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半圈养条件下白唇鹿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白唇鹿 (Cervus albirostris)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种 ,在鹿类进化史上极其重要。因其药用价值很高 ,几十年来捕杀现象严重 ,数量大为减少 ,濒于灭绝 ,1 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3 ] 。目前白唇鹿分布在 2 9°~ 40°N,92°~ 1 0 2°E的区域内[1] 。它们主要活动于海拔 350 0~ 50 0 0 m之间的高寒半荒漠草原 ,高山草甸草原和亚高山灌丛草原 [7] 。国内对白唇鹿的研究 ,涉及到食性[7,11] 、繁殖[3~ 5] 、形态、生态地理分布[6] 等 ,而对白唇鹿非发情期行为时间分配尚无报道。 1 998年 3~ 4月我们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对其进行了专题研…  相似文献   

2.
家养有蹄类动物的反刍行为已有大量研究,而受限于野外条件,野生有蹄类动物反刍行为的研究有限。以往研究认为,体型可能是影响动物反刍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日本奈良公园日本梅花鹿Cervus nippon nippon和中国江苏大丰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并比较分析了发情期的日本梅花鹿与发情期的麋鹿在卧息时反刍行为的种内及种间差异。按照年龄性别差异,分5种类型(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和幼鹿)研究两物种食团咀嚼时间、咀嚼频率和咀嚼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日本梅花鹿的咀嚼速率和食团咀嚼时间受性别-年龄的显著影响:咀嚼速率为幼体>亚成雌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成年雄性,而食团咀嚼时间为成年雄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雌性>幼体;2)性别-年龄对麋鹿咀嚼频率有显著的影响,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幼体;3)两物种在咀嚼频率、食团咀嚼时间和咀嚼速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型更大的麋鹿咀嚼速率更慢,食团咀嚼时间更长。与体型相关的性别及年龄显著影响了日本梅花鹿和麋鹿的反刍行为。  相似文献   

3.
MCP-1结构与功能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MCP 1 (monocytechemoattractantprotein 1 )是第一个被克隆鉴定的CC家族趋化因子 ,最早的研究起源于Cochran等[1] 报道的小鼠基因JE ,该基因从经血小板衍生因子 (PDGF)刺激的成纤维细胞中克隆 ,编码的蛋白质具有趋化白细胞功能。 1 989年 ,Yoshimura等[2 ]从神经胶质瘤系U 1 0 5MG筛到一cDNA克隆 ,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鼠JE同源 ,命名为MCP 1。同年Furutani[3] 和Robinson[4] 亦报道相同的趋化因子 ,分别命名为MCAF(hu manmonocy…  相似文献   

4.
犬干扰素-γ-cDNA的克隆及其在鼠骨髓瘤细胞(SP2/0)中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 (IFN)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 ,它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1 ] 。干扰素可分为Ⅰ型和Ⅱ型 ,Ⅱ型干扰素又称为干扰素 γ (IFN γ)或免疫干扰素 ,主要由抗原刺激CD4+和CD8+T细胞所产生[2 ] 。IFN γ可使M功能亢进 ,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 ,在免疫应答中十分重要[3 ] 。80年代初 ,人的干扰素基因克隆成功后[4] ,各国学者相继开展了动物干扰素的研究。 1987年以来 ,猪、鸡、鸭等动物的干扰素基因先后被克隆报道。Hiummler等于 1987年首先开始了犬IFN α基因的研究[5] 。 1992年 ,…  相似文献   

