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与日活动节律是其长期生存适应的结果,对物种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组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41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和研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利用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和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对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栖息地选择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食蟹獴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出现频率最高,在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出现频率最低,并集中出现于中低海拔区域;(2)在8种栖息地选择影响因素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为针阔混交林、海拔、水源地和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4种。其中,食蟹獴明显选择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β=1.79±1.19 SE),明显排斥针阔混交林(β=-1.93±1.30 SE),海拔高度、离水源地的距离与占用率呈明显负相关;(3)年活动节律显示,食蟹獴在雨季活动明显增多,4-9月的活动频次在全年活动中占比达83.50%;(4)食蟹獴为完全昼行性物种,日活动时间分配较为平均,在9:00-10:00和13:00-14:00活跃度低,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1:00-13:00。梵净山地区作为食蟹獴分布区的北端,其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和植被类型与其他分布区存在显著差异,并面临不同的捕食风险和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食蟹獴对栖息地的选择方式和活动节律也出现了适应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Na·Alg)作为包埋载体,以五硼酸铵和氯酸铁、氯酸铝溶液作为交联剂,固定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 S2-4,制备得到固定化球形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在去除污染地表水COD过程中固定化球形颗粒的微环境变化,指出物理阻隔、吸附和种群排斥联合作用是固定化微环境对不利外界环境的主要屏蔽机理;同时还指出了通过该方法制备得到的固定化颗粒存在的结构缺陷。  相似文献   
14.
深层海洋浮游植物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武昌  李海波  丰美萍  于莹  赵苑  赵丽  肖天  孙军 《生态学报》2014,34(14):3820-3826
对深层海洋(200 m)浮游生物的研究是我国海洋浮游生物研究的前沿,已有的深层海洋浮游生物知识是我国相关研究的基础。浮游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大多数浮游植物沉降到深海中会死亡,但有些浮游植物却能在深海中生存。综述深层海洋中存活的浮游植物的研究进展,为我国的研究提供参考。在深层海洋发现的浮游植物(2"m)种类不多,共有18种,最深分布在4000 m,颗石藻的丰度大于硅藻和甲藻,最大丰度为2220个/L,出现在500 m。在1911—1985年期间,曾经发现橄榄绿细胞,由于研究手段有限,一直没有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1985年以后的研究怀疑这些橄榄绿细胞就是聚球藻蓝细菌,聚球藻蓝细菌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几个站位能分布到2750 m,在深层海洋的最大丰度为3.5×105个/mL,出现在800 m。在许多海区200—700 m发现有浮游植物色素荧光的高值,但对引起高值的原因尚不清楚。浮游植物生物量在深层海洋的垂直剖面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300 m以深为0.001—0.1"g C/L,且其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人工土层快滤系统,运用均匀设计原理来寻求最佳COD去除率的主要设计参数的方法,即人工土组成(石英砂/土)、运行周期(淹水时间、湿干比)等。用倒数方程法来求得系统的COD稳定去除率,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与COD去除率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得到的主要参数优化方案是石英砂/土=1.073,淹水时间=4h,湿干比=1/8,理论最大COD去除率为84.73%。理论结果与验证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此方法是可行的。同时,从优化模型中可以看出人工土组成与湿干比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人早期胚胎解冻后的氨基酸代谢变化,以明确冻融胚胎解冻后的最佳移植时机。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中心24例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患者取卵后第3日6~8细胞废弃胚胎,采用囊胚培养液微滴对其培养,培养2h后用玻璃化冷冻保存,于冷冻前2h、解冻后各时段分别收集15μL胚胎培养微滴,以同一培养皿中未进行胚胎培养的培养液为对照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标本在不同时段(0.5、1、2、4、6、24 h)的氨基酸浓度变化。