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及宫颈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临床研究资料。方法选择286例连续2年同一型别hr-HPV阳性女性患者为观察组,124例hr-HPV阴性女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支原体、衣原体、霉菌检出情况及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感染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宫颈分泌物物CD~+_4 T、CD~+_8 T细胞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单一型别感染214例(74.83%),2种及2种以上hr-HPV型别复合感染者72例(25.17%)。观察组患者中检出HPV16型165例(45.21%)、HPV18型36例(9.86%)、HPV31型31例(8.49%)、HPV33型22例(6.03%)、HPV51型12例(3.29%)、HPV52型75例(20.54%)、HPV53型15例(4.11%)、HPV58型9例(2.47%)。观察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CD~+_4 T细胞水平(%)及CD~+_4/CD~+_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病毒持续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发生改变,导致宫颈微环境稳态被打破,宫颈局部免疫防御能力降低而成为宫颈癌变的主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32.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由于其良好的磁学性能,被广泛应用到了化学、生物、物理、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尤其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其所具有的优秀的超顺磁性性质,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可以作为造影剂,增强核磁共振成像的对比度和成像效果;也可以结合到纳米载药系统内用于药物的靶向输送;也可以包埋到蛋白内部用于蛋白的磁性分离;也可以用于基因治疗,提高靶细胞的转染效率;由于其在近红外光的作用下具有很好的光热转换效果,使温度升高,展现出的良好热疗效果,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又可以用于癌细胞的热疗。本文针对其在该领域中作为药物的靶向传递,蛋白的磁分离,核磁共振成像,热疗,以及基因治疗的载体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阐述了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各种应用进展和优势。  相似文献   
33.
依据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1980—2007共28年的气温、降水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数据,采用墨西哥小帽母函数对其进行周期特征的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水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均存在13年的主要周期,但气温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次要周期(均为2年)对其年际变化的影响较小,而降水次要周期(4年)的影响较大.三者的滞后相关分析发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在20年时间尺度上主要受控于气温,且对后者存在5~9年较弱的延迟效应;而与降水的关系较小.  相似文献   
34.
利用改进的冰冻切片法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甘蔗茎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蔗茎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4种循序变化的典型微管列阵,即周质微管、早前期微管带、纺锤体微管及成膜体微管。同时,还观察到在各种典型微管列阵相互转变过程中存在各种微管列阵的过渡状态。甘蔗茎尖正在伸长的幼叶部位细胞的周质微管主要为与细胞伸长轴相垂直的横向周质微管:茎尖幼叶部位伸长缓慢细胞的微管主要为纵向及斜向排列的周质微管,在甘蔗茎尖幼叶基部初生增粗分生组织处,横向、斜向、纵向及随机排列的周质微管列阵均有分布。在少数分裂前期的细胞中,发现细胞具有2条早前期微管带,其具体功能还不清楚。表明甘蔗茎尖细胞微管列阵的变化与许多双子叶植物及部分单子叶植物具有共同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证明微管骨架的周期性变化在植物中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35.
目的:比较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患者全面主观营养评估(PG-SG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住院治疗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680例,分别用NRS 2002和PG-SGA评价患者营养状况,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分析其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38.2%和36.2%;不同年龄段、肿瘤类型和TNM分期的肿瘤患者NRS 2002/PG-SGA评分及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随年龄和TNM分期增加而增高,胃癌和结直肠癌高于其他类型消化系统肿瘤(P<0.05);以白蛋白(ALB)为“金标准”判断营养不良,NRS 2002和PG-SGA与ALB判断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667和0.751;NRS 2002与PG-SGA判断结果一致性高,列联系数r为0.49。结论:消化系统肿瘤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高,随年龄和TNM分期增加而增高,NRS 2002和PG-SGA均可用于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评估。  相似文献   
36.
基于2006—2015年青海海北站10年生物量及气候因子监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生物量的季节及年际动态,并探讨了气候因子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季节尺度上,高寒矮嵩草草甸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单峰变化曲线,8月为其峰值点,为(345.72±27.01) g/m~2,代表了高寒草甸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而地下根系的现存量变化较为复杂,其中5—7月呈现持续上升趋势,8月快速下降,之后9月份急剧,且各月份之间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年际尺度上,10年间高寒矮嵩草草甸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波动增加趋势,2014年为其峰值点,达(437.12±32.01) g/m~2。地下生物量呈现波动性变化,变异较大,10年间平均值为(2566.99±138.11) g/m~2;(2)高寒草甸光合产物分配主要分布在地下,80%地下根系生物量分布于地表0—10 cm土层,且不同土层根系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比值在不同月份较为稳定。(3)气候因子中,大气相对湿度是影响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因子对地下根系生物量的影响极为微弱。研究表明,高寒嵩草草甸对环境变化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且高寒草甸的演化受制于人类干扰,而非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37.
伤寒结合疫苗免疫原性和动物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V i多糖与白喉类毒素(DT)蛋白以己二酰肼(ADH)作连接臂,在碳二亚胺(EDAC)的作用下结合成V i-DT结合物,进行抗原性、免疫原性和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3批结合物抗体阳转率均为100%,加强免疫一针后GMT值明显升高(p<0.001),免疫剂量以0.75μg/只抗体增长最为明显,甚至以低剂量0.375μg/只仍能获得较高的抗体滴度,多项动物试验证明该结合物是安全的。显示V i-DT结合物有很好的动物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为临床试验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38.
高寒矮嵩草群落退化演替系列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元数量统计为手段确定采样地点,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确定演替系列,以生态化学计量学为基础探讨了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学特征,发现:1)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全量N、P含量随退化演替程度的加深而呈倒"V"字形变化趋势,速效N、P含量随退化程度的加深呈降低趋势,但土壤草甸全量及速效N/P化学计量学特征则呈现降低趋势;2)地上植物N/P化学计量学特征在整个退化演替过程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高寒矮嵩草群落退化改变了土壤中全量及速效N、P的积累和分解速率,打破了土壤系统养分平衡模式,但并没有明显改变植物地上部分整体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因此在退化演替过程中植物N/P比为草地退化诊断的惰性指标;土壤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同草地退化演替过程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其对草地退化演替的敏感性较高,有可能成为未来草地退化诊断的生态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39.
王也  李汉梁  林丽娣  林鑫  王冰梅 《生物磁学》2011,(13):2575-2577
经典Wnt信号通路是参与胚胎及器官发育的四大信号传导途径之一,在牙齿发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其中的β-catenin,Left,Ape,Axin2这4个关键因子在牙齿发育中研究的新进展做了简要的概述:β-catenin在间充质中会调控多个信号,影响牙上皮和间充质相互作用;Left会和Tcf家族一道调控上皮细胞命运;Ape能抑制多余牙齿的形成;Axin2在牙晚期发育中影响牙本质的形成。通过这些因子的研究,希望人们能在牙齿再生等生物医学工程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0.
不同基原的中药川贝母生境适宜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最大熵模型与GIS技术,结合生态环境数据和中药川贝母4个基原(川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和暗紫贝母)的实际地理分布信息,预测不同基原中药川贝母的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布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海拔是影响不同基原中药川贝母生境适宜性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海拔对川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和暗紫贝母生境适宜性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8.8%、44.9%、51.1%和52.6%,川贝母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海拔1850~4550 m的地区,而其他3个基原的中药川贝母大都适宜生长在海拔2800 m以上的高山地区;中药川贝母最适宜生境集中分布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和云南5省,但不同基原在各省的分布面积和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在引种驯化和人工种植时需要对不同基原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