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9篇
  免费   594篇
  国内免费   116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作为干流高坝水电开发导致鱼类生境丧失的一种补偿措施,支流替代生境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受工程影响河段的土著鱼类保护,但替代支流发挥怎样的保护效果及干流对其的影响仍不清楚。以实施了澜沧江梯级生境替代的支流基独河与罗梭江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了邻近的对照支流,通过对鱼类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比,揭示了各支流鱼类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的差异特征,初步阐明了梯级开发下鱼类支流生境替代效果以及干流工程建设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澜沧江支流替代生境对干流鱼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支流生境修复后鱼类物种丰富度明显提高,罗梭江土著鱼类、特有鱼类物种数分别增加了12种、7种,基独河则是7种、2种,替代生境能为澜沧江土著鱼类、部分濒危特有鱼类和洄游鱼类提供完成生活史的关键栖息地。干流对支流生境替代保护有着重要影响,罗梭江、基独河与邻近干流鱼类群落的Bray-Curtis相似性分别为21.76%、10.73%,支流河口段保持“河相”是支流生境替代保护效果可持续的关键。综合考虑生境替代保护的效益与投入,建议今后开展此类保护措施时优先选择库尾河相区的支流。  相似文献   
12.
岳文泽  夏皓轩  吴桐  熊锦惠  钟鹏宇  陈阳 《生态学报》2022,42(15):6406-6417
生境质量是反映生物多样性状况与局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研究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热点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并利用生境质量结果对浙江省生态红线开展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浙江省生境质量均值呈减速下降趋势,空间上形成了西北、西南、中东高和东北、中部低的分布格局;生境退化度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辐射结构。(2)热点分析显示,生境质量与生境退化度在乡镇尺度上集聚特征相似、冷热点空间分布趋势相反。(3)地理探测分析发现,地形(高程、坡度)是影响浙江省生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植被因素(NPP、NDVI)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浙江省生境质量空间分异受到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的协同作用。(4)浙江省生态红线的生境质量整体较高且稳定,不同红线类型的生境质量存在差异;高生境质量区与生态红线的错位区域主要分布在浙西南、西北部山区,而北部、中部以及东部相对较少。基于此,对生态红线调整、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提出对应的策略,以期提升浙江省生态空间管控。  相似文献   
13.
探讨影响水质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做好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特别是操作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李竞  侯丽朋  唐立娜 《生态学报》2021,41(22):8845-885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进入21世纪,我国通过颁布实施多项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划定为重点区域,针对性制定治污措施和实施减排工程,努力推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基于2000-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31个省份)GDP,以及SO2、PM10、NO2三项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模型,对31个省份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大气污染物浓度演变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评估。研究结果显示:(1)近年来实施的各项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特别是2013年以来颁布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长期关系协调性逐步增强,除NO2浓度呈U型外,31个省份SO2浓度、PM10浓度与人均GDP的EKC曲线呈倒U型和倒N型,并处于快速下降阶段。(2)京津冀及周边地区SO2浓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且处于快速下降阶段;PM10和NO2浓度均呈现U型关系,且均处于上升期。(3)长三角地区SO2、PM10浓度与人均GDP呈现倒U型和U型,但均处于下降阶段;NO2浓度与人均GDP无相关关系。(4)珠三角地区SO2、PM10和NO2浓度与人均GDP均呈现倒U型关系,且均处于下降阶段。为此,建议"十四五"期间我国政府要继续实施新一轮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聚焦机动车NOx污染管控,大力推动NO2浓度稳步下降,以实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价值评估的黄山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建  吴见  徐飞雄  吕俭 《生态学报》2021,41(2):665-679
评价与分析特定区域的生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对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典型旅游城市黄山市为研究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基于NPP与NDVI的生境质量指数评价、InVEST生境质量评价模型、空间分析等模型与方法对黄山市1987-2017年生境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87-2007年,黄山市生境质量总值持续下降,2017出现回升,但生境受到的威胁仍增加,生境最优区为北部太平湖区域,生境质量低值主要分布在各县区主城区;生境质量栅格等级变化以4等级转变为3等级为主。(2)1987-2017年,黄山市105个乡镇(街道)中有84个乡镇(街道)生境质量有所下降,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北部环太平湖区域的乡镇为生境质量"高高"型聚集区及热点区域,屯溪区、徽州区南部、歙县、休宁县主城区的各镇为生境质量"低低"型聚集区及冷点区域。(3)黄山市城市发展对生境质量影响较大,大体上距离城市中心点越近的圈层,生境质量越差;距离黄山市旅游中心点10-20、30-40、40-50 km的3个圈层形成生境质量低值点,为旅游与城区互助发展的结果;黄山市旅游与生境质量空间分布相关性较强,旅游设施、景区核密度越高,低等级生境质量占比越高。  相似文献   
16.
