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DGGE/TGGE技术及其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是近些年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技术之一。由于DGGE/TGGE技术具有可靠性强、重现性高、方便快捷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动态性分析。文章对DGGE/TGGE技术原理与关键环节、局限性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2.
CFTR基因突变导致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囊性纤维化(CF)。利用split Ssp DnaB intein的蛋白质反式剪接技术的真核细胞双载体转CFTR基因,旨在研究翻译后水平CFTR的连接,以及由其建立的氯离子通道功能。于CFTR膜内第2个跨膜结构域(TMD2)前的Glu838密码子后将其cDNA断裂为N端和C端两部分,与具有蛋白质反式剪接作用的split Ssp DnaB intein编码序列融合,分别插入到载体pEGFP-N1和pEYFP-N1,构建一对真核表达载体pEGFP-NInt和pEYFP-IntC。用脂质体将这对载体共转染至幼年仓鼠肾细胞(BHK),瞬时表达实验用Western blotting观察CFTR蛋白质的连接,并用膜片钳技术记录Cl-通道电流。结果显示,基因共转染细胞呈现完整的CFTR蛋白条带,膜片钳记录到全细胞Cl-电流和单个Cl-通道开放活性。结果表明split Ssp DnaB intein的蛋白质反式剪接技术可用于双载体共转移CFTR基因,为CF基因治疗应用双腺相关病毒载体(AAV)转运CFTR基因,克服AAV的容量限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各30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19例、双支病变组19例和多支病变组22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病变组22例、中度病变组17例和重度病变组21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ACS组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SAP组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及血清H-FABP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血清H-FAB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754,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颈动脉IMT异常升高,其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且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4.
海洋无脊椎动物抗菌肽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无脊椎动物抗菌肽抑菌广谱,稳定性高,且对生物体本身无害,其应用日益引起大量研究者的关注。综述了抗菌肽的几种类型、抑菌机理,介绍了海洋无脊椎动物抗菌肽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5.
作为脑心肌炎病毒(EMCV)的天然宿主,感染小鼠能引发多种疾病,其中包括脑炎、心肌炎及糖尿病.本研究利用之前构建完成的EMCV分离毒株BJC3的野生型感染性克隆,采用定点突变方法构建了4个VPl第100位氨基酸突变的突变株感染性克隆(VPt第100位氨基酸分别突变为丝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和脯氨酸)并获得了拯救病毒.虽然各突变病毒及野生型亲本拯救病毒在BHK-21细胞上形成的噬斑大小有所不同,但各病毒在BHK-21细胞上的复制水平未见差异.通过对突变病毒致病性进行系统分析,探究了VPl第100位氨基酸在病毒致病性及感染后疾病表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异亮氨酸和脯氨酸突变病毒对小鼠的致死率降低,脑中病毒载量减少且脑组织损伤轻微,而丝氨酸和丙氨酸突变病毒表现了与野生型亲本病毒相似的高致病性.结果证实,EMCVVPl第100位苏氨酸在病毒的体内复制中起重要作用,其突变会导致病毒对小鼠致病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6.
NMDA诱导兴奋毒造成的神经损伤,包括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元凋亡在NMDA兴奋毒所致大鼠皮层神经元死亡中的所占比例,并分析了NMDA致神经元凋亡的信号通路机制。通过使用Caspase抑制剂和测定乳酸脱氢酶活性,研究NMDA(100μmol/L,2h)兴奋毒所致的神经元凋亡;并使用MAPKs选择性抑制剂,分别采用Caspase-3活性检测,TUNEL和Annexin V染色方法,进一步观察MAPKs通路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c-Jun N-末端激酶(JNK)和p38 MAPK三条不同途径在NMDA所致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Caspase依赖的凋亡占NMDA所致细胞死亡总数的22.49%;(2)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10μmol/L)使NMDA诱导的caspase-3活性降低30.43%(P0.05);而ERK抑制剂PD98059(20μmol/L)和JNK抑制剂SP600125(20 μmol/L)不影响caspase-3的活性;(3)SB203580(10μmol/L)使NMDA所致的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33.10%(P0.05);而PD98059(20μmol/L)或SP600125(20μmol/L)都没有作用;(4)Annexin V染色结果显示,SB203580(10μmol/L)使NMDA所致的早期凋亡细胞减少55.56%(P0.05);SP600125(20μmol/L)使NMDA所致的晚期凋亡/死亡细胞减少67.59%(P0.05);PD98059(20μmol/L)对细胞凋亡/死亡没有明显作用。以上结果表明,NMDA介导的大鼠皮层神经元死亡除坏死外,还包含有一小部分神经元凋亡;p38 MAPK途径,而非JNK和ERK途径,介导了NMDA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抑制与此相关的凋亡信号通路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JNK途径可能介导了NMDA所致的神经元坏死而非凋亡。  相似文献   
27.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对采集于两个野生产地不同居群和两个人工栽培地的高山红景天中红景天甙的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简便,灵敏,可靠;人工栽培高山红景天和自然生境下高山红景天中红景天甙含量有差异,不同天然居群高山红景天中红景天甙含量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8.
棒络新妇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棒络新妇1年一代,以卵在树干,叶片内越冬。卵期199-220天,4月下旬孵化。幼蛛八龄,8月中旬成熟,9月中旬产卵。幼蛛生活历期121.1天,成蛛寿命47-62天,雌雄比6:1。成蛛日食量0.7737克,是一些害虫的重要天敌。该蛛发生与气候,海拔高度,天敌等关系密切。采取封山林,禁止在林内使用化学农药,移动卵块庳大繁殖。  相似文献   
29.
细菌生物被膜检测与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由物体表面集聚生长的微生物群落和自身分泌的胞外物质构成,是造成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原因之一。可靠、简单和快速的BF检测方法有助于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基于不同原理的检测与分析方法已广泛用于BF研究中,本文从生物学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等方面对BF检测方法进行总结,重点阐述显微镜技术在BF检测中的应用。并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拉曼光谱、质谱成像、MALDI-TOF-MS等新技术,同时比较其优点和局限性,以便研究者找到最合适和最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通络法联合针刺辅助治疗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DLEAD)影响。方法:收集我院DLEAD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对照组。对照组予DLEAD基础治疗。实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活血化瘀法中药治疗。实验组2在实验组1基础上加针刺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FBG、P2h BG、Hb Alc测定,血清IL-6、ET-1水平测定及PAg T%、踝肱指数ABI测定。结果:1治疗后三组FBG、P2h BG、Hb Alc均下降,两组实验组较对照组均改善更明显,且实验组2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三组IL-6、ET-1及PAg T%均下降,两组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实验组2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三组ABI均有所改善,两组实验组均更明显改善,且实验组2 ABI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联合针刺治疗,可调节血清IL-6、ET-1水平,降低PAg T%,改善ABI,可有效提升DLEAD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预后,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