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笼养东北虎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1998 年4 月至2001 年3 月,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哈尔滨动物园的4 只笼养东北虎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东北虎在全年的昼夜行为时间分配表现为睡眠所占比值最多; 其次是卧息和活动; 摄食和其它行为(包括饮水、排尿、排粪、修饰、嗅闻、嬉戏、站立、直立、发声等) 最少。在不同季节笼养东北虎的活动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一昼夜的睡眠、运动和卧息均有两个高峰期, 但高峰期出现和持续的时间有所差异。睡眠的高峰期在10 : 00~14 : 00 和20 : 00 至次日06 : 00 , 活动的高峰期在05 : 00~10 : 00 和14 : 00~17 : 00 , 卧息的高峰期在05 : 00~10 : 00 和13 : 00~20 : 00 , 摄食仅在16 : 00~20 : 00 有一个高峰期。冬季(12~2 月) 与春(3~5 月) 、夏(6~8 月) 、秋季(9~11 月) 相比, 东北虎在白昼睡眠的时间显著减少,夜晚则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2.
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狍冬季卧息地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狍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Jacobs法和资源选择函数均表明昼间狍偏好位于阳坡的针阔混交林,对灌木、下层植被覆盖度及雪深具有选择性;夜间狍的卧息地多位于阴坡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对乔木和下层植被覆盖度具有选择性。狍的昼间和夜间卧息地在植被类型、坡向、乔木冠幅、灌木高度、1m以下植被覆盖度、1~2.5m植被覆盖度、隐蔽级、卧息地长和卧息地宽上差异显著(P<0.05)。与夜间卧息地相比,狍昼间偏爱的卧息地具有乔木冠幅较大、灌木较矮、林下植被覆盖度较高、隐蔽程度较好、卧息地长度和宽度较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 0 1年10月至2 0 0 2年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和在不同生境类型分层抽样进行网捕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区内赤麂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群体大小和组成等。结果显示,赤麂主要生活在落叶季雨林和有刺灌丛中,种群数量为716 13±4 7 6 2只,种群密度为5 4 5±3 6只/km2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倒三角形,成体最多,占6 2 5 0 % ,亚成体占2 8 85 % ,幼体最少,占9 6 2 %。成年个体的雌雄性比是1 32∶1 0 0 ,亚成体为1 5 0∶1 0 0 ,幼体是1 5 0∶1 0 0。群平均大小为1 32只,其中独居个体最多,占总观察次数的6 8 31% ;2只群次之,占31 15 % ;3只群最少,占0 5 5 % ;没有观察到3只以上的群  相似文献   
14.
刘鹏  刘振生  高惠  李宗智  张致荣  滕丽微 《生态学报》2019,39(24):9365-9372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阿拉善马鹿(Cervur alashanicus)与岩羊(Pseudois nayaur)的日活动节律,及两者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情况。于2014.10—2015.10,在贺兰山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两者进行野外监测。相关监测数据,在R软件中利用"overlap"统计包,采取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鹿日活动节律模式属于晨昏活动类型(日活动高峰期:5:00—10:00、16:00—21:00),存在季节性变化(冷暖季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0.77),由暖季到冷季晨昏活动高峰期均向中午移动(暖季:4:00—8:00、16:00—22:00,冷季:6:00—11:00、15:00—20:00),昼间活动强度大于暖季,而夜间低于暖季。岩羊日活动节律为主要在昼间活动的模式,其活动高峰期在8:00—10:00、13:00—15:00两个时间段。由暖季到冷季存在季节性变化特征(■=0.74),昼间活动高峰期向后推迟(暖季7:00—9:00、12:00—14:00,冷季9:00—11:00、13:00—17:00),夜间活动降低。两者在日活动节律模式上的相似度较高(■=0.67),存在冷季(■=0.66)高于暖季(■=0.61)的季节变化。在日活动节律模式分离特征为:马鹿为晨昏活动模式,岩羊为昼间活动模式;前者昼间活动强度低于后者,而夜间强于后者;两者活动在高峰期上大体错开。本研究不仅提供了马鹿与岩羊的日活动节律模式,而且还分析了两者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方式和共存机制,并为两者行为生态学研究的深入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对岩羊行为和活动节律的影响,于2017年3月—7月,以上海动物园的5只雌性岩羊(Pseudois nayaur)为研究对象,设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试验,利用瞬时扫描法对岩羊进行行为学观察,分析岩羊丰容前后昼间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环境丰容,岩羊的运动行为和反刍行为显著增加,卧息行为和其他行为显著减少,取食行为无明显变化。在环境丰容基础上,开展食物丰容后,运动行为明显减少,取食行为明显增加。卧息行为有所减少、反刍行为和其他行为有所增加,但变化均不明显。丰容后岩羊的昼间活动节律也发生了变化。取食行为呈现2个高峰期(8:00—11:00和15:00—18:00),取食行为普遍提高;运动行为在13:30—17:30时段较丰容前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发生;卧息行为有相似的波动规律,但丰容后其昼间发生频次在16:00之前均降低;反刍行为波动最大,呈现出明显的2个高峰期(6:00—9:00和10:00—15:00)。试验表明,在进行环境和食物丰容后,岩羊的活动增加,优化了时间分配,福利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6.
