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乳酸乳球菌AcmA表面展示β-1,3-1,4-葡聚糖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扩增乳酸乳球(Lactococcus lactis)MBl91菌株的全长肽聚糖水解酶基因acmA,通过C-末端融合构建了与绿色荧光基因gfp的融合基因acmA-gfp,再连接于表达载体pMG36k上后得到可组成型表达AcmA-GFP融合蛋白的重组质粒pMB137,然后将该质粒电转化导入到乳酸乳球菌AS1.2829中获得重组菌MB137.经SDS-PAGE检测.重组菌MB137可表达预期的分子量约74 kD的蛋白质.Western blotting、细胞分级分离组分的荧光活性测定和特异GFP 二抗标记的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GFP被成功锚定在重组茵细胞表面,被锚定蛋白约占总表达融合蛋白的35%.进一步通过从枯草芽胞杆菌BF7658基因组中扩增去信号肽序列的β-1,3-1,4葡聚糖酶基因gls,来取代pMB137中的gfp,得到携带融合基因acmA-gls的重组质粒pMB138,经导入到乳酸乳球茵AS1.2829后得到重组菌MB138,其全细胞β-1,3-1,4-葡聚糖水解酶的活性约为12 U/mL茵液,明显高于对照茵株.  相似文献   
102.
采用微波蒸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鱼体中常见的两种土霉味化合物,即2-甲基异茨醇(2-MIB)和土腥素(Geosmin).研究并优化了微波蒸馏萃取过程的关键参数(微波蒸馏时间、载气流量),结果表明微波蒸馏6min、载气流70 mL/min为土霉味化合物微波蒸馏萃取的最佳条件.在此优化的条件下,土霉味化合物能够充分地从鱼体中蒸馏出来,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方法使馏分中的土霉味化合物吸附于纤维涂层上,将其在250℃高温下解吸,并用GC-MS分析.基于此测定方法,鱼肉中2-甲基异茨醇和土腥素的检测限均达到0.1μg/kg,且其在1-20μg/k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987、0.995.因此,用该方法分析鱼体中痕量的(ppb级)的土霉味化合物,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建立人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联合检测法。方法:以纯化的人心肌cTnI和GPBB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制备抗cTnI和抗GPBB单克隆抗体,并用胶体金标记cTnI和GPBB抗体,采用免疫层析技术建立快速准确检测cTnI和GPBB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结果:建立的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可检出血液样品中1ng/mL的cTnI和7ng/mL的GPBB;特异性强,与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肌钙蛋白C、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无交叉反应。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弥补了传统心肌梗死诊断方法的不足,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筛查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4.
对我国西藏小反刍兽疫病毒野生株China/Tib/Gej/07-30进行磷蛋白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首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出病毒磷蛋白基因片段,对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然后对测定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小反刍兽疫病毒China/Tib/Gej/07-30磷蛋白基因由1 655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个相互交叠的开放阅读框(ORF)。第一个ORF长度为1 530个核苷酸,编码的P蛋白长度为509个氨基酸。第二个ORF长度为534个核苷酸,编码的C蛋白长度为177个氨基酸。第一个ORF通过基因编辑在751位插入1个G核苷酸,转录生成第二个mRNA,长度为897个核苷酸,编码的V蛋白长度为298个氨基酸。小反刍兽疫病毒China/Tib/Gej/07-30的P蛋白与其他分离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1%~97.3%,C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4.3%~94.9%,V蛋白为82.9%~96.3%。China/Tib/Gej/07-30的P蛋白第315~387位氨基酸是一段高度保守的七肽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105.
