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橄榄蚶软体部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橄榄蚶(EsteUarca olivacea)软体部的基本生化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橄榄蚶软体部含水量为81.36%,粗蛋白、粗脂肪、总糖和灰分分别占软体部干重的63.64%、10.95%、13.55%和8.97%.橄榄蚶软体部含有18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占软体部干重的54.83%、19.80%和27.54%,总氨基酸占软体部蛋白质的86.13%,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6.11%和56.52%.橄榄蚶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橄榄蚶软体部含28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及"w-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w-3PUFA)分别占脂肪酸的41.31%、23.06%、18.25%和10.54%,DHA和EPA分别占脂肪酸的2.82%和4.59%.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23.2-24.0℃,盐度29.5-30.0条件下,研究了5种单胞藻饵料和饥饿对魁蚶浮游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投喂不同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与4种单胞藻混合投喂试验组幼虫的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和壳长均显著高于单一投喂试验组,其中球等鞭金藻与小球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投喂单一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组幼虫的生长、眼点幼虫比例与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在饥饿试验中,不同饥饿天数条件下幼虫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生长方面,饥饿1-2d较短时间与一直投喂对照组的幼虫相比较,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壳长的差异不显著,但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虫的生长变慢且眼点幼虫比例下降,一直饥饿情况下幼虫的生长基本停滞.研究结果可以为魁蚶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福建南北泥蚶种内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泥蚶在福建以南(广东汕头和湛江)和福建以北(浙江温岭和韩国)种群(分别合称南方类群和北方类群)做了遗传分化研究。由筛选出的20个随机引物共获得103个清晰可辨的RAPD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在250—2500bp。汕头种群与湛江种群,韩国种群与温岭种群之间的最小遗传距离分别为0.0612和0.0692,而南、北类群间的遗传距离却在0.3261-0.4511。类群间近交系数也大于类群内。NJ和UPGMA法构建的系统树均显示汕头种群、湛江种群首先聚在一起,再与温岭种群和韩国种群聚合,说明两个类群发生了较明显的遗传分化,估计与地理隔离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温度23.5~24.0 ℃和盐度29.5~30.0条件下,研究了球等鞭金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4种单细胞藻类单独及组合投喂24 d后对魁蚶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饵料投喂条件下,稚贝存活率均在95%以上,不同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单一饵料投喂组中,球等鞭金藻组的稚贝生长最快,小球藻组的稚贝生长最慢.组合投喂组中,球等鞭金藻与其他3种单胞藻混合(1∶1)投喂组稚贝壳长及特定生长率均优于其他组,其中与小球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稚贝壳长和壳高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6%·d-1和6.4 %·d-1.研究结果可为魁蚶人工苗种培育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温度和pH对橄榄蚶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温度和pH对橄榄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pH显著影响橄榄蚶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力;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60℃、40℃和30℃~40℃,最适pH分别为3.6、5.2和6.0。橄榄蚶3种消化酶活性大小为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和"捕食者-猎物"的捕食模型,研究了黑暗条件下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幼贝对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的滤食效应,测定了5种藻液浓度(30×107~150×107cells/L)及4个温度梯度(10℃、15℃、20℃和25℃)下魁蚶对饵料生物的滤食能力、功能反应类型和滤藻效应特征,并分别建立Holling圆盘方程。同时研究了水温20℃时魁蚶个体间的滤食干扰反应,建立了藻液浓度和魁蚶自身密度的联合反应方程。