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3 毫秒
21.
基质细胞是胎肝造血微环境的主要成分,参与造血干/祖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分化的调控。为了研究小鼠胎肝基质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的功能,采用转染SV40大T抗原基因的方法建立了小鼠胚胎期第12.5天(Embryonic-day 12.5, E12.5d)胎肝基质细胞系A4、B3,并进一步鉴定基质细胞系的一般细胞生物学特性和造血支持功能。结果:A4、B3为细胞形态、生长行为以及表面分子表达不同细胞系,二者均可维持骨髓源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ongterm cultureinitiating cell,LTC-IC)至少4周并且有不同程度的扩增LTC-IC能力,其中B3扩增LTC-IC的能力是A4的83倍。外源性细胞因子组合SCF+IL-3+IL6+Epo在本实验体系中不影响LTC-IC数量的维持和扩增。暗示E12.5d胎肝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的功能是不同的,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
To elucidate the effect of gene transfected marrow stromal cell on expansion of human cord blood CD34+ cells, a culture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which FL and TPO genes were transfected into human stromal cell line HFCL. To establish gene transfected stromal cells co-culture system, cord blood CD34+ cells were purified by using a magnetic beads sorting system. The number of all cells and the number of CD34+ cells and CFC (CFU-GM and BFU-E) were counted in different culture syst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all 8 culture systems, SCF+IL-3+HFT manifested the most potent combin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total nucleated cells increasing by (893.3±52.1)-fold, total progenitor cells (CFC) by (74.5±5.2)-fold and CD34+ cells by 15.7-fold. Maximal expansions of CFC and CD34+ cells were observed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week of culture. Within 14 days of culture, (78.1±5.5)-fold and (57.0±19.7)-fold increases in CFU-GM and BFU-E were obtained. Moreover, generation of LTC-IC from amplified CD34+ cells within 2  相似文献   
23.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的高效表达菌株E.coli HB101/pZW.GM47,经酶切电泳、DNA测序、SDS-PAGE、Western印迹及生物活性测定等分析鉴定,证明能特异性表达有生物活性的14kDaGM-CSF,表达水平达40%以上,比活性高达5×10~7u/mg,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胎肝中造血和肝上皮发育的关系,建立了小鼠胎肝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培养体系,并进行了单克隆培养以及诱导分化实验.在造血和肝诱导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对单克隆来源的HPP集落细胞向造血和肝上皮细胞进行诱导分化,采用透射电镜(TEM)、巢式RT-PCR、细胞免疫荧光检测,从细胞形态、超微结构、上皮细胞分化标志等方面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后的部分细胞具有肝细胞特异性的超微结构并不同程度的表达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CK8,CK18)等肝上皮分化标志,同时还表达间质标志α-SMA和血管内皮细胞标志Flk-1.免疫磁珠分选表明:胎肝来源的HPP-CFC主要来自于CD45+细胞,CD45-细胞不具有形成造血克隆的能力.在肝上皮细胞分化潜能上,流式分选获得的CD49f+/Sca-1+细胞与未分选细胞无明显差异.该模型的克隆源性通过细胞混合实验进行证明.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胎肝来源的HPP-CFC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的造血向肝上皮细胞分化的单克隆模型,为研究胎肝中造血和非造血细胞的发育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5.
重组白介素6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细胞增殖的影响任蕴芳,张明伟,毛宁(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个重要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调节、急相反应和造血调控中起重要作用。IL-6受体的研究对于阐明IL-6的...  相似文献   
26.
采用RT-PCR方法合成小鼠MHCⅡ类分子Ⅰ-Ak基因α和β链cDNA,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SXN,构建Ⅰ-Ak α和Ⅰ-Ak β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介导的重组质粒转移方法将Ⅰ-Ak α和Ⅰ-Ak β基因导入EL4小鼠淋巴瘤细胞和P815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在细胞表面有Ⅰ-Ak表达.将以上两种细胞注射到同源小鼠C57BL/6(H-2d)皮下,观察到肿瘤产生后又消退,证明在肿瘤细胞中单独导入同种异型MHCⅡ类分子基因也能激活肿瘤的细胞免疫,为进一步开展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
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实验课的改革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生物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验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因此在以往高校教学中微生物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时数各占 50 % ,强调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 ,同步进行经典的微生物学实验 ,这已成为生命科学类各专业本科学生微生物学教学的特点。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 ,随着科技产业化的突起与生物技术迫切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社会要求大学本科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更强调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以及结合实际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再加上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微生物学实…  相似文献   
28.
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在PEC4000作用下与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一株能分泌抗rhEPO单抗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F12,染色体数目大于100条,间接ELISA法测定腹水和细胞培养上清效价,分别为1.6×10^-7和4×10^-4。测定抗体亚类时,则同时显示IgA和IgG1,其轻链为κ链;相对亲和力为5×10%^-12mol/L。单抗2F  相似文献   
29.
核磁共振,磁化水对双孢蘑菇176菌株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普通水制备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和用磁化水制备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MPDA),分别培养双孢蘑菇176 菌株。用不同磁场强度的核磁共振处理这些双孢蘑菇的菌丝体,以不处理为对照(CK)。取磁场处理后5 小时的菌丝体进行酯酶同工酶(EST),多酚氧化酶同工酶(PO)酶谱分析,并转接PDA 和MPDA上培养14 天,再次分析同工酶谱。结果表明:0.1T磁场强度对双孢蘑菇EST和PO 产生的影响最明显,可使某些酶带活性降低或消失,某些酶带活性增强甚至诱发出PO的新酶带。但这些同工酶酶谱所发生的变化,需要培养较长时间才能明显表现出来。核磁共振处理后转接到PDA 上培养,会使已发生变化的同工酶,变化更显著,用MPDA 培养双孢蘑菇EST酶谱发生改变,但是能使PO的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30.
为进一步筛选高产灰黄霉素的工业生产菌株,分别对前期采用紫外线-氯化锂(UV-LiCl)、半导体激光(LD laser)及CO2激光(CO2laser)对展青霉FS80-1复合诱变获得三株高产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和固体培养比较。结果表明,通过UV-LiCl复合诱变获得突变菌株GM120-43的液体发酵产灰黄霉素效价11 982μg/mL,比出发菌株提高37.52%,固体培养效价为89 496μg/g(干重),比出发菌株提高80.04%。;半导体激光诱变获得突变株LD100-1的液体发酵效价9 440μg/mL,固体培养效价119 766μg/g干重,比出发菌株FS80-1提高了140%;两个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突菌株GM120-43适合于液体发酵生产,突变株LD100-1适合于固体发酵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