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从自然发病的病蚌中提取出病毒,经人工感染健康三角帆蚌后呈现出典型的病理变化。组织学观察显示消化腺、胃、肠、外套膜、斧足和鳃等均出现大量细胞空泡化、部分细胞肿大、上皮细胞排列不紧密,结缔组织不完整,部分细胞溶解甚至脱落等,表明它们均为病毒损害的主要靶器官。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大量砂样病毒存在于患病三角帆蚌不同器官中。病毒粒子为直径约120 nm的圆球形,表面具有明显的纤突,无囊膜结构。被感染细胞呈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包括细胞质大片空泡化,细胞器相对减少或缺失,细胞核电子密度加深,肠黏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消化腺细胞核变形肿大,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颗粒细胞的核膜溶解等。    相似文献   
172.
研究分析了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亲环蛋白A(Cyclophilin A, CyPA)诱导的应激反应和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嗜水气单胞杆菌诱导刺激池蝶蚌, 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对其肝脏、性腺和血淋巴中CyPA基因mRNA的表达量进行分析, 应激实验表明, 在嗜水气单胞杆菌刺激后血淋巴、肝脏和性腺中的CyPA在诱导4h出现一个表达峰, 8h后开始下降, 说明池蝶蚌HsCyPA基因参与免疫防御应答反应; 利用pET-32a(+)表达载体, 根据HsCyPA基因cDNA的序列, 构建了含有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的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原核表达, 优化诱导条件后, 通过亲和层析获得了含量较高的上清可溶性蛋白; 采用MTT法, 将原核表达的重组CyPA蛋白稀释到相应(50、100、200、400和800 ng/mL)浓度, 刺激Hela细胞系后发现, 重组池蝶蚌CyPA蛋白能促进Hela细胞生长, 刺激浓度为100 ng/mL时, 达到最大增殖率18.5%。结果初步表明, 池蝶蚌CyPA是一个既参与免疫应激又对细胞的生长发育具有影响的功能广泛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73.
为了解淡水贝类性别调控与分化机制, 课题组建立了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性腺转录组, 在转录组库中, 存在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因序列。实验对池蝶蚌β-catenin基因进行验证, 采用RACE技术克隆其cDNA全长, 命名为Hsβ-catenin。该序列全长4386 bp, 5′-非编码区为162 bp, 3′-非编码区为1758 bp, 开放阅读框为2466 bp, 编码821个氨基酸; 该蛋白结构域主要由12个ARM重复序列组成; 二级结构中, α-螺旋占47.75%, β-折叠占1.22%, 随机卷曲占51.04%; 三级结构中含大量α-螺旋且为右手超螺旋, 构成ARM结构域; 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Hsβ-catenin与软体动物聚为一支, 然后与昆虫类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显示, Hsβ-catenin在肠中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斧足和精巢。Hsβ-catenin基因在12月龄和36月龄表达量较高, 且在36月龄表达量最高, 表明其可能参与池蝶蚌的性别调控与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4.
三角帆蚌HSP70基因序列进行全长克隆及其分子生物学分析,并检测其在不同水温刺激下鳃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获得三角帆蚌HSP70基因(HcHSP70)长片段,采用3'RACE对其进行了3'末端克隆,经拼接得到HcHSP70 cDNA全长序列。采用多种分子生物学软件对HcHSP70 cDNA全长序列进行了特征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其组织分布,并结合Western-blot技术检测蚌鳃中该基因mRNA与蛋白经不同水温刺激后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HcHSP70 cDNA全长为2298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974 bp,编码65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71.6 Ku,pH7.0时的理论等电点为5.61。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HcHSP70氨基酸序列含HSP70家族的3个标签序列(I9DLGTTYS16、I197FDLGGGTFDVSIL210和I336 VLVGGSTRIPKVQK350),与长牡蛎及泥蚶的HSP70同源性最高(9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HcHSP70在鳃、性腺、肝胰腺、外套膜及肌肉等5种被检组织中均有表达,以肝胰腺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blot技术检测皆表明,蚌鳃组织中HcHSP70基因与蛋白的表达量在37℃时达到最高,而在40℃水温刺激下表达水平下调至正常值,表明其在适应高温刺激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5.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2):320-327
采用普通PCR扩增、SHOT-GUN测序、软件拼接首次获得了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939 bp,由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SrRNA基因和28个长度为1393 bp的非编码区组成;除ND3-ND5、ND4L、ATP6、ATP8、COX1-COX3、tRNA-D、tRNA-H之外,其他大多数基因在L链编码。池蝶蚌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蛋白编码基因、tRNA基因、rRNA基因及非编码区的A+T含量分别为60.36%、59.84%、61.7%、60.23%及62.5%,与其他淡水蚌类一致,均表现出A+T偏好性,淡水蚌类线粒体基因组长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非编码区长度的差异。池蝶蚌mtDNA的COX2-12SrRNA区域基因排列存在差异,是ND3、tRNAHis、tRNAAla、tRNASer1、tRNASer2、tRNAGlu、ND2、tRNAMet 8个基因发生重组造成。22个tRNA基因都具有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tRNA-E与 tRNA-W间的非编码区含有一个ORF区,而控制区并未发现。从GenBank上下载的14种双壳纲贝类的mt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池蝶蚌与三角帆蚌亲缘关系最近。研究结果为淡水珍珠蚌线粒体基因重排及进化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6.
