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河南花背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 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具有多态现象。C-带核型显示22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正染,No.1染色体近着丝粒处有不恒定插入型C-带,No.4染色体具有恒定近端部插入型C-带,随体部位被正染的仅占所观察细胞的15%。  相似文献   
22.
(一)临时唾腺染色体标本制作过程 1.挑取肥大的三龄幼虫于几滴生理盐水中,洗去体表的培养基。拉取唾腺后,细心剥去附着的脂肪组织。 2.挑取唾腺放置于1滴0.2%氯化钾水溶液中低渗处理15分钟。根据室温高低适当调整低渗时间。 3.除去低渗液,加1mol盐酸处理1-2分钟。吸去盐酸,并用生理盐水冲洗。  相似文献   
23.
大鳞副泥鳅中Sox 9基因保守区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特异于HMG-box区域的兼并引物,扩增了大鳞副泥鳅的Sox基因。在扩增产物中发现3条大小分别为220bp、550bp和1500bp的扩增带。经克隆和DNA序列分析,从片段550bp扩增带中得到一个新的基因片段,其可能编码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与人、鸡、小鼠的Sox9基因相似性最高,达到94%;其与HSOX10、MSox10、HSRY、MSry的相似性分别为87%、55%、40%和47%。  相似文献   
24.
Sox基因家族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常重杰  杜启艳  邵红伟 《遗传》2002,24(4):470-476
  相似文献   
25.
两种泥鳅芳香化酶基因的克隆与时空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的性别分化易受发育环境的影响。向性成熟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个体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获得卵子和精子进行人工授精。把胚胎分别置于20℃、25℃和30℃条件下,使其发育。经性腺检查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泥鳅中雄性个体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获得明显的偏雄比率群体。根据已知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CYP19 b基因序列设计嵌套简并引物用巢式PCR扩增并克隆出了两种泥鳅的CYP19 b的DNA片段。MaCYP19 b片段和Pd-CYP19 b片段分别长1337bp和1473bp。在此基础上用各自的特异引物克隆出两种泥鳅CYP19 b的相应cDNA片段。通过基因组DNA和cDNA序列的比较证明两种泥鳅的CYP19 b基因均包含三个内含子和四个外显子,编码的蛋白质序列长145氨基酸残基。以GAPDH基因为对照,分别对两种泥鳅成体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的CYP19 b进行了半定量RT-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泥鳅CYP19 b基因只在成体泥鳅卵巢、肾以及原肠胚和神经胚中表达。大鳞副泥鳅CYP19 b基因在成体的脑、卵巢和肾以及神经胚和卵黄吸收期表达。这些结果为揭示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基因与环境性别决定机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饥饿对大鳞副泥鳅不同组织糖原、ACP和AL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饥饿是鱼类在自然状况下经常遇到的不良条件,此时鱼类体内会发生各种生理变化以适应逆境.本文以大鳞副泥鳅为材料,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过程中,肝和肌肉两种组织中糖原、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特征.对大鳞副泥鳅进行饥饿处理,0~28 d不喂养食物,29~35 d恢复正常喂食.分别于0、7、14、21、28和35 d取材检测.结果表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加深,糖原和ACP的量均减少,ALP则增多.投喂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变化存在组织差异.糖原的含量可作为鱼类饥饿程度和补偿性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ACP和ALP在鱼类的应激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两种泥鳅中PdSox8和PdSox9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以地高辛标记的大鳞副泥鳅PdSox8和PdSox9基因片段为探针,研究了二者在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染色体组中的定位。结果表明,在大鳞副泥鳅中PdSox8、PdSox9分别于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4和第2号即14和12染色体上,信号位点距着丝粒的相对距离分别为40.2%和67.5%,在泥鳅中,则分别位于t9、t6上,信息位点距着丝粒的相对蹁分别为58.3%和30.8%。  相似文献   
28.
应用特异于HMG bOX区域的兼并引物 ,扩增了东北虎的SOX基因。在扩增产物中发现五条大小分别为 2 2 0 ,2 70 ,3 5 0 ,4 3 0和 5 60bp的扩增带。经过与地高辛标记的人SRY基因进行Southern杂交表明这五条扩增带均呈现阳性 ,说明它们均为东北虎的SOX基因片段 ,这些基因保守区的长度在基因组DNA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9.
寻找人类性别决定基因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和人类性别决定机制的探讨是生命科学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性决定和性分化过程决定着雌性和雄性两种性别的存在。性别决定是在受精的瞬间就确定了的,是性分化的遗传基础;而性分化则是一个由早期胚胎至性成熟分化发育的复杂调控过程。该项研究不仅有益于对人类性别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而且对于动物性别的人为控制和个体性别鉴定,以及对于从低等脊椎动物到人类性别决定机制进化的探讨都具有重大价值。1 人类中存在性别决定基因对于哺乳动物的早期研究结果已使人们认识到精子有两种类型:“X精子”和“Y精子”,受精时哪种类型的精…  相似文献   
30.
七种鲌亚科鱼Ag-NORs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红鳍、青稍红、蒙古红、翘嘴红、条、团头鲂和长春鳊等7种亚科鱼类的银染带。结果表明,在中期分裂相中各自的Ag-NORs数在4~8个之间。综合分析比较国内已发表的鲤科银染资料,得出多数中国鲤科鱼类的Ag-NORs数为4,位于两对sm染色体短臂端部。亚科鱼在进化过程中NORs数目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