5.
Brown[1]在1976年提出了相容溶质(Compatible solutes)的概念,尽管有关它们功能的确切机制尚不是非常清楚,但是通常它们被认为是具有渗透调节作用和对细胞中生物活性物质具保护功能的物质.海藻糖和甘油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特殊功能已被国内外广泛关注[2].Brown[3]和Crowe[4]还分别报道了甘油和海藻糖在保护胞内可溶性酶和细胞膜稳定性方面的功能.Crowe[5]在研究几种不同碳水化合物对动物肌细胞的保护功能时发现,海藻糖和甘油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这种特性.关于酵母细胞在加盐培养基中的生长代谢情况Kuniho Nakata[6]和Sukesh [7]分别进行了报道,发现酵母细胞内有海藻糖的积累,并且海藻糖的量与细胞对外界不利环境的耐受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陕西铜川瓦窑沟遗址出土梅花鹿遗存的研究,分析了梅花鹿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死亡的季节性特征,进而探讨了仰韶时代人类狩猎梅花鹿的策略和行为特征。研究表明,人类在狩猎梅花鹿时一般会选择成年个体,即多数梅花鹿是在体重达到最大后才成为人类狩猎的对象,而性别比例研究显示人类在狩猎时可能有意识地选择公鹿,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获取鹿角,另一方面,可能与保护种群繁衍有关。梅花鹿死亡的季节性研究表明,人类狩猎梅花鹿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反映了人类会根据动物的行为特征有选择性地进行狩猎活动。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林区棕背(鼠平)秋季种群数量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棕背 (Clethrionomysrufocanus)为我国北方林区主要森林害鼠之一 ,对林木的危害程度与棕背数量有直接关系[1] ,危害时间主要在秋末至来年初春。在林木鼠害防治中 ,将棕背秋季种群数量提前做出预测预报 ,对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棕背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1~ 5] ,棕背危害伊春林区的预测也有报道[1,6] 。作者根据多年在长白山林区调查鼠害的结果 ,提出适合该林区的具体预测方法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研究地点与方法棕背在长白山林区的数量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5,7] ,研究地点选…  相似文献   

8.
食物因素对笼养褐马鸡冬季打斗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绝大多数动物社群中都存在着等级行为[2 ,10 ] ,高等级个体在取食、交配等方面都拥有优先权 ,最终导致高等级个体具有更高的存活率和繁殖率[1,3 ,4 ,7~ 9] 。这种等级行为可以避免频繁的打斗所带来的伤害和能量消耗。但是当争夺的资源很重要时 ,低等级个体将会忍受一定程度的代价以打斗的方式去争夺资源[6] 。有关食物分布格局和饥饿状况对鸟类取食打斗行为的影响几乎还为未见报道 ,本文利用冬季集群期内的一个笼养褐马鸡(Crossoptilonmantchuricum )人工种群 ,研究了不同食物分布格局和饥饿状况下取食和打斗行为…  相似文献   

9.
应用GIS技术进行野生动物生境研究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1  GIS的特性及对野生动物生境研究产生的影响近年来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在多层次、多水平上展开 [2 7] ,其中对野生动物生境的保护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生境 ( habitat)一词首先由美国的 Grinnel于 1 91 7年提出 ,指的是生物的居住场所 ,即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能在其中完成生命过程的空间 [11]。自然界的生物都有它特定的生活环境 ,都有各自要求的适宜的环境条件。由于生物种类繁多 ,生物和环境、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因此 ,野生动物生境的保护涉及到许多与时间动态及空间格局相关的问题。传统动物生态学和动物…  相似文献   

