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中国狭腹叶蜂属系统分类研究(膜翅目,叶蜂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厘订了中国狭腹叶蜂属种类,共报道14种,其中包括4新种:黄氏狭腹叶蜂Athlophorus huangae Wei et Nie,sp. nov.,亮翅狭腹叶蜂Athlophorus hyalopterus Wei et Nie,sp.nov.,烟翅狭腹叶蜂Athlophorus infuscatus Wei,sp.nov.,汪氏狭腹叶蜂Athlophorus wangae Nie et Wei,sp nov.,以及4个中国新纪录种:斑头狭腹叶蜂Athlophorus pilifrons(Cameron),黄褐狭腹叶蜂Athlophorus caprae Forsius,长斑狭腹叶蜂Athlophorus mimicarius Malaise和黑唇狭腹叶蜂Athlophorus gracilis(Konow).编制了中国种类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在捕食和附加食物交互作用条件下,以恐吓、进攻、追逐、争斗及回避5类行为为变量,以恐吓、进攻、追逐计数之和的平均值作为攻击水平,测定根田鼠种群不同波动时期成体的攻击水平.发现根田鼠的攻击性与种群波动时期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种群3个波动时期,4种处理种群两性攻击型个体比例差异显著.除预防捕食者无附加食物(-P,-F)种群的雌体外,其它处理种群增长期和高峰期雌性和雄性攻击型个体的比例高于其衰减期.其中,预防捕食者附加食物(-P,+F)种群、-P,-F种群及未预防捕食者附加食物(+P,+F)种群,雄性攻击型个体的比例均为增长期>高峰期>衰减期;在未预防捕食者无附加食物(+P,-F)种群,雄性攻击型个体比例为高峰期>增长期>衰减期.各处理种群雌性攻击型个体比例的格局与雄体的不同.其中,-P,+F种群及+P,+F种群为增长期>高峰期>衰减期,+P,-F种群为高峰期>增长期>衰减期,而-P,-F种群攻击型个体比例为高峰期>衰减期>增长期.虽不同处理种群雌体及雄体的5类行为变量与种群密度的相关性不一致,而具有明显攻击性的恐吓、进攻及争斗3类行为则分别与种群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其结果与Chitty多态行为假设预测的一致;验证了所提出的特定假设:种群外部因子捕食和食物交互效应介导的攻击行为选择,是引起田鼠类种群季节性波动的主要内部因子.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在科级阶元水平分析了叶蜂总科的地理分布特征。叶蜂总科在科、亚科和族级水平上可分为3种,9种和16种分布型。在各级水平上,全北界分布型均占有绝对优势,其中东亚地区中南部是主要分布中心。文中还简要阐述了世界膜翅目广腰类群的分布特性;提出了一个简明实用的“类元分布指数It”,用于表示特定地区某一或全部生物类群的各级阶元的分布数量与世界已知阶元总数之比值。此指数稍作修改提出一个类群起源可能性指数Io,用于表示某一类群在一特定区域起源的可能性大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测定营养、捕食及空间行为对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种群统计特征的影响。本文旨在检验下述特定假设:高质量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限制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具有独立的和累加的效应。3年期间,4种野外实验处理6个重复的研究结果表明,附加食物并预防捕食者处理的种群具有最高密度;未附加食物及不预防捕食者处理(对照)的种群密度最低;而单一处理的种群,其密度居中。不同处理条件下,新生个体在种群的补充模式以及种群瞬时增长率的变化均与种群密度的变动相应一致。双因素ANOVA的结果证明,附加高质量食物能明显地提高根田鼠的种群密度,而对种群补充量的作用则较弱,仅接近显著水平;预防捕食者不仅能显著地作用于种群密度,更能强烈地影响种群补充量。高质量食物和捕食者的作用具有累加的性质,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种群密度和补充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主要捕食部分昆虫、蜘蛛、蚯蚓、小型蛙类和小鱼等,但尚未见报道鳄蜥捕食其他相对较大的动物。本文报道了鳄蜥捕食变色树蜥(Calotesversicolor)和翠青蛇(Cyclophiopsmajor)的现象,以全事件记录法观察分析了鳄蜥猎捕这两种爬行动物的行为过程。这次新发现说明鳄蜥食谱较广,具有捕食蜥蜴等个体偏大动物的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在饲养繁育中投喂更多类型的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统计参数为基础,根据非密度制约Leslie模型及具有密度制约反馈的标准Leslie修正模型,分别预测了该种群在1982-2001年间的发展趋势。在菲密度制约条件下,该种群呈指数增长。在密度制约存在肘,种群增长趋于平衡状态,且存滔率密度制约较繁殖率密度制约对种群的作用更大。存活率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的年龄结构均为Leslie分布,繁殖率密度制约作用的种群稳定年龄分布更平均,其平衡状态的种群大小则由模型的参数决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厘定了叶蜂科壮并叶蜂属JermakiaJakovlev。壮并叶蜂属仅分布于东亚地区,已知3种,中国均有分布。本文记述5种,其中包括2新种:光背壮并叶蜂J.glabratasp.nov.,云南壮并叶蜂J.yunnanicasp.nov.。文中简要描述了中华壮并叶蜂JermakiasinensisMalaise的雄性,并编制了壮并叶蜂属已知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
修订了膜翅目叶蜂科平背叶蜂亚科的金氏叶蜂属Jinia Wei,描述了分布于中国中部的1新种:黑斑金氏叶蜂Jinia nigromacula sp.nov,基于正模标本重新描述了黄褐金氏叶蜂Jinia fulvana Wei et Nie,1999.金氏叶蜂属是中国特有属,目前已发现3种.编制了金氏叶蜂属已知种分种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尖唇叶蜂属Adamas Malaise是中国新记录属。本文记述1个中国新记录种:宽缘尖唇叶蜂Adamas jakowleffi(Konow,1897)和4个新种:黄尾尖唇叶蜂A.caudatus sp.nov.,平行尖唇叶蜂A.parallelus sp.nov.,徐氏尖唇叶蜂A.xuisp.nov.和吕氏尖唇叶蜂A.lui sp.nov.,给出了详细描述和形态特征图,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详细讨论了尖唇叶蜂属的系统学地位,初步分析了6个已知种之间的关系,认为A.jakowleffi(Konow)和A.ermak Zhelochovtsev,A.caudatus和A.parallelus.A.xui和A.lui分别构成一对姊妹种关系。尖唇叶蜂属上颚不对称,左上颚具1个大型基齿,右上颚单齿,唇基缺口深,侧叶尖,前翅臀室具很短的倾斜横脉,前胸侧板腹侧接触面窄或无,后胸后背板中央甚狭,后足基跗节很短等,表明本属是平背叶蜂亚科成员,系统学地位介于Allantini族和Empriini族之间,并自成一族——尖唇叶蜂族Adamasi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