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微型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浮游纤毛虫是连接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的重要中介,在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关于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目前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温带海区,热带和极地海区的研究尚少.本文概述了世界海区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特点及周年变化规律.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一般在饵料丰富、生产力较高的海区较高;纤毛虫倾向分布在水体的中上层;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一年之内呈现双峰型或单峰型,纤毛虫群落的粒级组成一般春季较大,夏季较小,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一般在夏季或秋季较高.  相似文献   

2.
北部湾北部海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份于北部湾北部海域5个观测站位获得的分层水样,分析了表层叶绿素a含量和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以及类群组成;同时于现场采用稀释培养法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率(μ)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调查海区的微型浮游动物丰度400—1167个/L,类群组成以无壳纤毛虫为主;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1.50—1.13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33—1.08 d-1;推算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以及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8.1%—66.0%和-7.4%—438.4%。相对于中国其他海区,8月份北部湾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处于中等水平。调查期间,广西沿海高生产力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率大于微型浮游动物动物的摄食率,浮游植物生物量处于积累期;涠洲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较低,微型浮游动物摄食作用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黑鲪的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室内流水模拟实验法测定了黑鲪的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及其温度、摄食水平、体重和饵料生物种类的影响.黑鲪的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增大而减速增长;而特定生长率随温度升高或生态转换效率随温度和摄食水平增大均呈倒U 型变化趋势; 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和最佳生长温度分别为16 .3 ℃和15 .8 ℃,维持摄食量和最佳摄食量分别为黑鱼君 体重的0 .79 % 和4 .10 % .黑鱼君的特定生长率和生态转换效率却随体重增长均呈减速降低趋势.摄食小型鱼类饵料,有利于加速黑鱼君生长速度,但对其生态转换效率却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黑Jun的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耀  张波 《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27-629
采用室内流水模拟实验法测定了黑Jun的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及其温度,摄食水平,体重和饵料生物种类的影响,黑Jun的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增大而减速增长;而特定生长率随温度升高或生态转换效率随温度和摄食水平增大均呈倒U型变化趋势;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和最佳生长温度分别为16.3℃和15.8℃。维持摄食量和最佳摄食量分别为黑Jun体重的0.79%和4.10%。  相似文献   

5.
香港水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20 0 0年 8月在香港牛尾海 ( A站 )和龙鼓水道 ( B站 )的 2个典型站位采样 ,用半现场的稀释法研究了夏季香港水域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等。结果表明 :A、B站浮游植物主要以硅藻为主 ,但 A站甲藻比重比 B站要高。A站 <5 μm的微型浮游植物比 B站要少 ,从细胞大小上 B站的浮游植物更易被微型浮游动物所摄食。A站微型浮游动物类群主要以异养鞭毛藻为主 ,而 B站为砂壳纤毛虫 ,其细胞丰度分别为 770和 62 0 ind./L。 A、B站浮游植物碳 /叶绿素 a浓度比率分别为 2 7.1 5和88.66。 A站浮游植物的内禀生长率相似于 B站 ,分别为 1 .0 4和 0 .98d- 1。浮游植物在 A站的净生长率是0 .33d- 1,而在 B站则出现了负增长 ,其净生长率是 - 0 .5 8d- 1。微型浮游动物在 A、B站的摄食率分别为0 .71和 1 .5 6d- 1,摄食压力分别占到了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1 43.7%和 2 0 9.7% ,初级生产力的 78.6%和1 2 6.6% ,对浮游植物碳的摄食率分别达到 35 1和 5 5 2 μg C/( L·d)。A站的浮游植物生长要高于 B站 ,B站的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要明显高于 A站。与其它海区比较香港水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处于中等水平。黑暗长时间培养实验的结果表明此水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稀释法实验应在适量添加营养盐并在  相似文献   

6.
海水和淡化水养殖凡纳滨对虾饲料蛋白需求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生长、饲料利用和体成分等指标综合评价饲料蛋白质含量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海水养殖环境下,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蛋白效率和虾体粗蛋白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摄食饲料蛋白含量38%的海养凡纳滨对虾有较高的存活率、增重率以及最高的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随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虾体粗蛋白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而增加,而蛋白含量38%和41%实验组饵料系数和虾体粗蛋白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淡化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提高,而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在饲料蛋白含量35%实验组最高,饵料系数随蛋白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蛋白含量35%实验组饵料系数显著小于其他实验组。海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高于淡水养殖的对虾。对虾虾体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随盐度升高而升高,而虾体水分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赵文  王超  张路  魏杰  杨为东  藤力平 《生态学报》2009,29(2):589-598
在温度为(25±0.5)℃,盐度为31.5±0.5的条件下,研究了碱度和pH对两品系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系蒙古裸腹溞在培养液的pH 6~8时,生长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晋南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 5758 ind · d-1,内蒙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519 ind · d-1.碱度的实验表明,两品系蒙古裸腹溞在培养液的碱度为2.05到4.58 mmol · L-1时,生长率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晋南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573 ind · d-1,内蒙品系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376 ind · d-1.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两品系体长的增长差异不大,但各生殖参数晋南品系大多高于内蒙品系.两品系蒙古裸腹溞存活的最适pH为6~8,最适碱度为2.05到4.58mmol · L-1,晋南品系对于碱度和pH的适应能力大于内蒙品系.  相似文献   