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又称阿拉善马鹿,目前仅分布于贺兰山地区,是我国马鹿亚种分布范围最狭窄的一个隔离种群。为了解阿拉善马鹿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情况,以对该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对在贺兰山采集的93个野生个体新鲜粪便样本的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991 bp)进行扩增和分析,共检测到68个变异位点,定义16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405,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32,说明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表明阿拉善马鹿曾出现过种群扩张,贝叶斯天际线分析(BSP)显示扩张时间约在末次冰盛期(0.028—0.010 Ma)。FST检验表明阿拉善马鹿种群内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群体间没有明显的系统地理格局。本研究表明阿拉善马鹿目前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建议加大对该亚种的关注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7.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麂的食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采食痕迹估计法对赤麂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赤麂 36 4群 ,群的平均大小为 1 32只。我们对这些赤麂利用的 5 2 3个取食地的植被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采食痕迹估计法确定了 2 94个取食地。赤麂取食的植物达到 2 1 5种 ,隶属 5 8科。其中木本植物 1 1 4种 (占 5 3 0 2 % ) ,草本植物 95种 (占 4 4 1 9% ) ,蕨类植物 6种 (占 2 79% )。取食频率超过 0 0 1 %的植物主要集中在 2 5个科 ,共计 5 5种 ,对这些种类的取食频率达到总取食频率的 89 2 3%。不同季节中赤麂取食的植物种类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在食物种类的选择方面存在季节性差异。赤麂对植物部位的选择性有季节性差异。从取食部位看 ,赤麂属于以嫩枝叶为主的精食者。无论旱季还是雨季 ,赤麂主要在有刺灌丛和灌丛草地生境类型中取食。野外见到赤麂以直接饮水的方式来补充对水分的需求 ,旱季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1月—2013年2月,以上海动物园繁殖场内的10只赤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2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分析了丰容前后对圈养赤斑羚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入丰容设施后,赤斑羚的卧息和刻板行为明显减少,摄食、移动和修饰行为明显增加,与预期结果一致;进一步增加丰容设施的复杂性后,卧息行为明显减少,移动和修饰行为明显增加,但其他几种行为变化不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在食物丰容阶段,卧息和其他行为有所减少,站立行为有所增加,但以上3种行为变化都不明显,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对丰容设施的利用上,进行食物丰容和增加丰容设施的复杂性有效地促进了赤斑羚对丰容设施的利用,分别使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活动的时间百分比由2.07%和1.44%提高到12.17%和10.83%。首次加入丰容设施后,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主要以站立行为为主;进一步增加环境复杂度后,赤斑羚在此设施上主要行为变为卧息行为。食物丰容前,赤斑羚在丰容设施上主要行为是站立行为;在食物丰容阶段,赤斑羚主要的行为变成了摄食行为。  相似文献   
19.
笼养东北虎雌雄行为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4月-2001年3月在哈尔滨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5只笼养东北虎(3雌2雄)的昼夜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虎的睡眠、卧息、运动和其他行为在时间分配上两性存在一定差异,即雌性的睡眠和卧息时间比雄性多,雌性的运动和其他行为时间比雄性少;但摄食行为的时间分配相差不大。两性日活动规律的差异为雄性的睡眠高峰主要在夜晚,卧息较雌性少且相对集中,运动出现和结束的时间较雌性延迟约1h。对两性及不同个体行为时间分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个体间仅运动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性间睡眠、卧息、运动和其他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笼养东北虎两性行为的差异可能与其野外的行为习惯有关,而这些行为习惯又与其担当的性别角色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散放条件下春季梅花鹿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梅花鹿 (Cervusnippon)是我国珍贵的经济动物 ,梅花鹿野生种群数量极少 ,主要分布在吉林东部、四川诺尔盖、江西彭泽、安徽南部以及浙江西部[14 ] ,是国家 1级保护动物。国内对梅花鹿行为学研究仅对活动节律[2 ] 、性行为[7] 、社群行为[12 ] 有一些零星报道[8,11,13,14 ] ,尚未见有关行为时间分配及其与性别和天气之间关系的报道。我们于 1998年4~ 5月对散放条件下东北梅花鹿 (C .nipponhor tulorum)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 ,为保护梅花鹿这一濒危物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1 研究地区与方法1 1 自然概况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