10.
许多农林害虫在发育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需要在土壤中度过 ,成为土壤动物的组成部分。有关土壤动物群落与害虫关系的研究 ,迄今报道甚少 ,近年来 ,我们对马尾松林土壤动物与荔蒲吉松叶蜂 (Gilpinialipuensis)害虫[1] 及水稻土壤动物与稻象虫 (Echinocnemussquameus)害虫关系[2 ]等进行初步报道。本文将对淡竹林大型土壤动物与竹笋夜蛾 (Oligiavulgaxis)危害程度的关系进行研究 ,目的在于探明不同危害程度的竹林内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各项重要指标的变化规律 ,以及竹笋夜蛾在土壤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矮岩羊夏季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和集群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扫描取样法(每隔10 min进行一次扫描纪录,记录时间为5 min)对36只矮岩羊夏季昼间节律与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将矮岩羊行为划分为取食、移动、站立、卧息和其他行为等5类。结果表明,矮岩羊在夏季有3个取食高峰(6:00-9:00、10:00-11:00和16:00-20:00);1个卧息高峰(11:00-15:00)。在时间分配上,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30.14±3.32)%,其次是卧息(26.44±3.59)%,站立(24.90±4.27)%,移动(15.73±1.26)%,而用于其他行为的时间,仅占(2.82±1.00)%。通过不同个体的比较,发现成年雄性用于取食和站立的时间最多,幼体用于移动和其他行为的时间最多,成年雌性用于卧息的时间最多。在矮岩羊集群方面,其集群类型有:混合群、母仔群、雄性群、雌性群和独羊,在夏季集群平均大小为(7.81±8.42)只,2~8只的羊群,占总群数的54.05%;不同集群类型的大小差异极显著(χ2=13.197,d&#402;=3,P=0.004),混合群群体最大,而雄性群最小;雌雄比为1∶0.54,雌幼比为1∶0.26,成幼比为1∶0.17。这些都说明矮岩羊这类独特的行为和种群特征是长期适应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竹巴笼矮岩羊昼间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中旬至2009年1月中旬和2009年3月至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在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的昼间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岩羊的昼间行为活动有明显的节律性,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与矮岩羊昼间取食高峰时间基本一致。取食和卧息是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分别占总观察频次的53.83%和27.76%,频次较少的是站立和移动,分别占总观察频次的9.93%和8.24%,其它行为所占频次最少,只有0.24%,昼间2个取食高峰(9:00-11:00, 17:00-19:00)和1个卧息高峰(11:00-16:00),呈现出取食-休息-取食的规律。Kruskal-Wallis H 检验表明,季节因素对矮岩羊取食(P <0.05)、卧息(P <0.05)和其它行为(P <0.05)所占时间影响显著,而对移动(P >0.05)和站立(P >0.05)行为影响不显著。各年龄段之间其它行为所占的时间比例差异显著(P<0.05),而取食(P>0.05)、移动(P>0.05)、卧息(P>0.05)和站立(P>0.05)所占时间比例差异不显著;对比分析不同性别矮岩羊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雌性的取食、移动和卧息的时间略高于雄性,而站立和其他行为时间低于雄性;Mann-Whitney U 检验对不同性别矮岩羊昼间的各种行为差异进行分析表明:性别因素对矮岩羊昼间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笼养东北虎雌雄行为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4月-2001年3月在哈尔滨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5只笼养东北虎(3雌2雄)的昼夜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虎的睡眠、卧息、运动和其他行为在时间分配上两性存在一定差异,即雌性的睡眠和卧息时间比雄性多,雌性的运动和其他行为时间比雄性少;但摄食行为的时间分配相差不大。两性日活动规律的差异为雄性的睡眠高峰主要在夜晚,卧息较雌性少且相对集中,运动出现和结束的时间较雌性延迟约1h。对两性及不同个体行为时间分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个体间仅运动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性间睡眠、卧息、运动和其他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笼养东北虎两性行为的差异可能与其野外的行为习惯有关,而这些行为习惯又与其担当的性别角色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Instantaneous scanning and focal animal sampi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record the behaviors of nine wild Great Bustards (Otis tarda) and their time budget from November 2004 to January 2005.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oraging and resting time accounted for as high as 46.40% and 39.12%,respectively,while the rest of the behaviors,such as walking,alerting,preening and flying,only shared 6.83%,2.03%,2.64% and 1.84%,respectively.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oraging time,alert time and walking tim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P<0.05).The preening and flying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males (Pearson's correlation,r=0.932),and it was similar for resting and walking in females (Pearson's correlation,r=0.716).Resting occurred mainly at dawn and dusk,and foraging appeared mostly from 9:30 to 11:30 and from 14:30 to 16:30.Non-parameter testing demonstrates that time budget among resting,flying and others in two temperature intervals (>-5℃ and≤-5℃)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相似文献   