实验发现,水温20℃条件下,魁蚶幼贝对筒柱藻的平均滤食速率随着藻液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且0~4 h时段内的滤食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魁蚶滤食筒柱藻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拟合圆盘方程为Na=1.0195N_0/1+0.002039N_0滤食功能系数为1.019 5,极限法推出壳长30~35 mm的魁蚶对筒柱藻的日均最大滤食量约为500×107 cells/L;10~25℃条件下,魁蚶的平均滤食速率和滤食功能反应系数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于20℃时达到最大值,推测20℃是其最佳摄食温度。魁蚶的滤食效应存在较强的个体间干扰反应,平均滤食量和滤食作用率均随幼贝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魁蚶滤食筒柱藻的功能反应与幼贝密度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方程E=0.730 8P﹣1.068表示,由此建立了魁蚶幼贝密度与筒柱藻藻液浓度之间的联合反应方程N_a=0.7451P~(-0.0684)N_0/1+0.0020N0。结果表明,水温20℃时,魁蚶幼贝具有较强的潜在滤食能力,其平均滤食量和滤食作用率与幼贝密度间存在明显的"负密度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重金属Cd2+和Cu2+胁迫对泥蚶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运用酶学分析的方法,按《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规定的Cd2+、Cu2+最高限量值的1、2、5、10倍设置重金属离子Cd2+、Cu2+浓度及其组合,研究了在重金属Cd2+、Cu2+胁迫下,30d内泥蚶3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重金属Cd2+、Cu2+或其组合的胁迫下,较低浓度组泥蚶的淀粉酶活性实验前期增强(即被诱导),实验后期减弱(即被抑制),较高浓度组泥蚶的淀粉酶活性从实验一开始就减弱,并保持在较低水平,毒性比较,同一重金属高浓度 > 低浓度,不同重金属及其组合Cu2+ > (Cd2++Cu2+)组合 > Cd2+;泥蚶脂肪酶的活性实验前期增强,实验后期转为微减弱或减弱,毒性比较,同一重金属高浓度 > 低浓度,不同重金属及其组合(Cd2++Cu2+)组合 > Cu2+ > Cd2+;泥蚶胃蛋白酶的活性实验前期增强,且活性呈现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变化,实验后期分别表现微增强、微减弱和减弱,毒性比较,同一重金属高浓度 > 低浓度,不同重金属及其组合(Cd2++Cu2+)组合 > Cu2+ > Cd2+。可见:环境中的Cd2+和Cu2+对泥蚶的消化酶活性起着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年龄和环境条件对泥蚶富集重金属镉和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召根  吴洪喜  陈肖肖  高业田 《生态学报》2013,33(21):6869-6875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年龄、暴露时间、水温和盐度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富集重金属Cd、Cu的影响。在海水中重金属Cd和Cu的浓度分别为0.5mg/L和1mg/L条件下,实验96小时后,泥蚶对重金属Cd、Cu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呈现以下规律:(1)与年龄的大小成反比,1龄组和3龄组泥蚶软体部中重金属Cd、Cu的含量分别为60.434μg/g、38.598μg/g和30.914μg/g、21.617μg/g;(2)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暴露7天后泥蚶软体部重金属Cd和Cu的含量分别达118.293μg/g和315.328μg/g;(3)与水温的高低成正比,水温15℃组与30℃组的泥蚶软体部中重金属Cd、Cu的含量分别为44.524μg/g、33.805μg/g和125.859μg/g、576.504μg/g;(4)与海水的盐度成反比,盐度10组和盐度30组的泥蚶软体部中重金属Cd、Cu的含量分别为69.958μg/g、32.226μg/g和10.191μg/g、12.564μg/g。(5)泥蚶对重金属Cd、Cu的吸收和富集量以外套膜为最高,分别达131.433μg/g、289.432μg/g;鳃次之,分别为100.817μg/g、261.571μg/g;闭壳肌最低,分别为34.812μg/g、47.759μg/g。重金属Cd和Cu在不同组织器官中含量分别为:外套膜>内脏>鳃>足>闭壳肌和外套膜>鳃>内脏>足>闭壳肌。  相似文献   
19.
5个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 ,对 5个泥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在选择的 2 0个随机引物中共检测到 15 4个扩增片段 ,长度在 30 0bp~ 2 30 0bp之间 ,每个个体扩增条带在 1~ 11条不等。利用Popgen3.2和PHILIP统计软件 ,获得实验数据 ,确立了 5个群体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 1)泥蚶的 5个地理群体分化不明显 ,没有形成不同的地理种群 ;( 2 )聚类分析显示 ,韩国群体与浙江群体亲缘关系最近 ,然后依次为山东群体和福建群体 ;( 3) 5个群体无论是在多态位点比例还是在平均遗传杂合度上都处于较高水平 ,说明泥蚶当前种质资源状况良好 ,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泥蚶养殖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 4)与韩国野生群体相比 ,其他 4个泥蚶群体在多态位点比例和遗传平均杂合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表明人为等因素已经开始影响到泥蚶的种质资源状况。因此 ,为持续发展泥蚶养殖业 ,必须加强保护泥蚶现有的种质资源并制定相应的渔业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阳江市闸坡港的蚶类资源丰富,经鉴定得7属16种,其中7种在闸坡尚未有记载。蚶科种类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中、低潮区至浅海,毛蚶属的种类为其中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