8.
不同温度对中国对虾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研究了18~34℃6个不同恒温下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饵料转化率及能量收支。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的体重及能量特定生长率分别变动在1.22%~3.27%和1.33%~1.45%之间,在18~31℃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4℃下则显著下降.对虾的摄食量及对饵料的消化率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在34℃下则有所降低;饵料重量转化率和能量转化率分别在28.99%~53.09%和15.70%~7.24%之间,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有所下降.根据拟合的多项式方程推算得到的中国对虾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9.7℃,生长能和呼吸能的变化主导着中国对虾的能量收支模式,随温度升高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呼吸能比例则逐渐升高。本研究表明,对虾在适宜温度下获得的较高生长率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摄食量和食物消化率。  相似文献   

9.
鳜和乌鳢最适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体重47.2-540.2g的鳜和45.0-546.2g的乌鳢的最适摄食和生长温度。结果表明,鳜的最大摄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在25-35℃之间形成“最适温度平台”,低温(10-25℃)时,乌鳢的最大摄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25-30℃之间形成“最适温度平台”,之后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鳜的特定生长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快,在25-35℃“最适温度平台”,乌鳢的特定生长率受体重和温度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4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了Ⅰ龄暗纹东方(8235±297g)在不同盐度预处理后的摄食、生长和饲料利用情况。结果显示:35‰的预处理盐度对暗纹东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当这种盐度胁迫解除后,暗纹东方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补偿现象。本实验中摄食率随前处理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变化范围为183%-251%,特定生长率亦随前处理盐度增加而增加,即由083%增加到128%,饵料系数则随前期盐度实验中盐度的增加而降低,由167降至147。在盐度预处理实验及淡化养殖条件下的特定生长率除8‰外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哈氏伪康纤虫的培养与摄食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海洋盾纤类纤毛虫———哈氏伪康纤虫的培养、饵料及摄食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哈氏伪康纤虫的适宜生长温度为 2 8℃ ;在浓度为 3 g/L的牛肉浸膏培养液中种群增长最快 ,但稳定期较短 ;以米粒浸出液培养时纤毛虫可长时间维持较高的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12.
东海春季水华期浮游植物生长与微型浮游动物摄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军  宋书群 《生态学报》2009,29(12):6429-6438
2005年4~6月在东海有害水华频发区14个站位采样,通过现场稀释法实验对春季东海水域浮游植物比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比摄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有害水华频发区浮游植物群落以甲藻为优势.浮游植物比生长率在水华爆发前相对较低,平均为1.18 d~(-1);进入水华期后比生长率明显升高,但在水华站位随现存量增加而降低;非水华区比生长率近岸高、远岸低.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以急游虫和桡足类幼体为主,而种类上以砂壳纤毛虫居多.微型浮游动物比摄食率在水华爆发前波动较大,介于0.53~1.73 d~(-1),平均为0.90 d~(-1);在水华区比摄食率较为稳定,浮游植物比生长率的降低导致群落净生长率持续下降;在非水华区,比摄食率整体较高,近岸低而远岸高.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生长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在水华爆发后这种控制作用将减弱.  相似文献   

