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保存部分后肢的标本 IVPP V 10597 最初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 的幼年个体,但存在一些疑问。近年来有关伤齿龙科(Troodontidae) 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伤齿龙类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标本的分类学重新进行评估。通过细致的形态比较和数值化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相对于蒙古蜥鸟龙,V 10597 更加接近于同域的谭氏临河猎龙(Linhevenator tani) ,指示其有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的幼年个体。但 V 10597 的许多后肢特征,包括许多涉及后肢骨骼间比例的特征,显示出与包括谭氏临河猎龙在内的其他伤齿龙类的明显区别。这些形态差异可能具有分类学意义,表明 V 10597 代表一个新种。通过骨组织学分析,确认该标本不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或者其他大型伤齿龙类的幼年个体。基于已有的形态学和骨组织学信息,将 V 10597 定为一新属、新种,命名为柯瑞氏菲利猎龙(Philo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 ) 。这一发现增加了白垩纪晚期伤齿龙类的种群分异度和形态差异度。  相似文献   
132.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剖面伊尔丁曼哈组底部砂岩中的3种仓鼠类化石:内蒙古祖仓鼠(新种)Pappocricetodon neimongolensis sp.nov.,中条祖仓鼠(相似种)Pappocricetodon cf.P. zhongtiaensis和祖仓鼠(未定种)Pappocricetodon sp.。P.neimongolensis的特征是有P4或者DP4;M1前附尖细小,前叶小,原尖前棱通常至原小尖横向延伸,再转向前颊侧与前附尖相连,无原尖后棱,原小尖与前尖通过前脊相连;M2原尖后棱较为发育;M3次尖不退化;m1下后尖比下原尖位置靠前;m2下原尖后棱完整,连接下后尖或直达下后尖基部;m3不退化,下外脊S型。新种形态与早期仓鼠类Pappocricetodon antiquus接近,但又略显原始。同时,在该层位还出现有M1前叶已经增大的Pappocricetodon sp.和中脊发育的Pappocricetodon cf.P.zhongtiaensis,表明当时仓鼠类已出现多样化,其起源可能要早于中始新世的伊尔丁曼哈期。  相似文献   
133.
描述了近年来发现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东部呼和勃尔和地区以及巴彦乌兰早古近纪地层中的中兽科化石材料,共计4属6种,包括一个未定种和发现于阿山头组底部的努和廷中兽新种(Mesonyx nuhetingensis sp.nov.)。新种区别于该属其他种的特点是:p4为最长下颊齿以及p3和p4舌侧有弱的齿带。其余属种包括:Dissacus serratus,Dissacus sp.,Mesonyx uqbulakensis,Mongolonyx dolichognathus和Harpagolestes leei。总结了该地区中兽演化的总体趋势:体形逐渐大型化,取食习惯从主动捕猎逐渐转向食用腐尸及骨骸。  相似文献   
134.
李茜 《化石》2012,(4):59-64
二连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靠近中蒙边境。近20年来因为在此发现大量的恐龙化石,被世界古生物学界誉为"恐龙之乡",再次地被人们关注进而熟悉。其实除了被宣传的沸沸扬扬的恐龙外,这一地区还发育有非常良好的古近纪  相似文献   
135.
内蒙古放牧草地土壤碳固持速率和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放牧是典型草地最重要的利用方式,弄清放牧对草地碳固速率的影响,将为我国内蒙古地区草地碳汇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通过在平坦草地和斜坡草地设置相同的放牧梯度实验 (放牧强度0、1.5、3.0、4.5、6.0、7.5、9.0 羊/hm2),探讨了放牧和地形对草地土壤碳固持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轻度放牧草地表现为碳固持,重度放草地表现为碳流失;对放牧草地而言,存在碳源/碳汇的转化阈值(或放牧强度),且坡地阈值低于平地。为了实现草地碳增汇目的,平坦草地的放牧强度应低于 4.5羊/hm2(放牧期6-9月),斜坡草地应低于3 羊/hm2。地形因素(平地VS斜坡)使准确评估放牧草地土壤的碳固持速率变得更加复杂。总之,内蒙古地区放牧草地具有较大的碳固持潜力,通过控制放牧强度是实现其碳固持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6.
