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刘念  李凡  远航 《中国病毒学》2006,21(3):281-283
本实验将柯萨奇病毒B3型(CVB3)大量扩增,应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病毒.利用噬菌体随机9肽库进行筛选,3轮淘洗后,测定噬菌体克隆抗病毒复制能力.提取阳性克隆DNA并进行测序,推导外源多肽的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3个具有明显抗病毒复制能力的噬菌体阳性克隆被筛选出来,使TCID50由10-7.5SFU/mL分别降至10-5.25、10-6、10-5.5SFU/mL,由此证明可以应用噬菌体肽库来筛选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多肽,本研究为抗病毒多肽制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目的】对嗜碱细菌Cellulomonas bogoriensis 69B4~T产碱性木聚糖酶进行研究,克隆来源于该菌株的木聚糖酶基因,并对其进行异源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的表征,为后续研究碱性木聚糖酶的耐碱机制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菌株产碱性木聚糖酶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基因组分析,锚定5个内切木聚糖酶基因,利用同源扩增的方法进行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利用亲和层析对重组酶进行纯化,以木聚糖为底物表征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结果】来源于C. bogoriensis 69B4~T的5种木聚糖酶Xyn370、Xyn393、Xyn425、Xyn466和Xyn486均在大肠杆菌内实现了异源表达,并经亲和层析获得纯酶组分,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60、50、40、40、60°C,在50°C范围内保温2h,残余酶活均在90%以上;最适反应p H分别为7.0、8.0、8.0、8.0、9.0,在p H5.0–9.0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5种重组木聚糖酶对部分金属离子和高浓度盐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对榉木木聚糖的酶活性最高,均为内切型木聚糖酶。【结论】本研究表达纯化的5种重组木聚糖酶具有耐盐碱的优良特性,且对温度、某些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耐受,为研究木聚糖酶的耐碱机制及工业应用提供了酶源。  相似文献   
33.
探索稳定同位素对三疣梭子蟹产地溯源的可行性,可为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追溯原产地来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黄海、渤海和东海3个主产区海域的三疣梭子蟹为对象,分析了其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差异性和不同组织中稳定同位素比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不同产地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利用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通过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产地判别分析,采用肌肉和腮中碳、氮稳定同位素的产地判别正确率(>95%)明显高于肝胰性腺,说明肌肉和腮稳定同位素比值可以对不同海域的三疣梭子蟹进行有效区分。本研究填补了目前三疣梭子蟹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34.
随着对O157H7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检测O157H7的方法不断获得改进和提高.在传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更加敏感、特异和快速的检测方法不断出现,对预防和阻断O157H7的传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免疫磁性分离、改进的聚合酶链反应及芯片技术等方面介绍O157H7的检测方法及其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35.
为探究滇水金凤(Impatiens uliginosa)ABP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征,该研究以滇水金凤为材料,采用RT-PCR 技术对滇水金凤ABP基因进行克隆,运用DNAMAN和MEGA对其所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并利用qRT-PCR分析ABP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滇水金凤ABP基因的cDNA 全长为627 bp,编码208 aa,命名为IuABP基因,其蛋白具有Cupin超家族蛋白的典型结构。(2)同源性分析表明滇水金凤ABP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喜马拉雅凤仙花(I. glandulifera)、月季(Rose chinensis)、木薯(Manihot esculenta)等物种的同源性均达71%; 系统进化分析表明IuABP与喜马拉雅凤仙花(Impatiens glandulifera)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3)qRT-PCR分析表明IuABP基因在滇水金凤花距发育的3个时期及2个部位均有表达。随着花距的发育,IuABP基因在滇水金凤花距檐部的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盛花期时达最高,而在花距距部的表达量逐渐下降。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滇水金凤ABP基因在花距发育中的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6.
