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目的:研究山西不同产地柴胡皂苷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为山西柴胡的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山西产柴胡为研究对象,收集山西11个柴胡产地的经纬度、海拔、年均温、年降雨量、年均日照和无霜期7个生态因子信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柴胡的皂苷含量,分析柴胡皂苷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经纬度、无霜期和年均温是影响柴胡皂苷含量的主要生态因子,柴胡皂苷含量与经纬度呈正相关,与无霜期和年均温呈负相关。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山西柴胡的生态区划种植、品质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2.
为阐明不同生态养殖池塘浮游细菌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多元立体综合养殖模式中的水质安全与生物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荧光显微镜细菌计数法(Acridine Orange Direct Counting),研究了“参-虾”“蟹-蛏”和“蜇-蛏”三种海水生态养殖池塘的细菌数量特征,使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探讨细菌数量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参-虾”“蟹-蛏”和“蜇-蛏”池塘的细菌平均密度分别为(0.49~3.32)×105 cell/mL、(0.52~2.98)×105 cell/mL和(0.47~2.55)×105 cell/mL,细菌数量有明显的时间差异,夏季密度大于春秋季。三种海水生态养殖池塘的水温、溶解氧和pH变化均不明显,且相差不大,而硝态氮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蟹-蛏”和“蜇-蛏”池塘的硝态氮、亚硝态氮、活性磷、总氮和总磷均高于“参-虾”池塘,透明度、叶绿素a和化学耗氧量则均低于“参-虾”池塘。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三种海水生态养殖池塘细菌数量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不同,细菌数量均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蟹-蛏”和“蜇-蛏”池塘细菌数量均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细菌数量的驱动因子有明显的时间差异,但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33.
药物从研发到临床应用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研发期间的投入成本可高达十几亿元。而随着医药研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以及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药物活性相关数据急剧增加,传统的实验手段进行药物活性预测已经难以满足药物研发的需求。借助算法来辅助药物研发,解决药物研发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大大推动药物研发进程。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尤其是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活性方面能够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深度学习由于具有多层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接收高维的输入变量且不需要人工限定数据输入特征,可以拟合较为复杂的函数模型,应用于药物研发可以进一步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在药物活性预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深度学习模型主要是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和自编码器(auto encoder,AE),而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由于其生成数据的能力常常被用来和其他模型结合进行数据增强。近年来深度学习在药物分子活性预测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综述表明,深度学习模型的准确度和效率均高于传统实验方法和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因此,深度学习模型有望成为药物研发领域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辅助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234.
我国是世界上兽类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濒危兽类分布的大国。了解濒危兽类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开展科学有效的兽类多样性保护和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效率。然而现有的研究较多集中于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编目,探讨多个物种在保护区内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本研究以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6种濒危兽类为研究对象,基于占域模型评估这些物种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的监测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平均占域率最高(48.62%),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平均占域率最低(2.14%);豹猫的平均探测率最高(22.95%),藏酋猴探测率最低(1.75%)。其中,海拔是影响猕猴(Macaca mulatt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豹猫占域率的重要因素,而100 m内是否有水源则是影响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中华鬣羚和豹猫探测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表明,海拔是影响九龙山地区濒危兽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而水源则是影响监测效率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235.
徐瑞雪  王宇 《生命科学》2023,(8):1034-1042
恶性肿瘤一直是生物医学中的难题,利用放射疗法或化学疗法治疗肿瘤常会引发如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因此,寻找安全有效治疗肿瘤的替代药物源非常重要。白花丹素(plumbagin, PLB)是从中草药白花丹根部提取出来的一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有较好的抗癌活性。因此,本文将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转移和侵袭、血管生成、铁死亡过程以及化疗敏感性等六个方面对白花丹素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基于白花丹素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36.
通过比较白桦树皮中白桦脂醇的不同的提取方法,获得一种简单、高效的白桦脂醇提取、纯化方法。通过对不同浸提时间比较、超声震荡方法及旋转蒸发仪回收提取3种白桦脂醇提取方案的比较,进一步利用甲醇-氯仿重结晶法、无水乙醇重结晶法及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对获得的白桦脂醇初提取物进行纯化。获得了白桦脂醇提取及纯化的最佳方案。用95%乙醇溶液,液固比50∶1(mL∶g)浸泡白桦树皮样品120 h后,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将滤液50℃加热回流5 h,减压蒸馏得到米白色固体粉末。接着以70 mL乙酸乙酯为溶剂,将得到的固体加热回流90 min,趁热过滤。滤液使用坩埚50℃浓缩至干。再以无水乙醇为溶剂进行重结晶,无水乙醇∶固体=30 mL∶1 g,-20℃重结晶,重结晶产率可达38.00%,最高纯度达到99.81%。优化后的白桦脂醇提取纯化方法操作简便,产量较高、试剂安全,是一种可用于规模化提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37.
土壤溶液被称作"土壤的血液",是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中介物质,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土壤溶液化学成分能在其他土壤指标尚无变化之前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响应。为了探索持续增加的大气氮(N)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华西雨屏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设置对照(CK,0 g m-2 a-1),低N(LN,5 g m-2 a-1),高N(HN,15 g m-2 a-1)三种N处理,通过人工施加硝酸铵(2017年9月起改施硝酸钠及氯化铵)的方法模拟N沉降增加情景,N处理42个月后,使用负压土壤溶液采样器定位收集A层(37-45 cm)及B层(52-60 cm)土壤溶液,并进行分析(每月1次,为期1 a)。结果表明:对照处理中A、B两层土壤溶液NO3-浓度达(3.94±0.77)mg/L、(4.27±1.13)mg/L,N添加显著提高两层土壤溶液NO3-浓度和B层NH4+浓度;N添加显著降低土壤溶液pH,且显著增加Al3+浓度,Ca2+和Mg2+含量有增加趋势,但影响不显著;N处理使A层土壤溶液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显著降低,对两层土壤溶液芳香化指数(AI)无显著影响;两层土壤溶液电导率(EC)及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增加;此外,两层土壤溶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均呈现极显著相关,特别是NO3-与EC相关系数达到了0.855。本研究中,对照处理极高的NO3-含量以及B层土壤溶液硝酸盐浓度高于A层,表明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N的有效性超过植物和微生物的总营养需求而发生淋溶,该生态系统已达到氮饱和状态,此外N添加会显著促进土壤酸化和铝离子活化,表层土壤溶液DOC的降低一定程度反映了凋落物分解受N添加的抑制作用,显著升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可能导致土壤中某些金属元素的迁移率降低。  相似文献   
238.
王宇 《化石》2008,(1):6-8
在寻找埋藏于海、湖相沉积板状构造岩石中的化石标本时,为了方便快捷地寻找化石迹象以及保护现场标本的完整性,野外队员常采用观察岩石断面的方法筛选化石标本.此种方法涉及到地质锤对岩石表面的直接敲击,理想的效果是能够人为地控制岩石碎裂的方向和碎裂状态,避免损伤和丢失标本,便于观察、拼接,并不使细小片渣飞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