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8篇
  免费   662篇
  国内免费   5152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366篇
  2022年   382篇
  2021年   407篇
  2020年   403篇
  2019年   440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297篇
  2016年   330篇
  2015年   324篇
  2014年   389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375篇
  2011年   426篇
  2010年   355篇
  2009年   370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321篇
  2003年   318篇
  2002年   308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胡云锋  高戈 《生态学报》2020,40(21):7805-7815
当前,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研究缺少科学合理、方便实用的评估框架。作者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基本范式,明确了城市景观生态服务价值的测算方法,分析了引起生态损害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形成了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估的技术框架和参数体系;继而以北京天坛地区为研究区,开展了典型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天坛地区景观生态价值总量约为2.41亿元。区域的历史文化价值最高,教育和美学景观价值紧随其后。(2)城市景观生态受损概率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受损概率的高值区面积占整个区域总面积的22.2%,主要分布在珠市口、磁器口和崇文门附近区域。(3)城市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天坛公园内的文物建筑周边。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应用框架,对生态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研究针对天坛案例区的具体结论有助于城市管理者避免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32.
生态意识及其主要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生态意识产生的时代背景生态意识作为人类思想的先进观念,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产业革命以来二百多年,人类依据先进科学技术武装的强大生产力,无限制地向自然进  相似文献   
33.
中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要素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雪  梁璇  王倩 《生态学报》2020,40(11):3851-3865
据虚拟水概念定义虚拟要素,并将其划分为虚拟资源要素和虚拟生态要素两类,选取虚拟资源要素中的耕地要素和虚拟生态要素中的化肥/农药要素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2002—2016年以粮食贸易为载体的虚拟耕地、虚拟化肥/农药要素的贸易量,构建虚拟要素贸易网络,通过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2002—2016年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化肥/农药要素的贸易总量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约25.51%、8.01%;虚拟耕地要素网络节点入度较大的为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地区,出度较大的为黄淮海和东北地区,虚拟化肥/农药要素网络与之相反;地区间节点强度的差异性大,虚拟耕地要素差值最大可达1459.56万hm~2,虚拟化肥/农药要素达61.38万t;二者网络节点度和强度的累积分布均符合幂律分布规律,其尾部的"重尾"现象揭示了节点度和强度的高可变性以及网络结构的脆弱性;虚拟耕地要素的输入区网络同配,输出区网络异配,揭示了地区间耕地要素的流动既呈集聚又有分散的态势,虚拟化肥/农药要素网络节点相关性皆为减函数,网络异配,揭示了虚拟化肥/农药要素在八大区域间联通的状况。网络结构特征分析为研究网络抗毁性特征和网络的优化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为中国粮食贸易格局和粮价制定以及各个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韩晓佳  王继军  赵晓翠  王超远  夏雨 《生态学报》2021,41(12):4720-4731
生态脆弱区抗干扰能力弱,明确其系统的生态潜力,在潜力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视角,尝试测度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潜力,同时以三产融合典型代表乡镇为研究对象,对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潜力和主导产业进行时空分析,最后对生态系统加以功能分区。结果显示:(1)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土壤形成与保护是生态系统提供的主要服务功能。随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林地面积的增加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随之上升,在空间上呈现"中间低两翼高"的格局。(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潜力受服务价值与资源开发过程影响,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相对一致,呈现出"两翼高中间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直接导致林地的生态潜力增加,耕地的生态潜力减少。(3)研究区在退耕过程中形成以大棚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以农林特色销售为主的商品型种植农业,以山地苹果为主的林果产业以及以酒店商贸为主的服务行业。并随城镇一体化的推进,主导产业呈现出由传统粗放型大田种植向集约型设施农业方向发展。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镇区分布为主的第三产业、依托拐沟坡地的林果产业和沿川道展开的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区划分为城镇生态环境维护区(第Ⅰ类型区)、农业生态保护区(第Ⅱ类型区)、生态安全屏障区(第Ⅲ类区)3个区域。  相似文献   
35.