《环境昆虫学报》2014,(5):672-678
2008年6月、12月分别对珠江口淇澳岛3个不同生境类型区域(红树林区、基围鱼塘和陆域林地)的昆虫群落进行调查。该岛昆虫群落由11目、68科组成;个体数量最多的是同翅目,其次为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膜翅目的类群最丰富,其次为鳞翅目和鞘翅目。不同生境类型区域昆虫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特征存在差异,基围鱼塘昆虫类群最为丰富,红树林区昆虫类群较少;昆虫群落的个体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基围鱼塘、陆域林地和红树林区;红树林区的植被种类和群落结构较为单一,生境相对简单,昆虫群落的种类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低于陆域林地和基围鱼塘,优势度远高于基围鱼塘和陆域林地,均匀度大小依次为基围鱼塘﹥陆域林地﹥红树林区。  相似文献   
17.
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鸟类群落组成与栖息地质量情况密切相关,是城市环境的重要指示指标。北京温榆河公园于2019年启动建设,是城区最大的生态空间。为了解公园建设过程中鸟类多样性的变化,给公园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9月—2021年8月对其中2010年已建成的清河营郊野公园、2020年9月新建成的朝阳示范区、规划中尚未建设的温榆河与清河交汇处采用样线法开展鸟类多样性月度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遥感解译和食源植物多样性调查对鸟类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共记录到鸟类65种,隶属于13目29科,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种。温榆河与清河交汇处鸟类丰度、多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Shannon指数平均为2.20±0.30,鸟类栖息地质量评分为优。朝阳示范区保护及受威胁鸟类多样性指数较高,Shannon指数平均为1.89±0.28,鸟类栖息地质量评分为良。清河营郊野公园鸟类多度和丰度最低,Shannon指数平均为1.49±0.27,鸟类栖息地质量评分为优。温榆河与清河交汇处是维持公园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点位,在建设中将作为核心区予以保留,减少人工绿地设置。今后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中可...  相似文献   
18.
19.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88,自引:2,他引:86  
活性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轻组有机质。它在土壤中具有重要作用 :(1)可以表征土壤物质循环特征、评价土壤质量 ,可以作为土壤潜在生产力以及由土壤管理措施引起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早期指标 ;(2 )在养分周转中起重要作用 ,是植物的养分库 ,可以提供植物所需要的养分如氮、磷、硫等 ;(3)能稳定土壤结构 ,对维持团粒结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从土壤养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方面讨论了活性有机质与土壤质量的关系。土壤中的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等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活性有机质受土壤质地、含水量、温度等因素影响 ,与土壤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等也有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 C/有机碳比与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137Cs示踪技术研究坡耕地黑土侵蚀和沉积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准确地测定研究区137Cs背景值,建立137Cs流失量与土壤再分布速率之间的定量模型是137Cs示踪技术的关键。通过野外选择参照样地和利用热核爆炸源137Cs背景值模型来确定研究区137Cs的背景值,在此基础上用体现耕作迁移的质量平衡模型估算黑土坡耕地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再分布速率,并对主要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实测的137Cs背景值为2376.81±108.46Bq/m2,模型预测值为2318.4Bq/m2,模型预测远离西北核试验基地的地区较为准确。(2)研究区中坡位(坡肩和坡背)137Cs含量最低,侵蚀最为强烈,平均侵蚀速率为33.56t/(hm2·a)和21.67t/(hm2·a);坡麓和坡足则明显表现沉积,平均沉积速率为-4.93t/(hm2·a)和-24.61t/(hm2·a)。(3)模型预测的侵蚀速率与耕层质量深度(d)、张驰深度(H)正相关,而与137Cs年沉降易被迁移的比例(γ)和颗粒校正因子(P)反相关。并且,模型对参数d、p的敏感性分别高于参数H和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