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茎秆机械强度影响植株抗倒伏能力, 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与野生型相比, 水稻(Oryza sativa)脆秆隐性突变体bc-s1茎秆抗折力和抗张力分别降低31.1%和67.2%, 茎秆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降低24.97%和增高38.82%。细胞学分析显示, bc-s1茎秆厚壁细胞发生不规则变化, 次生壁增厚受阻。通过图位克隆和测序分析, 初步确定bc-s1突变体中纤维素合成酶催化亚基Os09g25490/OsCesA9基因第1外显子的第28个碱基G突变为A。该等位突变体的获得为进一步揭示OsCesA9调控细胞壁建成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32.
探明蚂蚁巢穴对热带次生林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过程及机理,对于理解土壤动物活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西双版纳高檐蒲桃热带次生林群落为研究样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蚁巢与非蚁巢土壤甲烷排放干湿季动态,探讨蚂蚁巢穴引起土壤功能微生物多样性及理化性质的变化对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蚂蚁巢穴显著促进土壤甲烷的排放,蚁巢排放量是非蚁巢土壤的2.6倍。2)蚁巢与非蚁巢土壤甲烷排放通量具有显著的干湿季变化,干季为碳汇,其通量变幅为(-0.29±0.03)~(-0.53±0.02)μg·m-2·h-1;湿季为碳源(0.098±0.02)~(0.041±0.009)μg·m-2·h-1;蚁巢甲烷通量均大于非巢地,蚁巢干湿季变幅(-0.38±0.01)~(0.12±0.02)μg·m-2·h-1小于非巢地(-0.65±0.04)~(0.058±0.006)μg·m-2·h-1。3)蚂蚁巢穴显著促进土壤产...  相似文献   
33.
掌叶大黄根茎大黄多糖的贮藏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英才  李瑞 《植物学报》2010,45(3):372-378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研究了大黄多糖在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根茎中的贮藏分布特征及其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大黄多糖在根茎中呈多位点贮藏, 在根茎的周皮、皮层、次生维管组织的薄壁细胞以及髓内不同程度地贮藏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大黄多糖, 次生木质部的木薄壁细胞以及次生韧皮部的韧皮薄壁细胞是大黄多糖的主要贮藏和积累部位; 不同发育时期根茎中大黄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为: 随着植物的生长, 根茎及其各组织中大黄多糖的总含量表现为逐渐增高的趋势, 但在发育的后期略有下降; 与木薄壁细胞相比, 韧皮薄壁细胞贮藏大黄多糖量相对较多, 大黄多糖的贮藏和积累方式为逐渐累积。次生维管组织为大黄多糖贮藏和积累的主要组织。  相似文献   
34.
掌叶大黄根多糖的积累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苯酚硫酸比色法研究了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根中大黄多糖的贮藏分布特征和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黄多糖在根内的贮藏是多位点的,在根周皮的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薄壁细胞内不同程度地贮藏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大黄多糖,次生木质部的木薄壁细胞和次生韧皮部的韧皮薄壁细胞是主要贮藏和积累的部位;不同发育时期根中大黄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为,随着植物的不断成熟,根及其各组织中大黄多糖的总含量表现为逐渐增高的趋势,但在发育的后期略有下降;韧皮薄壁细胞与木薄壁细胞相比,贮藏大黄多糖的含量相对较多,大黄多糖的贮藏积累方式为逐渐累积的方式。  相似文献   
35.
细胞外基对组织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作用,对细胞的增殖、分化有重要影响,在细胞和组织工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细胞外基质的作用。本研究首先脱去培养板中融合培养的原代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获得两种体外形成的细胞外基质包被的培养板,其中成骨细胞细胞外基质中含有骨形成蛋白2。然后将MC3T3-E1成骨前体细胞接种在这种培养板中,发现成纤维细胞胞外基质包被的培养板中的细胞增殖活性最高,而成骨细胞胞外基质包被的培养板中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骨形成蛋白2和骨桥蛋白的相对蛋白表达量最高,细胞外钙沉积量比其他组高1倍左右。结果表明:包被在培养板上的这两种细胞外基质有不同的生物活性,成纤维细胞胞外基质可促进成骨前体细胞增殖,成骨细胞胞外基质可促进成骨前体细胞骨向分化。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在皮肤科的病种分布、临床表现特点、传播途径。方法回顾分析44例住院、门诊HIV感染者皮肤疾病的种类、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HIV感染者皮肤黏膜病变的有25例(56.81%),以感染性疾病病毒、梅毒感染为主,分别为12例(27.27%)、6例(13.63%),疾病种类依次为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病毒、带状疱疹、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全身湿疹和口腔念珠菌等9种。有2种以上皮肤黏膜疾病者8例(18.18%)。感染途径以男性同性恋为主17例,其次是异性恋13例。结论HIV感染者在皮肤科就诊时皮肤黏膜损害以病毒和梅毒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37.
