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03年5~7月,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特产鸟类宝兴歌鸫的繁殖,包括孵卵节律及育雏行为进行了观察。宝兴歌鸫在孵卵期平均每天出巢13.6次(n=7),出巢时间平均为12.0min(n=93),日活动期平均为855.5min(n=7)。亲鸟出巢时间的长度和环境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r=0.35,P=0.002,n=77)。宝兴歌鸫雌雄共同育雏,两只雏鸟的喂食频次分别为1.33次/h和0.98次/h。  相似文献   
32.
2007~2009年每年5~7月对四川省绵阳地区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在绵阳,黑卷尾5月初迁入,5月中旬开始筑巢,巢深(6.73±1.41)cm、巢位高(6.38±1.27)m,巢内径为(9.88±1.54) cm,外径为(12.87±2.75) cm;5月底6月初产卵, 窝卵数多为3~5枚,平均卵重4.61 g,平均卵长径24.4 mm,平均卵短径17.4 mm;孵卵期(16±1) d,育雏期15~17 d,在幼鸟8~12日龄亲鸟育雏频次最高,平均为(8.23±2.13) 次/d.  相似文献   
33.
鹟莺属(Seicercus)鸟类的繁殖资料十分缺乏。2015年4~8月,采用录像全程监控的方法,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4巢栗头鹟莺(S.castaniceps)的繁殖过程进行了完整观察。栗头鹟莺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5~7月,巢址选择专一性较强,均筑巢于公路边的土坎内壁,距路(1.3±1.2)m,巢为球状侧开口,巢材主要为新鲜苔藓及细草根,巢高(2.2±0.6)m,巢宽(10.9±1.5)cm,杯宽(3.3±0.5)cm,巢深(9.5±1.9)cm,杯深(5.5±1.0)cm。窝卵数(4.5±0.6)枚(4~5枚),卵重(0.92±0.04)g,卵长(14.30±0.30)mm,卵宽(11.22±0.23)mm,卵体积(0.92±0.05)mm3(n=18)。亲鸟在产满窝卵后开始孵卵,孵卵期12~13 d,在孵卵中期(第5~9天)亲鸟的孵卵时间开始增加,翻卵次数增多,在孵卵后期(第10~13天)亲鸟的孵卵时间和翻卵次数基本保持不变。育雏期13~14 d。雌、雄共同育雏,雏鸟在3日龄时,体重和跗跖开始显著增长,在7日龄时,增长速度变缓。孵化率为88.9%(16/18),营巢成效为100%,出飞成效为3.3只/巢。  相似文献   
34.
四川南充地区棕背伯劳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及近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2月中下旬开始繁殖,雌雄参与筑巢,多筑巢于庄稼地或菜地边缘区域的高大乔木上。对20巢共13个巢址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4个,累积贡献率达82.38%,其中巢位与光照因子贡献率最高,达33.47%。棕背伯劳的产卵期、孵化期及育雏期分别为5~7 d、12~14d1、4~16 d,育雏期亲鸟的喂食模式有3种。雌鸟在育雏期的暖雏高峰主要出现在8:00~9:00和16:00~17:00时。  相似文献   
35.
自1993年以来,对戴胜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戴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夏候鸟,常以榆树洞为巢,5月初产卵,窜卵数5 ̄7枚,孵化期16 ̄18天,育雏期24 ̄26天,主食昆虫。  相似文献   
36.
2002年5~11月对7巢火斑鸠的伴巢行为进行了预观察;2003年4~9月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和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sampling)对其3巢的孵卵期和育雏期伴巢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其伴巢行为时间长,雌雄差异大。孵卵期内伴巢行为变化小;而育雏期则较复杂,行为特征和时间变化大,根据行为不同可分3个时期:暖雏期、守护期、巢周育雏期。  相似文献   
37.
灰胸薮鹛繁殖行为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春季在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对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灰胸薮鹛胆小畏人,喜藏匿于茂密灌丛中活动、鸣叫.4月中旬进入繁殖期后雄鸟占区鸣唱逐渐增加,5月中旬占区鸣唱达到高峰,5月下旬逐渐减少,进入育雏期.在山顶茂密方竹丛中找到1巢,对其进行了2个全天观察,雌、雄鸟共同喂雏,亲鸟均会暖雏,但雄鸟暖雏较雌鸟少.亲鸟吃掉幼鸟粪便及食物残渣,以保持巢的清洁.亲鸟喂给幼鸟食物以昆虫和小型蛾类为主,在巢期为15天.  相似文献   
38.
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育雏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永峰  包新康  刘迺发 《生态学报》2010,30(9):2270-2275
2005年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对甘肃省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育雏期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了16个正在觅食、未受到干扰的雪鸡育雏栖息地和14个阴阳坡的对比样方。研究表明,育雏期的喜马拉雅雪鸡主要选择在海拔3301—3600m之间、中坡及中坡以上的坡位、坡度11—30°之间的灌丛草地活动,这有利于雏鸟获得足够的食物供应和更好的保护后代。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雪鸡育雏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分为捕食因子和食物因子两类,其主要因子依次为灌丛长度、物种丰富度、地面异质性以及附近(500m内)的悬崖数量。喜马拉雅雪鸡对育雏栖息地的选择其实是最好的食物资源和最有利于逃避敌害之间的权衡,即捕食因子与食物因子之间权衡的结果,这可能是喜马拉雅雪鸡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避免被天敌捕食的行为适应,是高寒地区鸟类的一种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39.
2004~2005年在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再引进黑颈长尾雉的育雏行为和育雏地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雏鸟活动能力随时间明显增强,1~3日活动面积在300 m2以内.育雏初期为地栖,后期开始为树栖.育雏地有3种类型:人工西南桦幼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3种生境的乔木盖度分别是75%、90%、85%;草本盖度分别是80%、60%、65%.Mann-Whitney U分析表明草本层盖度,水源距离,林缘距离,林间小路距离是影响黑颈长尾雉育雏地选择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0.
小灰山椒鸟的育雏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4—8月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和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对小灰山椒鸟的育雏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性参与育雏,育雏期19-20d,育雏方式3种.有3个育雏高峰期:上午7:00—11:00、中午13:00-14:00、下午16:00-19:00;育雏初期雌鸟暖雏,夜间卧巢;雌雄均清理巢内垃圾;领域性弱,巢区内营巢鸟类多,但护雏性强,对进入巢周鸟类驱逐性强,两性均护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