15.
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郭延蜀 《兽类学报》2003,23(2):104-108
1987 年2 月至2000 年9 月, 用直接观察法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中先后对287 只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2 934 h 的观察。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具有明显的活动与休息相间出现的节律, 晨昏和午夜是其活动的高峰期, 白昼活动强度较低以休息反刍为主。不同季节其昼夜活动节律有较大的变化。春、夏、秋、冬4 季每天单位时间的平均活动频率分别为: 55.29 ±32.97 %、46.42 ±37.24 %、48.21 ±35.80 %、47.75±32.21 % , 季节差异不明显( F = 0.32 < Fo.o1 ) 。昼夜年平均每天约有52.07 %的时间在活动, 其中白昼活动仅占5.28 % , 而晨昏和夜晚的活动占46.79 %。影响时间分配比例的因素为: 鹿的年龄、性别、繁殖状态、食物资源、天气状况、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16.
蒙古野驴昼间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研究了内蒙古中部中蒙边境地区蒙古野驴(Eqqus hemionus hemionus)的昼间行为及时间分配,并建立了蒙古野驴的昼间行为谱。统计分析表明,蒙古野驴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平均超过50%,其次是站立。蒙古野驴在冬春季节(11月至次年4月)取食时间明显长于夏秋季(5~10月)。蒙古野驴一天中7:00~10:00时和16:00~18:00时为取食高峰期,11:00~14:00时为其站立和休息高峰,蒙古野驴的其他行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雌雄蒙古野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的统计分析表明,取食、运动、卧息和站立凝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争斗和其他行为两性的差异显著。蒙古野驴昼间用于取食的时间最长,冬春季取食时间(53·95%)多于夏秋季(48·92%)。冬春季,蒙古野驴减少了运动和站立的时间,用于卧息的时间略有增加,中午前后两个取食高峰的间隔时间明显短于夏秋季。蒙古野驴通常在草原的开阔区域取食和移动,在背风和较为隐蔽处卧息。作者进行野外观察时,蒙古野驴对观察者表现出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7.
The activity budget hypothesis has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social segregation commonly observed in ungulate populations. This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differences in body size – i.e. between dimorphic males and females – may account for differences in activity budget. In particular, if females spend more time grazing and less time resting than males, activity synchrony would be reduced. Increased costs of maintaining synchrony despite differences in activity budget would facilitate group fragmentation and instability of mixed-sex groups. In this paper two prerequisites of the activity budget hypothesis were tested: (1) that males should spend less time feeding and more time resting than females in single-sex groups and (2) that lower activity synchrony should be observed in mixed-sex compared to single-sex groups. The activity budget and synchrony in mixed and single-sex groups of merino sheep (Ovis aries) of different sizes (2, 4, 6, 8 individuals) were measured in three contiguous 491-m2 arenas located in a natural pasture. Three same-size groups, one of each category, were observed simultaneously. We found no sexual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spent inactive and active (i.e. grazing, standing, moving, interacting). Males spent significantly more time grazing and less time standing than females. These differences disappeared when yearling males were omitted from the group. Males and females had similar bite and step rates. Sheep of both sexes spent less time resting and more time grazing and moving and had lower bite rates when in mixed-sex groups than when in single-sex groups. The synchrony among visually isolated groups was near zero, indicating that they changed activities independently. On the contrary, within-group synchrony was high; however it was higher in single-sex groups, in particular for males, than in mixed-sex group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differences in activity budget and synchrony alone are insufficient to explain social segregation.  相似文献   

18.
在半圈养条件下冬季长颈鹿日活动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11月~2003年1月,采用随机和焦点动物法对长颈鹿的日活动格局做了观察。结果表明:摄食是越冬的主要行为,相对集中在昼间呈锯齿状多高峰均匀的采食节律,其次是反刍和卧息,最少是站立;孕鹿趋向于站立反刍并减少移动时间;雄鹿以最少的摄食时间获得最大的干物质净收益,昼间趋向于维持站立姿势而夜间趋向于卧息。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越冬白鹤家庭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琼  钱法文 《动物学杂志》2013,48(5):759-768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家庭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家庭为活动单位的白鹤群,成年白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取食80.9%、警戒10.5%、理羽4.0%、游走3.9%、其他0.7%;越冬早期,成年白鹤游走行为的日节律呈现早、晚高,中午低,低谷在10:30~12:30时;越冬晚期,13:00~14:00时出现明显的取食低谷及警戒、游走和理羽的高峰;而越冬早期、中期的理羽高峰出现在14:00~15:00时;成年白鹤雄性与雌性的活动时间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越冬期早、中、晚三个时期,成年白鹤的警戒(F=3.45,P=0.040)、理羽(F=6.99, P=0.001)及游走(F=7.79, P=0.001)行为比例差异显著。幼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与成年白鹤差异非常显著。幼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取食66.2%、乞食14.0%、警戒3.7%、理羽5.4%、游走3.6%、其他7.1%。雄性成鹤对幼鹤的喂饲频次呈递减趋势,雌性成鹤对幼鹤的喂饲频次从11月底到12月初呈上升趋势,12月中旬以后呈递减状态。整个越冬期,雄、雌成鹤喂饲幼鹤频次无显著性别差异(P=0.340),但越冬中期(P<0.001)及晚期(P=0.005)表现出极显著差异。随着幼鹤的成长,其活动时间节律发生较大变化;幼鹤取食行为比例明显增加,同时其乞食行为的比例显著减少,警戒行为比例显著增加。本次研究从行为学的角度展示了成年白鹤性别差异、幼鹤的生长过程及成鹤对幼鹤生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