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51.
木糖发酵是利用植物纤维原料生物转化制取乙醇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基础和关键。野生酵母中有些种属菌株可以高效利用木糖产生乙醇,其中毕赤酵母(Pichiastipim)的乙醇转化速度最高达到0.99g/L/h,转化率几乎接近理论值0.5g/g,发酵液中最高乙醇浓度可迭到(61±9)g/L。但工业生产中要达到毕赤酵母所要求的微氧最佳发酵条件比较困难。近十几年来许多研究尝试根据代谢工程原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酿酒酵母进行改造。从而提高其发酵木糖产生乙醇的能力。这些研究大多是将毕赤酵母的一些木糖发酵关键酶基因(XYL1、XYL2、XYL3以及ADHl、ADH2等)转入酿酒酵母细胞内,并试图得到正常转录和表达。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重组菌株的乙醇发酵性能还没有达到工业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2.
利用RT-PCR及RACE技术从盐生植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L.)根中克隆了高亲和K 转运载体SsH-KT1的基因。以SsHKT1基因的cDNA为模板,扩增了cDNA中的亲水片段(403~612 bp),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3中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了融合蛋白。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兔,得到了特异性较高的SsHKT1多克隆抗体。利用此抗体进行了W estern b lot分析,表明SsHKT1可能主要存在于质膜上。进一步研究了K 饥饿及盐胁迫条件下SsHKT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K 饥饿及盐胁迫条件下SsHKT1的表达量都明显增加,表明SsHKT1在盐地碱蓬K 吸收特别是高盐条件下K 营养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3.
靶向ASGPR的反义核酸与抗HBV药物联合用药的体外抗HBV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宿主基因ASGPR为靶的反义核酸与抗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药物联合应用的抗-HBV作用,为HBV感染的联合治疗和用药提供新的思路。以HepG2.2.15细胞为靶细胞,脂质体为载体将靶向ASGPR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至HepG2.2.15细胞中,6h后加入抗病毒药拉米夫定(3TC)或阿地福韦(ADV),72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采用酶联免疫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测定ASODN与抗-HBV药物联合应用后对细胞培养液中HBsAg、HBeAg及细胞分泌HBV DNA的抑制作用。采用金正均Q值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拉米夫定(3TC)和阿地福韦(ADV)分别与ASODN联用对HBsAg的抑制呈相加或协同作用。随着ADV浓度的增加,两药的协同作用下降。3TC与ASODN联用对HBeAg的抑制呈拮抗、相加和协同作用,其拮抗作用随着3TC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弱。ADV与ASODN联用对HBeAg的抑制只呈相加作用。3TC和ADV分别与ASODN联用对HBV DNA的抑制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协同作用,取ADV0.5μmol/L与取ASODN0.2μmol/L联用时对HBV DNA的抑制率可提高到72.6%。ASODN在一定条件下分别与3TC及ADV联用有相加或协同抗HBsAg、HBeAg及HBV DNA的表达,尤以抗HBsAg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54.
夏春祥   《生物技术》2006,16(4):20-23
目的:探讨在RNAi技术条件下,HSV-1感染Vero细胞过程中,病毒间层蛋白VP16的生物学功能。方法:用T7RNA聚合酶体外合成针对VP16 mRNA的3种T7siRNAs。用Lipofectamine 2000脂质体转染Vero细胞后接种HSV-1,感染后12、24、36、48、60和72h,分别收取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Karber法计算病毒滴度值,绘制子代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结果:病毒子代一步生长曲线显示,转染siRNAs的实验组Vero细胞接种HSV-1后24h(24h pi),病毒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2h pi也观察到病毒滴度低于对照组的现象;siRNAs具有协同作用,三种siRNAs同时作用时干扰效果最为明显;实验组病毒滴度高峰出现时间后移12h左右。结论:HSV-1间层蛋白VP16对病毒复制、成熟起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55.
