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8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9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10篇
  1964年   8篇
  1960年   10篇
  1959年   46篇
  1956年   17篇
  195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收割对穗花狐尾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深为24 cm的桶中,以6、12和18 cm等3个收割强度对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进行了连续4次收割实验,研究了收割强度、收割频次及收割季节对穗花狐尾藻生长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8月下旬第1次收割18 cm后,植物在41 d恢复,但产生分枝较少,影响了植物的无性繁殖;9月下旬之前,前2次收割6 cm或12 cm后,穗花狐尾藻在55 d恢复,并能产生较多的分枝,而且条枝总长有明显的增加,表明穗花狐尾藻的无性繁殖没有受到抑制;10月初第2次收割18 cm,或11月下旬前第3次收割6或12 cm后,植物均能安全越冬,恢复时间至少4个月以上;各次收割后,穗花狐尾藻的新生枝条主要从切割处萌发(至少40%以上),其次是从基部萌发(0~41.3%);随着收割次数增加,干质量的相对增长率下降,而根冠比增加。  相似文献   
33.
MTT方法评价微生物细胞活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MTT比色法用于评价微生物细胞活性进行了探讨。本文以大肠杆菌为模式菌株,研究了不同浓度MTT、不同用量、在不同时间对试验结果OD570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数在4.9×107-4.9×108个/mL范围内测出的OD570值与细菌浓度呈良好的正相关,0.5 mg/mL MTT用量20 L,反应时间20 min时效果最佳,其相关回归方程为y = 0.1769x + 0.03,R2 = 0.9983。  相似文献   
34.
阳光紫外辐射对褐藻羊栖菜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经济褐藻羊栖菜对阳光紫外辐射变化的响应,我们在全波段阳光辐射(280-700 nm),去除UV-B辐射(320-700 nm)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 (400-700 nm)三种辐射条件下对其进行培养,测定了其光合作用与生长的变化。羊栖菜的生长是通过每两天测量一次藻体的湿重来测定的,光合放氧是用Clark型氧电极测定的,为了测定藻体叶绿素a和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从250 nm到750 nm对羊栖菜的甲醇提取液进行扫描,叶绿素a的浓度用Porra的公式计算,紫外吸收物质的计算是根据Dunlap的方法先计算紫外吸收物质和叶绿素a的比率,然后乘以每单位藻体叶绿素a的含量。结果表明,当藻体接收较多的日辐射量时有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当滤除UVR后,较高的太阳辐射也导致了较高的光合放氧。然而太阳紫外辐射能够抑制藻体的光合放氧和生长速率,降低叶绿素a的浓度,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辐射水平的升高而增强。此外,阳光紫外辐射也诱导产生了一定量的紫外吸收物质,但并不足以抵抗紫外辐射对藻体的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35.
本文对三峡水库大坝至香溪河段所设A、B、C、D、E、F和G等7个站点浮游生物群落DNA进行了RAPD分子生物学研究,并分析了其与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各站点间RAPD研究表明:D和E首先聚到一组, 然后与A聚到一起, 最后与C聚成一大类;B和F聚成一大类;而站点G独自归于一类。而理化因子聚类结果显示:B首先与C聚为一小类,再与D聚到一起,然后与G、F聚成的小类聚为一类,而E与A分别单独归为一类。比较发现,RAPD聚类结果中相距较近的站点在理化因子聚类中显示为相距较远的站点(如站点A、C、D、E之间),而在RAPD聚类中相距较远的站点在理化因子聚类中显示为相距较近的站点(如站点B、F分别与G之间),这可能因为它们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也可能部分因为试验条件本身所造成的误差。为确定浮游生物DNA指纹结构与理化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信息,进而为建立一种新的水质评价体系积累了理化因子的一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36.
集胞藻6803光合自养生长突变株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PCC6803(以下称集胞藻6803)是一种单细胞蓝藻,既可进行自养生长,也可在光合系统失活的情况下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养生长[1],具有天然的DNA转化系统,为筛选光合自养生长突变株和基因功能的鉴定提供了便利.其全基因组序列已于1996年公布[2].  相似文献   
37.
电子废物已被证实是众多污染物的释放源,其引起的环境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同位素稀释GC/MS法测定了电子废物污染区的田螺、泥鳅和鲫鱼三种水生生物体内的PCBs含量和异构体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田螺、泥鳅和鲫鱼体内PCBs平均浓度分别高达1303.53、3845.00和5645.34 ng/g脂重;毒性当量(TEQs)分别为1.35、8.44和29.18 pg WHO-TEQ/g湿重.其中,泥鳅和鲫鱼体内PCBs的TEQs都高于2006年欧盟规定的鱼类可食用部分最大TEQs允许值.此外,PCB 118是PCBs的主要异构体,分别占样品中PCBs总浓度和TEQs的57.73%-61.22%和44.27%-50.61%.而且,PCB 118与PCBs的总浓度和TEQs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88(P<0.01)和0.9873(P<0.01).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水生生物已经受到PCBs的严重污染,其体内的PCBs可能主要来自于电子废物拆解中释放的商业产品Aroelor 1254.  相似文献   
38.
鱼类的皮肤与水环境直接接触,皮肤上覆盖着一层由上皮细胞和表皮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其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作用:如作为渗透压调节器、天然润滑剂和鱼类种内化学信息传递介质.  相似文献   
39.
鱼腥藻 PCC7120外膜的纯化和外膜蛋白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腥藻(Anabaena sp.)PCC7120是一种丝状同氮蓝藻,在缺氮诱导条件下,沿着丝体约每隔10个营养细胞分化出一个固氮细胞即异形胞,在细胞分化中伴随着复杂的基因表达和调控,成为一维原核生物体细胞分化及图式形成研究的模式[1].  相似文献   
40.
斜生栅藻中虾青素的积累过程及其光合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在光温(30℃,180 μmol/m2·s)胁迫条件下积累虾青素的过程,观察了该过程中细胞形态及细胞光合生理的变化。胁迫条件下,细胞在48h内生成并积累了包括海胆酮、角黄素、金盏花黄素和金盏花红素在内的多种次生类胡萝卜素,并合成了虾青素及其酯。该过程中,细胞形态由两端尖细变得不规则、膨大,原来由4、8个细胞组成的定形群体变为游离的单个细胞或2个细胞组成的群体。藻细胞光合速率在24h内先下降后上升,而后又呈现下降趋势,从34.29 μmol O2/mg Chla/h迅速下降为5.21 μmol O2/mg Chla/h;呼吸速率在前24h内升高至60.37 μmol O2/mg Chla/h,而后缓慢下降到38.40 μmol O2/mg Chla/h;光合系统Ⅱ的活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续而逐步下降,较初始值降低了63.9%。结果表明,斜生栅藻细胞在高光照条件下可以合成虾青素,并通过调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以及光合系统Ⅱ的效率来应对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