云南甘薯病毒的检测及主要病毒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云南甘薯病毒的种类,并对主要病毒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利用PCR/RT-PCR技术,对采自云南16个县、市的279个甘薯样品进行扩增、测序,对所得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MEGA 5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除普洱和祥云的样品中未检测到任何病毒外,其余14个县、市的123个甘薯样品中共检测到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卷叶病毒(SPLCV)、甘薯C病毒(SPVC)、甘薯G病毒(SPVG)和甘薯病毒2号(SPV2)等6种病毒.其中SPVG的检出率最高,达39.1%,为云南甘薯病毒的优势种,SPFMV和SPVC的检出率分别为26.9%和24.7%,而SPLCV检出率最低,仅为0.4%.在所检测的样品中未发现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和甘薯轻斑驳病毒(SPMMV).云南甘薯病毒多数为2-5种病毒复合侵染,占总样品数的31.9%,其中2-3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最为常见,单一病毒侵染占总样品数的12.2%.检出率比较低的SPCFV、SPLCV和SPV2未发现单独侵染现象.[结论]云南甘薯上发生的SPFMV分离物存在EA株系和O株系,未发现RC株系,另有两个分离物同EA、O、RC之间的亲缘关系均较远,有可能是一个新的株系;SPVC和SPVG分离物均可分为3个不同的组,大部分SPVG云南分离物属于Ⅰ组.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采样式纵隔淋巴结清扫术(med.itational lymphnodesampling,LS)治疗,实验组64例患者采用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systematic meditational lymphadenectomy,SML)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总数、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通过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累积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结果:两组比较淋巴结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而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3年生存率分别为20.1和24.2个月、18.75%和4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并提高患者的3年生存率,延长患者的寿命。  相似文献   
38.
目的:扩增TLR7主要编码区外显子3(exon 3)的全长基因片段并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筛选健康人群中TLR7基因的主要SNP位点.方法:采用酚-氯仿抽提方法从28例健康女性血样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长片段扩增方法分别扩增TLR7 exon 3区的3个片段,测序、拼接后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采用LA-Taq酶体系成功扩增TLR7 exon 3区基因片段;经与Genbank数据库中TLR7参考序列比较,我国女性TLR7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仅出现了4个点突变,并发现1个SNP位点RS3853839,表现为GG、CG和CC三种基因型.结论:建立了TLR7编码区基因扩增方法,筛选到1个TLR7SNP位点RS3853839,可为分析TLR7多态性与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年对莱州湾20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运用功能群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群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2011年共发现177种大型底栖动物,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各功能群所含种类占全部种类的百分比依次为C>D>Pl>O>Ph,栖息密度百分比依次是Pl>D>C>O>Ph,生物量百分比依次是Pl>C>D>O>Ph;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0个站位分为3组;各功能群的种类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变化上均无显著差异,各功能群的丰富度指数(d)依次是C>D>P1>O(Ph功能群除外),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均匀度指数(J')依次是C>D>O>Pl,季节间差异不显著,多样性指数(H')依次是C>D>Pl>O,季节间差异不显著;种类多样性和功能群多样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ABC曲线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扰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其食物来源共有4个营养级,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占第Ⅱ、Ⅲ、Ⅳ营养级,各营养级之间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及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收治的86例骨盆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男性58例,女性28例,男女性别比例2.07:1。年龄分布8-87岁,平均39.07±17.40岁,其中青年组(18-40岁)51例(59.30%)、中年组(41-65岁)23例(26.74%)。主要致伤原因为车祸51例(59.30%)、高坠伤24例(27.91%)。按骨盆骨折AO分型:A型45例(52.33%)、B型25例(29.07%)、C型16例(18.60%)。86例患者有30例合并其它部位的损伤,占34.88%。56例为单纯骨盆骨折,占65.12%。本组病例有31(36.05%)例行手术治疗,涉及脊柱骨科、创伤骨科、普外科、胸外科、脑外科。55(63.95%)例行保守治疗。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布在4-43分,平均为17.50±6.14分。结论:盆骨骨折多发生于男性中青年患者,致伤原因主要是车祸及高坠伤,且骨盆骨折较易合并身体其它部位的损伤,各科室之间应加强合作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