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卯单链抗体库的构建、筛选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SIEA)单链抗体(scFv)表达文库,以天然分子候选疫苗SIEA26~28ku为靶抗原筛选SIEA单链抗体库,获得特异性单链抗体.并将该scFv基因亚克隆至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ET32a,诱导SIEA26-28ku特异性scFv大量表达.随后以此为探针筛选日本血吸虫尾蚴cDNA文库,以期获得SIEA2628ku天然分子候选疫苗相关的编码基因.结果显示,所获得的SIEA26-28ku特异性scFv,表达量高,采用该探针初步筛选出相关基因核糖体蛋白S4.SIEA26-28ku特异性scFv的获得,为进一步筛选、分析鉴定抗日本血吸虫病天然分子候选疫苗SIEA26-28ku的编码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首次对我国西藏小反刍兽疫病毒China/Tib/Gej/07-30的核衣壳蛋白(N)基因和基因组启动子(GP)区进行序列测定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首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从发病山羊病料中扩增出小反刍兽疫病毒N基因片段,用cDNA3′末端快速扩增方法获得基因组启动子区片段,对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然后对测定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绘制系统发生树。我国西藏小反刍兽疫病毒China/Tib/Gej/07-30的N基因由1689个核苷酸组成,编码525个氨基酸,与India/Jhansi/03等6个已知N基因全序列的PPRV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7~97.6和94.9~98.5。小反刍兽疫病毒China/Tib/Gej/07-30N蛋白与磷蛋白作用的结构序列之一为495LFRLQAM501保守序列,N蛋白281-289位氨基酸含有一个T细胞表位,为281YPALGLHEF289保守序列。小反刍兽疫病毒China/Tib/Gej/07-30的GP区由107个核苷酸组成,与Tur-key2000等5株其他PPRV毒株同源性为91.8~98.2。N基因核苷酸序列和相应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小反刍兽疫病毒China/Tib/Gej/07-30与亚洲国家分离株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增殖型腺病毒CNHK300-hIFN-γ在胃癌细胞中的增殖、杀伤能力与表达hIFN-γ蛋白的能力。方法:病毒增殖实验比较CNHK300-hIFN-γ与CNHK300在胃癌细胞SGC-7901与成纤维细胞BJ中的增殖能力;ELISA法比较CNHK300-hIFN-γ和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hIFN-γ在细胞中hIFN-γ蛋白的表达量;细胞活力MTT检测法与CPE实验观察CNHK300-hIFN-γ对胃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增殖实验结果表明CNHK300-hIFN-γ能选择性地在端粒酶阳性的胃癌细胞中大量增殖;ELISA实验结果表明CNHK300-hIFN-γ在胃癌细胞中hIFN-γ的表达量可至117.26±15.92ng/ml;MTT与CPE实验表明CNHK300-hIFN-γ对胃癌细胞有显著的杀伤性,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杀伤。结论:增殖型腺病毒CNHK300-hIFN-γ感染胃癌细胞后增殖活跃并能大量表达目的基因hIFN-γ,对胃癌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但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杀伤,为胃癌的病毒基因治疗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胰岛β细胞发生去分化现象是导致其功能减退的机制之一。已有研究证明,FoxO1与β细胞去分化密切相关。然而,高糖是否可通过FoxO1诱导β细胞发生去分化目前尚未见报告。本研究通过不同浓度高糖干预MIN6细胞,采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试验(GSIS)检测β细胞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高糖干预后β细胞内祖细胞标志基因、β细胞标志基因及FoxO1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不同浓度高糖干预β细胞后,当浓度达到35 mmol/L时,β细胞祖细胞标志基因表达明显增加。且在该浓度时,检测到β细胞标志基因表达明显降低,MIN6细胞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磷酸化FoxO1表达减少。上述结果提示,高糖可诱导胰岛β细胞去分化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FoxO1介导。  相似文献   
109.
瓦氏黄颡鱼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鲿科鱼类种类繁多, 外形相似, 形态学分类较为困难。为了给鲿科鱼类乃至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文章采用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设计覆盖全基因组引物的方法, 利用16对引物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扩增, PCR产物转化到质粒后测序, 最终获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其全长为16 527 bp, 包括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13个编码蛋白质基因和一个非编码控制区。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现已公布的鲇形目鱼类完全一致, 序列分析表明, 与鲇形目其他种属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与拟鲿属的同源性最高(91%)。利用鲇形目共4科6属9种及3个外群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了鲿科鱼类及其在鲇形目的系统进化地位, 结果表明: 鲿科鱼类的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及越南拟鲿(Pseudobagrus tokiensis)构成一单系群; 拟鲿属与黄颡鱼属的关系较近; 黄颡鱼属中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与光泽黄颡鱼(P.nitidus)的关系近于黄颡鱼(P. fulvidraco)。  相似文献   
110.
植物功能性状能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的分布格局有助于揭示群落的构建过程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该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量了样地中木本植物的12种不同的功能性状,分别以5 m×5 m、10 m×10 m、20 m×20 m的样方为尺度单元,通过计算平均成对性状距离指数来探讨群落中功能性状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两个林型的群落中12个功能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变异,但功能性状在群落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林型的群落中功能性状空间分布格局均具有尺度依赖性,但不同尺度的驱动机制有差异,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功能性状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驱动机制由环境过滤转为扩散限制;沟谷雨林的由环境过滤和相似性限制转为扩散限制,两个林型在20m×20m空间尺度上都是扩散限制。生态位分化和扩散限制综合作用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的群落功能性状分布格局的产生及其群落构建过程,二者的贡献作用会随空间尺度发生变化。坡度是影响山地常绿阔叶林功能性状分布格局的最关键地形因子,海拔是影响沟谷雨林的最关键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