菜花烙铁头蛇毒C-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菜花烙铁头蛇(Trimeresurus jerdonii)的毒腺中提取mRNA,采用RT-PCR技术进行体外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中,最后筛选出一个编码凝集素的基因,命名为TJL。由TJL基因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分别由23和1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和成熟肽。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表明,TJL含有半乳糖结合位点和钙离子结合位点,与蝰科蛇毒凝集素TSL、PAL、APL和RSL的同源性较高(87.4%-90.4%),与眼镜蛇科蛇毒凝集素BML的同源性较低(61.5%)。  相似文献   
38.
目的:胃癌(GC)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癌症。丁硫磷是华蟾酥的主要活性成分,从蟾蜍的皮肤和腮腺毒腺中提取,在体外具有抗癌活性。然而,丁硫磷是否对胃癌有抗癌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价丁硫磷对GC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高转移性MKN28 GC细胞为细胞模型,研究华蟾素的抗癌作用。使用CCK-8测定细胞活力,LDH检测丁硫磷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Hoechst/PI双染色和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随后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iTRAQ分析,确定丁硫磷处理后GC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丁硫磷能抑制高转移性GC MKN28细胞的生长,破坏细胞膜,促进GC细胞凋亡。i TRAQ分析表明PIM3是丁硫磷素抗癌作用的分子靶点。研究还发现,PIM3基因敲除显著增强了丁硫磷对GC细胞的抗生长和促凋亡作用。相反,异位PIM3的表达明显抑制了丁硫磷的抗肿瘤活性。结论:华蟾素对高转移性的GC具有抗癌活性是通过下调PIM3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9.
摘要 目的:肠道作为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其内定植的微生物在尿酸合成和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含尿酸靶向培养基筛选正常人群肠道内具有降尿酸功能的细菌并鉴定。方法:依据尿酸的摩尔质量制备含不同浓度尿酸的BHI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扩增并驯化肠道粪便微生物,固体培养基分离和纯化具有尿酸降解功能的细菌。挑取固体培养基上形态一致的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镜检,筛选出已纯化菌株,在需氧和厌氧培养条件下测定尿酸降解率,选取降解率≥50%以上的菌株为高效尿酸降解菌的候选菌株,再测定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的尿酸降解率,进行降尿酸条件优化。利用16S rDNA序列测定法对尿酸降解菌进行鉴定,药敏实验测定该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正常人群粪便微生物中分离获得一株高效尿酸降解菌B5C,第5天需氧条件下的尿酸降解率均>50%,与初始尿酸浓度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降尿酸条件后,在37℃、pH7.0时,降解率可达88.7%,经鉴定为粪肠球菌,对常见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青霉素G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本研究利用含不同尿酸浓度的靶向培养基驯化、分离和鉴定出一株人肠源性细菌,在需氧条件下也具有较高的尿酸降解率,可为今后临床降尿酸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40.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ISSR-PCR反应的Mg2+、dNTP、引物和Taq DNA聚合酶4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以期建立其最佳反应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DNA模板浓度和ISSR PCR反应程序中的退火温度进行梯度筛选。结果表明:杂交油菜20 μL 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包括1.50 mmol·L-1 Mg2+、0.125 mmol·L-1 dNTP、2.00 μmol·L-1 primer、0.50 U Taq DNA聚合酶、2.5 μL 10×buffer和40 ng DNA模板;引物UBC891适宜的退火温度为54.2℃。该体系在青杂3号及其父本不同个体中能够扩增出条带清晰、稳定性好的条带。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杂交油菜品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