13.
2016年2-4月搭乘"科学"号科学考察船对采自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浮游有孔虫进行船上现场分离,分别在两种不同温度(22℃和27℃)下对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进行单种培养,研究温度对G.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培养实验结果表明:G.sacculifer的个体生长受温度的影响显著,27℃下生长率(29.72μm/day)显著大于22℃(17.28μm/day)(P0.05)。22-27℃之间的温度系数Q10为2.96,G.sacculifer体长每天增长约17.28~29.72μm,达到成体大小(~400μm)约需2周。本研究结果显示,热带西太平洋海区G.sacculifer的温度系数较高,表明其对温度的反应极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沉积物对南移刺参的影响,测定了南移刺参对三种不同沉积物(海区沉积物、对虾养殖池沉积物、人工配制沉积物)的摄食,吸收效率和能量收支。结果表明,规格为26.11±1.5g的南移刺参在温度为17±1℃时,不同组别南移刺参对不同种沉积物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虾组和人工组南移刺参同化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海区组(P<0.05),且对虾组同化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通过对能量收支方程的探究,各组别代谢能无显著差异(P>0.05),对虾组南移刺参生长能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12.35G+34.91F+8.05U+44.69R。研究表明,特定养殖条件下,用虾塘沉积物喂食南移刺参时,刺参摄食能量较多的分配至生长,生长速率较快,利用虾塘沉积物作为饵料是一种可取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23.2-24.0℃,盐度29.5-30.0条件下,研究了5种单胞藻饵料和饥饿对魁蚶浮游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投喂不同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与4种单胞藻混合投喂试验组幼虫的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和壳长均显著高于单一投喂试验组,其中球等鞭金藻与小球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投喂单一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组幼虫的生长、眼点幼虫比例与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在饥饿试验中,不同饥饿天数条件下幼虫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生长方面,饥饿1-2d较短时间与一直投喂对照组的幼虫相比较,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壳长的差异不显著,但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虫的生长变慢且眼点幼虫比例下降,一直饥饿情况下幼虫的生长基本停滞.研究结果可以为魁蚶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孙军  宋书群  王丹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07,27(8):3302-3315
2005年4月27日至5月30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采样,结合稀释法实验和Frost的直接计量法研究了中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现场摄食速率,并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食物组成、中型浮游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摄食压力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调查区: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物种比摄食率介于0.01~8.43d-1,平均值为(2.72±2.14)d-1。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物种摄食速率介于0.05~838.23cells ind.-1d-1,平均值为(52.72±154.21)cells ind.-1d-1,对几种有害藻华原因生物的摄食速率较高。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物种摄食速率具有食物密度依赖性,在低浮游植物丰度下,其摄食速率会随着浮游植物丰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阈值后随着浮游植物丰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中型浮游动物群落对浮游植物群落碳摄食速率介于0.53~4.97ngC L-1d-1,平均值为(2.16±1.63)ngC L-1d-1。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群落物种平均碳摄食速率介于0.04~13.20ngC ind.-1d-1,平均值为(2.91±5.22)ngCind.-1d-1。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对浮游植物群落碳摄食速率介于61.07~8632.85ngC L-1d-1,平均值为(2801.01±4198.46)ngC L-1d-1。分析比较中型浮游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摄食压力表明,海区中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要远高于中型浮游动物,介于95.59%~99.98%,平均值为97.88%±2.33%。调查海区中型浮游动物还通过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孙耀  张波  郭学武  王俊  唐启升 《生态学报》2001,21(2):186-190
在以玉筋鱼为饵料生物和最大摄食水平条件下,采用室内流水式实验,研究了黑鲷能量收支及温度对能量分配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鲷的摄食率、生长率、总代谢率和排泄率均随温度上升而呈减速增长趋势。不同温度条件下黑鲷的能量收支式为  相似文献   

18.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稚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39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养殖密度分别为 0 .2 32、0 .6 6 5、1.34 7和 2 .46 9kg·m-2 的流水环境中 ,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表现为不等速性 ,但生长离散没有加剧 .试验持续 2 8d后 ,各组的生长表现出显著差异 ,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而饵料转化率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特定生长率 (SGR)与养殖密度 (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4种生态因子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温度、盐度、饵料种类、投饵量对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幼体生长与存活率的影响,以确定其生长发育的最佳生态条件,为人工育苗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不同盐度(18、21、24、27、30和33)、不同饵料种类(虾糜、活糠虾、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死糠虾、虾糜+强化卤虫后无节幼体、强化卤虫后无节幼体)、活糠虾不同投饵量(0、2、4、6、8和10 g/d)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温度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影响显著(P〈0.05),最适温度为24-27℃,在最适温度下,存活率为84.4%-91.1%,特定生长率为4.82%-6.13%,存活率(y)与温度(x)的函数关系为y=-0.15x3+30.637x-447.002(r2=0.923)。幼体适宜盐度为24-33,最适盐度为27,在最适盐度条件下,其存活率为(90.0±5.29)%,特定生长率为(3.71±0.34)%。投喂7种开口饵料,以活糠虾效果最佳,存活率为(96.7±2.94)%,特定生长率为(3.77±0.23)%;强化卤虫后无节幼体效果次之,存活率为(95.6±2.31)%,特定生长率为(2.54±0.15)%,其余各组培养效果均不理想。投喂活糠虾,随着投饵量的增加,其存活率随之提高,摄食量(y)与个体重(x)的回归方程为y=0.227x-0.063(r2=0.921)。  相似文献   

20.
钝顶螺旋藻品系6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钝顶螺旋藻(SpiruIina platensis.)品系6在室内的培养技术。提出本品系室内培养最适温度在26—30℃。当光照强度不同时,所获生物量不同。用Pinevitch(1970年)的方法培养在1/2浓度下生长最佳。它的粗纤维含量较低,认为是饲喂海珍品幼体的理想饵料,是适于温带生长的螺旋藻品系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