结果:对照组解冻后不同时间点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与谷氨酰胺浓度与与解冻前比较,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6种氨基酸解冻前后浓度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培养液解冻后1 h,胚胎培养液中的氨基酸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基转换量明显高于解冻前、解冻后0.5 h、4 h、6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早期胚胎在解冻后约0.5h就已开始恢复代谢状态,已开始进行氨基酸代谢,且氨基酸代谢水平与冷冻前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利用抑制性扣除杂交 (SSH)技术构建水稻 (OryzasativaL .)根系磷饥饿诱导cDNA文库 ,获得编码液泡ATPase (V_ATPase)B亚基的克隆 ,通过反转录PCR方法获得该基因的完整序列。该基因编码 4 87个氨基酸 ,含有一个保守的ATP结合位点 ,其蛋白分子量为 5 4 .0 6kD ,等电点为 4 .99。Southern印迹表明 ,V_ATPaseB亚基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 ,V_ATPaseB亚基是一个较为保守的蛋白亚基 ,其序列变化伴随生物的进化过程同步进行。Northern印迹表明 ,V_ATPaseB亚基在水稻根系中受到磷饥饿诱导表达 ,磷饥饿 6~ 12h出现表达高峰 ,而在叶片中表达高峰有所滞后 (2 4~ 4 8h)。在缺磷环境条件下 ,ATPaseB亚基可能通过提高其表达量 ,进而提高质子转运活性 ,形成跨膜的电化学梯度 ,为体内储备磷跨液泡膜运输提供能量 ,从而提高植物体内磷的利用效率及其耐低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武昌  李海波  丰美萍  陈雪  于莹  赵苑  肖天 《生态学报》2014,34(8):1897-1909
浮游纤毛虫是海洋环境中连接微食物网与经典食物链的重要中介,在浮游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际上已在实验室内和海上现场开展了对浮游纤毛虫生长率的研究;国内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只有在实验室内对浮游纤毛虫生长率进行过少量研究,海上现场生长率的研究迄今尚无。对相关浮游纤毛虫生长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室内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纤毛虫的生长率与温度和饵料有关,在特定的温度下,饵料浓度低于生长阈值浓度时,纤毛虫停止生长,随饵料浓度的上升,生长率增加,饵料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生长率达到内禀生长率,此后,随饵料浓度增加不再增加。目前在实验室内测定了34种海洋浮游纤毛虫的内禀生长率,范围为0.1—3.05 d-1。在特定的饵料种类下,纤毛虫的内禀生长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过低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在此基础上,随温度升高,内禀生长率呈线性增加,温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内禀生长率降低。pH值升高对纤毛虫的生长有不利影响。估计自然海区纤毛虫生长率的方法主要是海水分粒级培养法,得出的生长率最大为3.3 d-1。自然海区的纤毛虫生长率受温度影响较大,缺氧区纤毛虫生长率的变化因纤毛虫类群而不同,纤毛虫生长是否受饵料影响(上行控制)在不同的海区有不同的结果。根据纤毛虫生物量和生长率可以估计纤毛虫生产力,大多数纤毛虫生产力的估计高于桡足类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同域分布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的分化情况及二者的共存模式.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同域分布的毛冠鹿和小麂进行监测,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  相似文献   
20.
污水地下渗滤系统脱氮效果及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波  李英华  孙铁珩  王鑫 《生态学报》2011,31(24):7351-7356
建立了模拟污水地下渗滤过程的中试系统,重点考察了水力负荷对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情况,建立了描述地下渗滤系统微生物脱氮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地下渗滤系统脱氮效果好,抗水力负荷冲击能力强,处理最佳水力负荷0.125m3· m-2· d-1,出水中氮浓度低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 GB/T 18921-2002).地下渗滤系统硝化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NE=Noe-0.4812t,温度是影响硝化速率的主要因素,两者的关系是KT=0.2218×1.035(T-20);出水硝态氮浓度与水力停留时间之间呈负指数关系,可描述为C=16.3475e-0.2548t,碳源是引起反硝化速率变化的主要因子.在基质层垂直深度65 cm处二次补加生活污水,反硝化速率常数由0.0355提高到0.0488.强调地下渗滤系统的污水净化功能而忽视其生态服务功能,是系统运行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过高的水力负荷不利于硝化-反硝化反应的顺利进行.地下渗滤系统运行应采取适宜的水力负荷方式,促进硝化-反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