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八种因素对头孢霉菌丝脂肪酸不饱和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探讨环境胁迫和真菌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关系 ,用合成培养基探讨 8种单一因子对头孢霉(Cephalosporiumsp .)菌丝体脂肪酸不饱和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起始 pH值 (4 .0~ 5 .0 ) ,低培养温度 (10~ 15℃ ) ,有利于获得高不饱和指数 ;随着三角瓶装液量的增加 ,脂肪酸不饱和指数逐步降低 ;接种量对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影响不大 ;葡萄糖或蔗糖作为碳源 ,NH4 Cl或 (NH4 ) 2 SO4 作为氮源 ,低碳源浓度 (10~ 2 0g/L)有利于获得高不饱和指数 ;随着培养时间增加 ,脂肪酸不饱和指数逐步增加 ,至 10d时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可达最高 ,为 170 .38  相似文献   
22.
DHA和EPA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戴传超  袁生 《微生物学杂志》1998,18(4):48-51,62
综述了DHA和EPA的分布、生理功能及应用;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3.
植物-微生物联合对环境有机污染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过量积累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及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本文主要从植物-内生菌、植物-菌根菌以及植物-根际微生物这三个层面详细阐述植物-微生物联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分析植物-微生物在联合降解中的作用,揭示植物-微生物联合降解的机理。但就目前而言,植物-微生物联合降解有机污染物仍存在许多问题,植物-微生物联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及生态学效应仍不清楚。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并加强应用实践,这将有助于污染生态系统的治理,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4.
花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对花生资源的利用却并不充分,大多数仅仅作为油料作物,而花生资源中还含有许多有益于健康的药用成分。长期以来,花生秸秆一般被丢弃田间,榨油后的花生壳和红衣也被大量弃置。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药用成分的角度对花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综述,主要包括花生中药用成分的分类、加工技术以及微生物预处理对成分加工3个方面,尤其是花生废弃物如何通过微生物转化获得高附加值的药用成分。通过上述分析笔者指出,花生废弃物的微生物转化可能是今后花生资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这将促进花生资源的可持续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5.
真菌菌丝脂肪酸的气相色谱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一种新型气相气谱仪检测脂肪酸成分,对菌丝油脂甲酯化方法进行改进,检测时间短,操作简便。该方法变异系数为5.22%,得率为92.74%。  相似文献   
26.
江苏沿海盐田天然盐藻β-胡萝卜素的提取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一带盐田卤水结晶池4-10月间常会在卤水表面悬浮着一层红色的油状漂浮物,经鉴定主要为盐生杜氏灌(Dunaliellasalina).从油状漂浮物中可提取纯化得到β-胡萝卜素晶体(含量为90%),得率为1~1.5%,高于人工养殖的盐藻β-胡萝卜素提取得率,主要成份为全反式一β-胡萝卜素,及少量顺式-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和其它类胡萝卜素。所得β-胡萝卜素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卫生标准,若能充分开发利用天然盐藻资源将大大降低天然β-胡萝卜素的生产成本.试验还证明天然β-胡萝卜素完全可以代替并好于进口肉鸡饲料的着色剂。  相似文献   
27.
本文综述了目前在自然界发现的Casbane烷型二萜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生物活性、分布状况和合成研究,同时针对文献中该类成分的骨架编号顺序混乱并造成化合物命名错误问题,我们采用J Buckingham的编号方法,对所有casbane烷型二萜化合物结构进行重新编号,对部分化合物命名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28.
茅苍术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在组培苗中的回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茅苍术的叶、茎和根中分离鉴定内生真菌,并观测内生菌回接对茅苍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共获得茅苍术内生菌16株,其中叶片中14株,根茎中各获得一株。分别为交链孢霉、镰刀霉、小克银汉霉、青霉、茎点霉、小菌核菌、孔球孢霉和不产孢类。经内生菌和茅苍术快繁苗实验初筛,得到两株对植物无害的内生菌:小菌核菌和孔球孢霉,将它们回接到茅苍术组培苗中,可以从苗叶片中染色观察到菌丝。其中小菌核菌能提高茅苍术炼苗的存活率,接入内生菌的茅苍术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未接菌的对照,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基本不变,说明分离自茅苍术的内生菌回接后可以与宿主建立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29.
环境因子对乌桕内生真菌生长及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探讨内生菌和植物的生态关系,以生物量和脂肪酸组分作为主要指标,研究了乌桕韧皮部分离获得的5种内生真菌(丝核菌、小菌核菌、小单头孢、毛壳菌、拟盘多毛孢)在不同环境因子下的生长.与合成培养基相比,在液体马铃薯培养基上发酵,生物量较高,脂肪酸不饱和指数较低;其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与未添加乌桕汁的合成培养基相比,添加乌桕浸汁对小菌核菌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其余4种菌有抑制作用;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均进一步增加.在合成培养基中添加NaCl培养小菌核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在0~0.5mol·L-1 NaCl时,脂肪酸不饱和指数无显著差异;在0.6~1.0mol·L-1 NaCl时随着盐浓度增加,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却下降;表明该菌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添加植物油对小菌核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在添加1.5%的植物油时,生物量最大;其脂肪酸随添加植物油而改变.以上特点均和二者的共生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30.
宋时丽  吴昊  黄鹏伟  孙凯  张振华  张勇  戴传超 《生态学报》2021,41(11):4562-457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旱轮作(冬小麦-夏水稻)中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和复合菌剂配施对小麦土壤养分、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生物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快速土壤培肥、提高中低产农田产量提供实践基础和技术支持。试验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黄河湾项目基地进行,共设置五个处理:①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复合菌剂+常规化肥(MOS+CMA+CF);②复合菌剂+常规化肥(CMA+CF);③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常规化肥(MOS+CF);④常规化肥(CF);⑤不施肥对照(CK)。对小麦返青期(S1)、拔节孕穗期(S2)和成熟期(S3)分别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区系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MOS+CMA+CF处理能够在短时期内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其中速效氮提高了23.59%、速效磷提高了40.74%、速效钾提高了43.78%),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同时,该处理还能在小麦返青期和拔节孕穗期增加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提高微生物丰度,最终提高了小麦产量(与CK和CF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149.29%和24.93%)。CMA+CF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纤维素酶活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表现出有较好的秸秆降解能力;并且在提高土壤理化指标含量、提高脲酶酶活、提高微生物量氮含量和小麦产量方面仅次于联合处理。由于MOS富含有机质,MOS+CF处理能够维持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总之,短期内,MOS+CMA+CF处理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小麦产量的效果是最显著的;但CMA+CF处理在加速秸秆养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增强微生物活性和丰富以及提高小麦产量方面也表现出优势,且复合菌剂经济方便有效,具有很好的田间技术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