褶纹冠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文枰  李家乐  郑润玲  汪桂玲 《遗传》2010,32(2):153-162
采用LA-PCR(Long amplifica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扩增方法首次获得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表明:序列全长15 712 bp, 包括13个蛋白质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26个长度为2~328 bp的非编码区。A、T、C、G碱基组成分别为36.54%、27.22%、23.22%、13.02%。大部分基因在L链编码, 其中ND3~ND5、ND4L、COI~COIII、ATP6、ATP8、tRNAAsp和tRNAHis在H链编码。基因排列与同科的射线佩饰真珠蚌(Lampsilis ornata)一致, 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在COII和12S rRNA之间存在差异。13个蛋白质基因具有I(AUU、AUC)、V(GUG)、M (AUA、AUG)3种起始密码子, 除ND2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 其余基因均为典型的UAA或UAG。22个tRNA中, 除tRNAThr、tRNALys、tRNASer(UCN)、tRNAAsp、tRNAArg、tRNATyr和tRNAMet之外, 其他15个tRNA都具有典型三叶草结构。与其他淡水双壳贝类一样, 褶纹冠蚌具有ATP8基因, 该基因可能与细胞质的渗透压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7.
背角无齿蚌摄食率及对水中叶绿素a清除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椭圆背角无齿蚌是云南滇池的一种主要贝类物种。为探索该物种应用于滇池水体生物操纵的可行性,采用半野外模拟和原位围隔的方法,文章研究了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及对水中Chla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3-28℃的温度范围内,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IR)和湿重(W)呈现显著的相关冪指数关系:IR=aWb,1龄蚌和3龄蚌符合下列关系式:IR=6.2283X0.45,(R2=0.94);IR=0.0002X2.2,(R2=0.93)。3龄蚌的摄食率高于1龄蚌,且随生物量的增加摄食率有所减少。实验同时证明,背角无齿蚌有良好的清除水体中Chla的效果,对降低CODMn、TP含量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且3龄蚌优于1龄蚌。通过方差分析综合分析得出,在生物量为4.17只/m3时,清除水体Chla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78.
关于钙在贝体内的代谢过程,过去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外套膜的钙代谢,对其中钙的分布、储存、运输、分泌及酶组化等方面都已有报道1-3;而钙在淡水贝体内其他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代谢规律,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由于放射性同位素45Ca在机体内具有与Ca相同的生理活性,而其放射性又易于检测,本文通过在圆背角无齿蚌内脏团注射45Ca,在 10min至 30d内,45Ca在蚌血液、肝脏、鳃等12种组织器官中的代谢过程,旨在阐明各组织器官在贝类钙代谢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贝壳和珍珠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79.
三角帆蚌食性及摄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三角帆蚌( Hyriopsis cumingii) 属滤食性双壳贝类, 通过滤水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等食物, 可使水质得到相应改善。作者在水库已连续多年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三角帆蚌净水试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0.
作者用扫描电镜及相差显微镜,对椭圆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组织培养与未培养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行了研究,观察到两者的分泌活动都是十分旺盛的。培养细胞有局部分泌和顶浆分泌。细胞分泌形态观察到三种:(1)分泌端形成由膜包裹的突起,突起逐渐伸长,基部变成细颈,最后脱离细胞成为分泌泡(局部分泌);(2)细胞端部伸出长足,将分泌物排到较远处分泌后,长足缩回恢复原状;(3)分泌端伸出很多细枝,分泌物随后如液流式涌出细胞(顶浆分泌)。取外套膜色线边组织为材料,培养后在组织块和细胞上有角质素(与贝壳最外层相似)类的茶褐色结晶和无定形分泌物形成;用去掉色线边的外表皮组织块培养,则有珍珠(与贝壳最内层相似)状的白色和淡黄色结晶生成。表明了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所形成的分泌物的性质可能与活体相同。因此大批量培养细胞可能得到人们希望获得的细胞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