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豆科黄华属的植物地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全面论述了全世界黄华属(豆科)植物地理。黄华属是豆科少数几个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之一。对黄华属5组21种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本属4个频度分布中心依次是:东亚地区(8种/3组,其中特有种4种),伊朗-土兰地区(7种/3组,其中特有种3种),落基山地区(7种/2组,均为特有种)及大西洋北美地区(3种/1组,均为特有种)。基于以下事实:在东亚地区存在本属最多的组与种;在此区可以见到黄华属系统发育系列;该属最原始的组种及最进化的组种也在该区出现等,可以认为东亚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伊朗-土兰地区(中亚东部至喜马拉雅)及落基山地区所含种、组数仅次于东亚地区,而且多倍体现象多发生于这两区,因此可认为是本属的次生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在此二地区,物种分化较活跃且复杂,先后描述了很多新种和变种,也曾进行过较多的归并处理。最近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不断揭示,在这地区曾被归并的一些分类群存在着较大不同,从而提醒分类学家对年轻区系中物种分化较活跃的类群进行分类处理时,无论是建新分类群还是对某些类群进行归并,应持谨慎态度。作者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形态演化趋势、现有的化石及地质历史资料,推测黄华属植物在中新世之前早已形成,并且在晚第三纪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失去陆地连接之前在两大陆已经存在,很可能是于早第三纪或晚白垩纪在劳亚古陆上起源于一个含羽扇豆生物碱的古槐成员。两大陆分离后,在不同的成种因子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的演化格局:在亚洲,晚第三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中海消失及第四纪冰川作用引起的旱化、寒化,促进了该属植物的强烈分化;而在北美,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及局部的山体隆起,可能是促进该属植物演化的主要动力。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趋势及原始类群的分布式样分析,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亚区可能是本属植物的原始类型中心。  相似文献   
32.
中国紫麻亚族(荨麻科)新植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33.
球隔麻属——荨麻科一新属,兼论荨麻科的柱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分布于中国西藏东南部的荨麻科的一新亚族——球隔麻亚族,一新属—— 球隔麻属及其模式种球隔麻。它被认为是苧麻族较原始的一个类群。其环状柱头及球形药隔 在荨麻科中至今还是首次发现。 本文还论述了荨麻科植物的柱头特征、类型及其分类学意义,并探讨了它们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34.
苏铁类植物(CYCADS)由于它在学术研究上的重要性及在经济上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所以被有关国际保护组织列入世界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对象。为此,世界保护联盟(IUCN)专门成立了苏铁专家组,并在它的倡导下,于1987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苏铁生物学会议,以后每三年召开一次,各国可提出主办会议的申请,由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讨论,并以表决方式决定下一届会议的主办国。出席历届会议的代表有来自世界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苏铁类植物的专家学者、种植园主、苏铁爱好者及有关世界保护组织的官员。一般说来,出席会议的代表中,外国代表与本国代表各占约一  相似文献   
35.
泽米科植物羽片脉序和解剖学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苏铁目泽米科Zamiaceae 2亚科的所有4族(Stevenson系统, 1992)共10种代表植物的羽片脉序及解剖学特征,结果显示泽米科羽片脉序为二歧分叉的平行脉,无中脉。小刺双子铁Dioon spinulosum、大头非洲铁Encephalartos friderici-guilielmii和摩尔大泽米Macrozamia moorei等的平行脉末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连接,而鳞木铁Lepidozamia peroffskyana、粗壮角果铁Ceratozamia mexicana var. robusta、竹叶角果铁C. hildae、佛州泽米Zamia floridana、柔叶泽米Z. debilis、鳞秕泽米Z. furfuracea和短尖泽米Z. muricata等的平行脉末端不连接而直达叶缘,其中鳞木铁、粗壮角果铁和竹叶角果铁的脉达叶缘后逐渐消失。羽片的横切面结构通常由表皮、下皮厚壁细胞和叶肉组成,表皮层包括上、下表皮各一层,叶肉可能同时分化出近上表面的栅栏组织和近下表面的栅栏组织,或仅有近上表面的栅栏组织分化,或无栅栏组织分化而完全为海绵组织。然而,泽米科没有典型的海绵组织和传输组织分化。小刺双子铁、大头非洲铁、鳞叶木铁和摩尔大泽米的羽片具有粘液道而无工字厚壁组织,在小刺双子铁中粘液道与维管束对生,在另3种中则与维管束轮生;但粗壮角果铁、竹叶角果铁、佛州泽米、柔叶泽米、鳞秕泽米和短尖泽米的羽片则具有工字厚壁组织而没有粘液道,其中粗壮角果铁和竹叶角果铁的羽片工字厚壁组织仅与上表皮相连,而佛州泽米、柔叶泽米、鳞秕泽米和短尖泽米的羽片工字厚壁组织与上、下表皮都相连。羽片脉序和解剖学特征支持Stevenson将泽米铁科分为两亚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36.
保护生物学上的回归(reintroduction)是指在一个物种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历史分布区建立新种群的活动,作为濒危物种保护和种群恢复的重要策略之一,在苏铁类和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实践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在我国广西开展的德保苏铁的回归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但这并不是我国最早的苏铁回归,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苏铁回归实验。  相似文献   
37.
豆科黄结属模式及其相关种名的考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Termopsis lanceolata R.Br.被误认为是黄华属的模式。根据有关文献考证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作者为认T.;lanceoltata是一个不合法名,黄华属的合法模式应为Thermopsis Lupinoides(L.)Link.分布于东北亚,花具互生花的黄华长期被误定为T。lupinoides(L.)Link,应更正为Thermopsis fabacea(Pall)DC.。  相似文献   
38.
中国苏铁的类群根据近年的植物分类学研究,中国苏铁属植物有24种左右,它们的大孢子叶球都紧包,大孢子叶不育顶片篦齿状分裂,归属于4个类群。1.叉叶苏铁类群 茎干短,大部分地下生;羽叶1—3回羽状复叶,小叶二歧式分裂;小孢子叶柔软,顶端无刺尖;种子外种皮肉质。该类群约4种,分布于我国云南东南部与广西西部,也分布于越南与柬埔寨。我国有3种。多歧苏铁 Cycas multipinnata C. J. Chen &S. Y. Yang这是1994年根据杨思源80年代末采自云南开远一个私人林业苗圃的栽培材料(后移栽于攀枝花市园林科研所苗圃)发表的新种。当时未见到大孢子叶球…  相似文献   
39.
本文着重对分布于中国的柳兰Epilobium angustifolium L.进行了细胞学,形态学,花粉 学及地理学研究,发现有二倍体(n=18)和四倍体(n=36)及其相关形态学性状和分布区, 认为把不同种宗处理作二个亚种——柳兰subsp.angustifolium(二倍体)和毛脉柳兰subsp. circumvagum Mosquin(多倍体)是适宜的。不同倍性柳兰的花粉直径、花粉孔数、叶背面中脉 毛被及叶片宽度不同(Mosquin,1966),我们还观察到叶片基部形状、叶缘、花序轴毛被等也 是区别不同倍性柳兰的好性状。柳兰的形态学差异是染色体倍性决定的,这是以多倍化形式 进化的又一例证。本文报道了11号柳兰样品染色体计数,其中6号为二倍体,5号为四倍体, 后者在亚洲为首次报道。柳兰的细胞地理学资料表明:柳兰可能是温带起源,在喜马拉雅地 区柳兰可能是从东西不同方向分别进入这个地区的。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