生长土壤有效钙,有效铁和有效锌其次,最后为有效锰。该研究结果为秦艽道地性成因及适宜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为秦艽资源合理利用和GAP研究以及从无机元素的角度品评药材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植物新品种满足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合称DUS)是授予品种权的前提条件之一。DUS测试指南是开展DUS测试的技术依据。本文详细介绍了薏苡DUS测试指南的研制过程,包括适用范围、繁殖材料的要求、测试性状的选择、性状表达状态和相应代码的确定、标准品种的筛选、DUS判定标准和技术问卷的设计等。薏苡指南的研制对促进中国薏苡新品种保护,鼓励品种创新及加强品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初花期形态建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幅宽和玉米株型对大豆生长前期形态建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株型玉米下大豆生长带的温度、湿度和透光率是导致大豆茎叶形态和组织解剖结构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较大幅宽和紧凑型玉米下大豆的植株较矮,主茎较粗、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叶面积指数和比叶质量较高,产量较高;而较小幅宽和松散型玉米下大豆的茎叶生长不良,株高增长过快,主茎柔弱,容易倒伏,产量较低.在1.17 m/0.83 m(大豆/玉米)幅宽下对不同株型玉米影响下的大豆初花期茎、叶组织切片观察发现,随着荫蔽程度的加重,大豆的叶片变薄,表皮细胞体积变大,角质层变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细胞间隙增大;茎的表皮和次生木质部也变薄,薄壁细胞排列疏松,导管分化较迟,韧皮纤维不发达.套作模式下保证全年高产、高效的田间最优配置为:与紧凑型玉米套作,大豆幅宽1.17 m,玉米幅宽0.83 m.  相似文献   
50.
利用A-PAGE(acid-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法对来自中国青藏高原地区67份青稞品种进行了醇溶蛋白位点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共分离出29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条带,多态性为100%。所有材料在Ⅰ、Ⅱ和Ⅲ醇溶蛋白位点分别发现了36、46和7种等位变异类型,总变异数以四川材料为最高,甘肃材料为最少,等位变异类型频率在地区间的分布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4个青稞群体醇溶蛋白Ⅰ、Ⅱ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均略大于Ⅲ位点的遗传多样性,4个地区材料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7份材料可分成A、B、C、D、E、F、G和H8类,材料聚类与其生长的地区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