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01.
纳米二氧化钛对纤毛虫阔口游仆虫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对纤毛虫阔口游仆虫细胞(Euplotes eurystomus)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选取了两种粒径(5 nm、25 nm)的TiO2对阔口游仆虫进行毒性处理,并采用透射电镜术对其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纳米TiO2能穿破核膜及线粒体膜,并可引起阔口游仆虫背腹表膜下微管层局部缺失、细胞质空泡化、细胞核核仁减少及染色质聚集浓缩、线粒体变形瓦解等现象;与25 nm TiO2相比,5 nm TiO2对细胞的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02.
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功能反应模型机制的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双伦  刘季科  李俊年 《生态学报》2003,23(11):2239-2245
植食性哺乳动物在食物密集斑块的觅食为 型功能反应。在新鲜苜蓿叶片构成的食物密集斑块上 ,以高原鼠兔作为实验动物 ,检验植食性哺乳动物的觅食功能反应及其模型机制。食物大小可调节高原鼠兔的口量 ,尽而控制其瞬时摄入率 ;高原鼠兔觅食叶片的口量 S与瞬时摄入率 I存在渐近的函数关系 ,为 型功能反应 ;高原鼠兔的食物收获率 B随口量 S的增加呈非线性递减 ;最大处理速率 Rmax的测定值与模型的预测值极为近似 ;瞬时摄入率 I的测定值与模型的预测值线性回归显著 ( P<0 .0 1 )。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提出的假设 :植食性哺乳动物 型功能反应模型能有效地预测其摄入率的动态 ;植食性哺乳动物收获与咀嚼间的竞争能调其收获率和摄入率  相似文献   
303.
冠突伪尾柱虫小核对胞口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立培  金华中 《动物学报》2002,48(2):258-263
在通过显微手术所建立的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无小核系中,部分细胞因口围带翻领部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损而导致畸形;在细胞生长静止期的群体中,口围带畸形率高达50%以上;对无小核系600多个刚完成二分裂的前,后仔虫及1000多个生理改组末期的虫体进行蛋白银染色观察,除发现4个二分裂仔虫和3个生理改组后虫体的口围带异常外,绝大多数经过形态发生后的细胞都具有正常的胞口结构。另一方面,选择性培养实验进一步证明,口围带畸形产生于非形态发生期。由此可见,失去小核的细胞,同时也失去了胞口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04.
Pachystoma is a small orchid genus of some four species ranging from India and southern China through Indochina, Malaysia and Indonesia to the Philippines, New Guinea and Caledonia. The type specimen of this new species was found in the herbarium of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 (E) mixed with unidentified specimens of Eulophia during the senior author's visit there late in June of 2001. Many specimens of Pachystoma, as well as some of Eulophia, lack leaves probably due to the similarity of their leaves to those of some kinds of sympatric grasses, such as Imperata, and therefore being overlooked (Schlechter 1914), or the absence of leaves during the period of flowering. In these cases, some species of Pachystoma were said to be saprophytic, and others misidentified as belonging to Eulophia.Acknowlegment The senior author wants to express his sincere thanks to the Kadoorie Farm & Botanic Garden for a grant to visit and study the orchid collections in European herbaria, to the curators of E for making the specimens available, to Dr. Y. Z. Wang for his kind help, and to Mrs. Cai Su-qing for preparing the drawing of this new species.  相似文献   
305.
植食性小型哺乳动物觅食的功能反应模型及其机制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新鲜苜蓿叶片密集的食物斑块 ,测定和检验根田鼠觅食苜蓿叶片功能反应模型及其机制。苜蓿叶片大小可调节根田鼠口量 ,进而控制其瞬时摄入率 ;根田鼠觅食苜蓿叶片的口量 (S)与其瞬时摄入率 (I)为渐进函数关系 ,属Ⅱ型功能反应 ,回归方程为I =0 0 94S/(0 0 0 1 +S) ;根田鼠收获率 (B)随其口量 (S)的增加呈非线性递减 ,回归方程为B =0 0 95 /(0 0 0 1 +S) ;最大处理速率的测定值与模型预测值极为近似 ;瞬时摄入率测定值与预测值之间存在极显著 (P <0 0 1 )的线性回归关系。结果验证了植食性哺乳动物Ⅱ型功能反应模型能有效地预测其瞬时摄入率动态 ,收获与咀嚼间的竞争可调节其收获率及瞬时摄入率的假设  相似文献   
306.