薛强  路路  牛韧  张晓婧  杜文强 《生态学报》2021,41(22):9050-9063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路径,同时统筹各种生态要素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分区也是新时期做好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以济南市为例,基于现状生态系统类型分布,聚焦生态本底和地质灾害敏感性的特征,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自然保护区结合进行生态源地提取。采用夏季降水、植被覆盖度、坡度3个地质灾害敏感性因子修正基本生态阻力面。并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Least-Cost Path method,LCP)提取生态廊道,构建了市域的生态安全格局。采用电路理论进行生态关键区域(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的识别,进一步划分生态修复改善区,并对此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和工程措施。研究表明:1)市域生态源地的个数为35个,面积为567.15 km2,主要类型为林地和草地。空间上主要分布南部山区。生态廊道818.42 km,平均廊道长度为12.99 km,廊道分布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整体呈现出"一屏、一带、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2)识别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包含生态"夹点"25处,历城区生态"夹点"分布最为密集。全市亟需修复的生态障碍点共34处,面积为6.90 km2,主要分布章丘区。生态改善区共识别2994.84 km2,近期亟需修复的面积为96.1 km2,主要分布在长清区、历城区、莱芜区。3)通过对比生态修复关键区和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因地适宜的制定了生态修复策略与工程措施布置指引方向。研究结果可为济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其他地质灾害敏感性区域的生态修复规划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36.
生态修复是指在不同人为干预程度下,协助已遭受退化、损伤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我国海岸带地区资源丰富、位置优越,但过度的开发建设活动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急需对受损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以东营市海岸带地区为例,运用InVEST模型对其2005、2010、2015和2018年4个时间段的碳储存功能进行评估并分析碳储存及"碳源碳汇"的动态变化,以间接反映出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程度。结果表明,2005-2018年东营市海岸带碳储存功能持续减弱,13年间碳储存总量减少了1.341×106 t,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其中有8.68×104 hm2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评价等级为差和极差,空间上受损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岸线附近的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按照东营市海岸带碳损失空间差异和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从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修复方案,包括加强恢复区保护力度、稳定碳储存能力,整顿辅助区粗放模式、塑造碳储存廊道和退还重建区滨海湿地、扭转碳损失趋势,以期通过改善和恢复研究区海岸带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实现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37.
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时空演变及管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波  黄悦  高艳丽 《生态学报》2021,41(22):9008-9019
武汉城市圈正历经城乡发展转型升级和空间格局调整,生态用地受到一定挤压和切割占用,生态系统功能和景观生态格局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为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环保发展的要求,构建以生态廊道、生态节点所组成的整体城市圈的生态网络空间体系。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4个时期(1990、2000、2010和2018年)的生态网络,利用景观连通性指数和重力模型对源地和廊道进行重要性评价,并提出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管控的建议。结果表明:(1)1990-2018年,武汉城市圈生态源地总体上表现为逐渐减少的趋势,从16个减少为10个;从空间上看,大型源地斑块并未发生变化,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北部,林地和水域是生态源地的主要组成景观,但细碎斑块大量减少对区域生态网络具有较大影响。(2)4个时期研究区的生态廊道分别为66条、120条、99条和45条,廊道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重要廊道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南部,对南北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具有重要作用。(3)景观连通性南北高东西低,中部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综合阻力大,东西部生态节点较少,物种迁移阻碍较大。(4)通过建设踏脚石、修复生态断裂点和廊道差异化保护策略以增强区域景观连通性,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网络的稳定性。"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置后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水平呈现优化态势,但生态源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有待增强。研究结果为城市圈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8.
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概念辨析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顶  孙然好  孙涛  杨磊 《生态学报》2021,41(11):4251-4258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城市间物流、人流和能流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性复合生态系统,如何保障城市群生态安全与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生态安全、城市生态安全与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内涵。认为狭义上城市群生态安全侧重于城市群内部生态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重点关注城市群地区生态用地空间优化与"三生空间"(生态、生活及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广义上的城市群生态安全不仅需要考虑城市群内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协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也需要从区域尺度考虑城市群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调关系。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目的则是保障城市群内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实现城市群与区域之间物流、能流和人流的有序流通。在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时,除了遵循生态安全一般性原则外,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尺度效应;②生态安全保障的阈值效应;③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联动效应。最后文章提出了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39.
封面说明     
《应用生态学报》2021,(2):485-485
封面图片由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李雪硕士研究生2019年8月17日拍摄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37°76′ N,118°99′ E) 。该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均温12.9 ℃,最低和最高月均温分别为-2.8 ℃(1月)和26.7 ℃(7月),年降水量556.1 mm,70%降水集中于7-9月,年蒸发量1962 mm。  相似文献   
40.
建阳市农村生态建设的工程与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阳市位于闽北中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7462mm,全市森林2347802×105ha,覆盖率达694%。土地总面积3383×105ha,其中耕地3044×104ha,林地276487×105ha。全市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