内蒙古中部地区繁殖鸟类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11年5~6月,采用样线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内蒙古中部地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及湿地3种生境中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繁殖鸟63种,隶属于11目25科,其中留鸟12种,夏候鸟51种。在动物地理区系成分上,古北界鸟类54种(占85.71%);东洋界鸟类9种(占14.29%)。调查结果表明,3种生境的鸟类群落结构在多样性指数上以湿地为最高,其次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最低;均匀度指数最高的为荒漠草原,其次为湿地,典型草原最低。  相似文献   
137.
旨在克隆内蒙古白绒山羊IGF-IR基因并分析其基本表达模式.采用RT-PCR克隆基因,将得到的IGF-IR基因c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半定量RT-PCR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检测.获得了内蒙古白绒山羊IGF-IR基因3’端编码区2118 bp的cDNA序列(JN200823),编码705个氨基酸残基.核苷酸序列与牛的IGF-IR( XM606794.3)基因同源性为98%,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SMART分析表明,推导出的编码蛋白具有跨膜域,酪氨酸激酶催化域.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IGF-IR基因在绒山羊脑、胰腺、肝、肾组织中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138.
内蒙古二叠系哲斯组的牙形刺及其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斯组是我国北方最有代表性的海相二叠纪地层,但其时代尚未得到解决。以往的研究多偏重于底栖大化石,难以解决洲际间的对比。作者对哲斯组的牙形刺进行了研究,在哲斯组上段下部发现了Mesogondolellaaserrata动物群,从其同层的其它牙形刺化石分析,产这一牙形刺化石的层位的时代应为Wordian期晚期至Capitanian期早期,而整个哲斯组的时代可能为中二叠世Wordian期至Capitanian期早期,推测义和乌苏组的时代可能为Capitanian期。哲斯地区可能不存在吴家坪阶的海相沉积。对MesogondolellaneoprolongataWang,2004,M.mandulaensisWang,2004,WardlawellajisuensisWang,2004作了重新描述,这3个种可能为地方性分子或北方区(Borealrealm)分子。  相似文献   
139.
西鄂尔多斯六种强旱生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生态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特殊生境条件下强旱生植物的花粉形态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应用光学显微镜对西鄂尔多斯地区5月份开花的2科5属6种强旱生灌木刺柄叶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 Ledeb)、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 (Maxim) Cheng f.]、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 Pojark)、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 Maxim)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近球形至长球形,萌发孔主要是3孔沟,沟狭.外壁纹饰主要是细网状纹饰.同时研究了采样点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等,特别提供了5月份的气候因子,得出这些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40.
内蒙古松树山的植物区系与沙地油松林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次对内蒙古松树山地区的植物调查资料和沙地油松林群落学的研究,结果表明:(1) 松树山在植物区系上,正处在蒙古植物区系、华北植物区系、长白植物区系和达乌里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区。植物种类比较丰富,种子植物达394种。松树山植物的科、属、种分别占科尔沁沙地的61.1%、58.1%和41.1%;(2) 松树山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性质成分占绝对优势,占本地区的90.61%,其中以温带亚洲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和中国-日本成分最多,分别占本地区的16.8%、14.0%和13.7%;(3) 沙地油松林是松树山地区和科尔沁沙地唯一的针阔叶混交林类型,群落生活型谱以地面芽植物种类最丰富,占40.7%,其次为高位芽植物(22.2%)和地下芽植物(25.5%)。(4) 沙地油松林可划分为沙地胡枝子蒙古栎油松林和沙地山杏油松林2个类型,前者主要分布在石质沙丘上,后者多分布在固定沙丘的阴坡。群落演替进程为沙地先锋植物群落阶段→根茎禾草杂类草群落阶段→沙地灌丛群落阶段→沙地油松林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