为了探讨无瓣海桑的生物毒性作用,采用哺乳类动物大鼠,国际规定的标准毒性实验用鱼斑马鱼以及红树林内主要鱼种弹涂鱼为受体,进行了大鼠急性经口毒性固定剂量毒性反应观察,斑马鱼和弹涂鱼的改进寇氏法毒性实验以及半致死量浓度(LC50)和95%可信限计算,结果表明:在5000 mg/kg体重下,无瓣海桑的果实和叶子浸提液都未对大鼠产生任何毒性表现,14 d的死亡率为0,半致死量(LD50)大于5000 mg/kg体重,属于无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相同鱼种下,果实水浸提液毒性强于叶子水浸提液,相同水浸提液下,弹涂鱼对毒性敏感度超过斑马鱼,半致死浓度24 hLC50>4 8 hLC50>72 hLC50>96 hLC50>1000 mg·L-1,属于低毒物质.根据以上初步得出无瓣海桑不会对周围生物造成毒性危害.  相似文献   
307.
石峡口遗址第1地点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乡石峡口村,遗址埋藏在清水河右岸一级阶地中。遗址地层分为7层,其中第5、6层中包含丰富的文化遗物,分别命名为第1、2文化层。2015年对该遗址的试掘共发现用火遗迹2处、石制品406件、动物化石201件、古人类牙齿化石1件、串珠装饰品2件以及烧骨、大量的石质碎屑和碎骨等。遗址两个文化层的文化特征基本一致,是一处包含较多细石叶技术产品的遗址。石制品总体以微型、小型居多;原料主要为石英、燧石;细石核类型丰富,除楔形、柱形、锥形外,古人类还直接选用形态不规则的块状毛坯剥离细石叶,显示了熟练的细石叶工艺;普通石片的生产方法主要为硬锤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器类型包括边刮器、端刮器和两面尖状器等。动物化石比较破碎,经初步鉴定有普氏羚羊、马科、鸵鸟等种类。遗址的年代为17.2~18.5ka cal BP,处于末次盛冰期(LGM),文化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相似文献   
308.
大叶桃花心木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的化学成分,从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5-dihydroxyxanthone(1)、1,6-dihydroxy-5-methoxyxanthone(2)、euxanthone(3)、1,2-dimethoxyxanthone(4)、(+)儿茶素(5)、(+)sesamin(6)、bis-(2-ethylhexyl)phthalate(7)、3-oxotirucalla-7,24-dien-21-oic acid(8)、(20S)-3β-acetoxy-24-methylenedam-maran-20-ol(9)、cycloeucalenol(10)、β-谷甾醇(11)、7-deacetoxy-7-oxogedunin(12)和7-deacetoxy-7α-hydroxygedunin(13),其中化合物1~4、6~10和13为首次从桃花心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4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09.
收集2002-2010 年间浙江省椒江口附近的卫星遥感影像, 研究发现椒江口从2007 年起开始大规模围填海工程, 2009 年围垦的面积达到最高峰, 2010 年底工程结束。从2005-2012 年间, 在围填海工程的前、中、后期进行了浮游动物生态调查, 结果表明椒江口围填海工程没有引起浮游动物种类数的明显变化, 但在工程期间发生了优势种和群落结构的显著变化。工程开始前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要优势群落, 在工程进行期间被水母替代, 直到工程结束后才慢慢恢复到桡足类占据优势类群。随着围填海工程的进展浮游动物密度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到了工程后的2012 年才有所上升, 浮游动物生物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到2011 年达到最大值。从整个调查过程来看,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尚高, 且变化不大, 本文认为在该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不能很好地指示围填海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10.
长江河口潮间带鱼类群落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衡  朱国平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0):2519-2526
根据2006年3-11月每月在长江口4个潮间带站点的36网次鱼类采样数据,分析了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采获鱼类55种,隶属20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18种,占总种数的32.7%,虾虎鱼科其次,有8种,占14.5%,石首鱼科4种,占7.3%;调查水域潮间带鱼类群落可分为口内淡水区鱼类群落和河口咸淡水区鱼类群落2组,河口咸淡水区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比口内淡水区略低,其中,口内淡水区以油似鳊和鳊等淡水鱼类为优势种,河口咸水区以斑尾刺虾虎鱼、鲻和棘头梅童等咸淡水鱼类为优势种;二组间鱼类种类组成的平均相异性为80.75%,23种鱼类对平均相异性的累积贡献率>90%,主要贡献来自油鲻、斑尾刺虾虎鱼、棘头梅童鱼、似鳊、红狼牙虾虎鱼、鲫、鳊和长蛇鮈等;春季的研究区鱼类群落丰度与夏、秋两季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夏、秋两季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就单组鱼类群落丰度而言,水温对其季节变化的影响较盐度大,而盐度对整个河口鱼类群落的影响较水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