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不动杆菌CGMCC 0789的海藻酸凝胶包埋固定化细胞可高对映选择性地水解拆分环戊烯酮(简称HMPC)乙酸酯.异丙醇对固定化细胞的活力和对映选择性有显著提高.反应体系中异丙醇浓度为10%(体积分数,全文同)时,固定化细胞的活力最高,为6.22 mmol/(L·min·g)细胞干重,是未添加异丙醇的对照组的150%.此时E值为94±6,是对照组的1.7倍.以光学纯环戊烯酮乙酸酯为底物,对部分纯化的不动杆菌酯酶进行了动力学考察.通过动力学参数推算,10%异丙醇存在时,酯酶的对映选择性(E值)为36.5,是空白的2.3倍.10%异丙醇存在下,固定化细胞仍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连续反应10批,固定化细胞的活力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12.
皖北志留纪盔甲鱼类的新发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记述了盔甲鱼类的一新属种——珍奇秀甲鱼(Geraspis rara gen. et sp. nov.),它代表—新科(Geraspididae fam. nov)。头甲及其后覆盖鳞片部分呈正常连接。主要特征为:间带短,角呈狭长的三角形,伸向后方。侧背沟靠近头甲中背线。鳞为小而密集的菱形。  相似文献   
13.
江西修水西坑组多鳃鱼目化石一新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坑组为江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五十年代建立的地层名称,当时认为其时代为晚志留世,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发现过化石。1976年该队在建组标准剖面——江西修水三都西坑发现了鱼类化石,经潘江鉴定为真盔甲鱼,因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重视。在江西地质局的大力协助下,于同年十一月夏蓓影、周殿超、朱正刚及潘江等,再次前往进行发掘,除真盔甲鱼目外,并发现本文记述的多鳃鱼目化石。无颌类化石产于西坑组下段的底部,计2属4种:Sinogaleaspis shankouensis Pan et Wang,  相似文献   
14.
湘西早志留世溶溪组无颌类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本文记述了在湖南西部早志留世 Llandovery 期溶溪组发现的多鳃鱼目—新科——大庸鱼科 (Dayongaspidae fam. nov), 其标本代表了中国迄今为止地质时代最早的海生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并进而论证了中国的盔甲鱼类发生在近岸浅海地区,而不是大陆淡水盆地,其时代为前早志留世.扬子区是这类无颌类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5.
描述了甲泥盆世的3个属种,其中节甲鱼类Yuiangolepis liujingensis gen.et sp.nov. Buchhanosteus sp.及胴甲鱼类?Chuchinolepis sp.采自广西玉林。该3件标本均产自海相地层中,与海相无脊动物化古共生。还讨论了华南区几个主要产脊椎动物化石(包括脊椎动物微体化石)剖面的生物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6.
赵晓东  潘江  李金页  陶晓磊  庞坤 《生态学报》2011,31(13):3710-3719
采用“脉冲”添加方法进行了非稳态条件下铜绿微囊藻(M.)和斜生栅藻(S.)分别在氮磷单营养盐和双营养盐限制时的共培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添加频率为1d时,无论何种营养盐限制,M.均成为优势藻种。氮限制条件下,氮时均浓度范围在0.3—2.4 mg/L时,M.始终具有竞争优势。磷限制条件下,磷浓度范围在0.018—0.035 mg/L时,S.只在生长初期阶段占优。氮磷双营养盐限制条件下,添加液的氮磷质量比为35:1(设定为最优比),添加频率为8 d时,两种藻表现出共生特征;而偏离最优比时(N:P=70:1,17:1),在不同的添加频率下均未出现共生现象,且氮的时均浓度为0.6—4.8 mg/L时(70:1),M.具有竞争优势,而降低为0.15—0.3 mg/L时(17:1),S.占优。随着添加频率的变化,两种藻的细胞大小也会随之改变,S.随着营养盐浓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在双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变化更显著。上述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两种藻竞争能力与添加频率相关,在藻种浓度的变化上,按照‘拾遗-机会’交替竞争理论,M.表现出机会主义者特征,而S.则表现出拾遗者的特征,两者的共生特征也符合‘中度干扰’假说。藻细胞大小变化表明,两种藻均可以改变大小实现最大限度争夺受限营养盐。在低浓度时,S.细胞大小的变化同样也变现出了“拾遗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R)-扁桃酸选择性降解菌,经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保存于中国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编号为CGMCC1388。考察了扁桃酸及其降解产物对扁桃酸脱氢酶活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扁桃酸、苯甲酰甲酸或苯甲酸均可显著提高其产量,以扁桃酸的诱导效果最佳。3种诱导物的最适添加质量浓度分别为4、4和2 g/L。当以消旋扁桃酸为反应底物时,该菌可高选择性降解(R)-扁桃酸,回收得到的(S)-扁桃酸对映体过量值(e.e.)高于99%,反应的对映选择率(E)达130。用静息细胞催化扁桃酸降解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0 ℃和6.0,最适底物浓度为60 mmol/L,以双倒数法求得Km为47 mmol/L。考察了该菌对扁桃酸苯环取代衍生物的生物转化,并以高产率制备获得高对映纯度的(S)-对羟基扁桃酸和(S)-对氯扁桃酸。  相似文献   
18.
一、志留纪鱼化石 1957年孙进才同志在南京城东的坟头村附近,于坟头羣上部,采集到数件“疑其为鱼化石”的标本,经初步鉴定:其中有二件无疑应属杯甲鱼(Cyathaspidoidei)类的一新属、新种,在未作古生物描述工作之前暂不命名;另二件可能属棘鱼(Acanthodii?),因标本殘缺不全,看来不易作确切的鉴定。与杯甲鱼等共生的无脊椎动物化石非常丰富,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命名建议——以Duyunolepis代替Duyunaspis P'an et Wang,1978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最近我们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早泥盆世无颌类化石都匀鱼Duyunaspis P'an et Wang,1978(见华南泥盆系会议论文集,300—307页,1978,地质出版社)是三叶虫都匀盾壳虫Duyunaspis Zhang et  相似文献   
20.
云南沾益中泥盆世小肢鱼(Microbrachius)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胴甲鱼类(Antiarchi)小肢鱼(Microbrachius)的一新种——中华小肢鱼(M.sinensis sp.nov.),发现于云南沾益中泥盆世曲靖组上部,这是小肢鱼化石在中国及亚洲_的初次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和生物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