兰科植物是开花植物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其科研和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兰花的组织培养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兰花组织培养中原球茎的诱导和培养基选择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近年来应用分子标记、转基因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兰花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分类和基因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6.
157.
铀尾矿库区的植物组成与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华中南某铀尾矿库区的植物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各样地环境辐射状况。结果显示,库区有高等植物79种,隶属32科67属。不同环境辐射强度生境上植物重要值(IV)差别较大:轻度(LR)、中度(MR)辐射强度生境的群落物种重要值相对分散,乔灌草3层均出现多个优势植物;而重度(HR)辐射强度群落的优势植物集中于极少数种上。结合物种重要值、群落相似性系数(C)及聚类分析可把库区植物群落分为4类:1)轻度辐射(LR)的樟树+构树—红继木+牡荆—博落回+商陆群落;2)中度辐射(MR)的苦楝+构树—牡荆+白背桐—博落回+五节芒群落;3)白背桐—芦苇+白茅灌丛和4)盐肤木—狗尾草+白茅+圆果雀稗灌丛,分布于重度辐射(HR)。各样地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为0.463~1.734,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Margalef丰富度(DMA)为33.962~49.024,Pielou均匀度指数(Jsw)为0.463~0.986。文中还分析库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8.
根据已报道的lz8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灵芝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lz8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0a-lz8,转化原核表达宿主菌RosettaDE3,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并用Ni-NTA亲和层析柱对LZ-8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将纯化的LZ-8蛋白用Freund佐剂乳化后注射到新西兰白兔体内,经数次加强免疫后采血分离抗血清,并以抗血清为探针建立了LZ-8蛋白的免疫印迹法定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9.
2007年3~7月,我们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对野化放飞朱鹮(Nipponia nippon)个体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发现3对朱鹮在同一棵树上集群营巢(communal breeding),并繁殖成功。这是自1981年野生朱鹮种群重新发现以来,首次记录到朱鹮集群营巢的现象。3对朱鹮营巢的地点位于洋县华阳镇中学附近,经纬度为107°54′204E,33°59′670N,海拔1113m。营巢树种为油松,树高25m,胸径82cm,据当地村民说已有近百年树龄。3巢的详细信息见表1。表1朱鹮集群繁殖信息巢编号亲鸟环号雄鸟♂雌鸟♀巢高(m)产卵数(枚)出壳数(只)出飞数(只)1红色09红色10162222红色06无环14222…  相似文献   
160.
Two contrasting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cultivars: Kepin No.7 (salt sensitive), and Jian 4 (salt tolerant) were grown hydroponically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distribution of mineral ions in roots as affected by silicon (Si) with respect to salt tolerance. The experiment was undertaken consisting of two treatments with 3 replicates: (i) 120 mmol · L−1 NaCl alone (referred to as Si-NaCl+), (ii) 120 mmol · L−1 NaCl + 1.0 mmol · L−1 Si (as potassium silicate) (referred to as Si+NaCl+). Plant root tips were harvested for microanalysis using an energy dispersive X-ray microanalyzer (EDX) 30 d after transplanting. Higher Cl and Na X-ray peaks were recorded in the root epidermal, cortical and stelar cells of roots for the treatment Si-NaCl+ with the majorities of Na and Cl being accumulated in epidermal and cortical cells, while relatively low K peaks were observed regardless of the barley cultivars used. By contrast, considerably higher K peaks were detected in the epidermal, cortical and stelar cells of the roots for the treatment Si+NaCl+, but lower Cl and Na peaks were also observed for this treatment with both Na and Cl ions being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epidermal, cortical and stelar cells. These findings directly support our previous finding, which showed that Si depressed the uptake of sodium but enhanced the uptake of potassium by salt-stressed barley. We believe that one of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Si-enhancement of salt tolerance in barley is attributed to the Si-induced changes in the uptake and microdistribution of mineral ions in 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