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解东北林区啮齿动物蜱媒传染病感染状况,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吉林省集安、辽宁省宽甸林区捕获的野鼠进行7种蜱媒病原体Ig G抗体检测,检测鼠血清75份,斑点热立克次体、粒细胞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伯氏疏螺旋体、蜱媒脑炎病毒、新布尼亚病毒、土拉弗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33%、8.00%、14.67%、4.00%、1.33%、6.67%、1.33%,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χ2=19.83,P=0.003)。不同鼠种对7种蜱媒病原体抗体检出阳性率各不相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份野鼠标本中,复合感染率为8%。调查地区野鼠中7种蜱媒病原体感染比较普遍,以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查菲埃立克体阳性率为高。  相似文献   
12.
作为种子捕食者和种子扩散者, 啮齿动物对产坚果植物的自然更新有很大作用。然而, 对啮齿动物鉴别虫蛀种子的能力颇有争议。2001 年秋季在中国四川都江堰市实验林场, 以3 种比例(I1∶S = 1∶1 , I1∶S = 4∶1 和I1∶I2∶S = 1∶1∶1)供给啮齿动物4 种壳斗科种子: 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 、枹树( Q. serrata) 、青冈( Cyclobalanopsis glauca) 和栲树( Castanopsis fargesii) 的3 种坚果型(即饱满种子(S) , 不含象虫的虫蛀种子(I1) 和含象虫的虫蛀种子( I2 ) 验证了啮齿动物能够准确地鉴别虫蛀种子这一假说。结果表明, 在3 种比例下4 种坚果的虫蛀种子的消失速率均慢于饱满种子。即使虫蛀种子的比例增加, 啮齿动物显著地搬走了更多的饱满种子(67%~92%) 。当虫蛀种子的比例增加时, 虫蛀种子就地消耗和拒绝的比例降低, 搬走比例增加。啮齿动物并不拒绝虫蛀种子, 这可能与它们的可利用性(如象虫可以作为蛋白质的补充) 和数量以及它们的觅食行为有关。结果证实啮齿动物能准确地鉴别虫蛀种子, 从而有区别地搬走并贮藏更多的饱满种子, 消耗一部分可以利用的虫蛀种子(包括其内的象虫) 。这样, 啮齿动物通过对饱满种子和虫蛀种子的鉴别和选择会影响不同种子的命运, 从而对这些坚果植物的自然更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啮齿动物的母体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母体可通过基因遗传之外的其他方式影响后代的表型,包括激素分泌、胎盘渗透性、母乳成分和母体抚育行为等。这种对后代形态和行为的影响很大且持续终生。母体效应是子代对环境异质性的一种表型反应,在进化生态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异来源,对种群生态学而言,也可能是种群调节机制的一个重要的因子。着重介绍了母体状况对啮齿动物后代生长发育、性比、性特征和对性选择的影响,对啮齿动物母体效应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区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啮齿动物的研究表明,该地区啮齿动物分为耐旱型、喜湿型、广布的伴人种3个基本类型、9个分布型,耐旱型动物构成了该地区的主体。在啮齿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划为阿拉善荒漠亚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物种分布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立志  马勇  叶晓堤 《动物学报》2002,48(2):183-194
搜集整理我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地理分布数据,通过生境分析,确定啮齿动物分布区。基于GIS技术,以面积约为6470km^2的766个栅格收集我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的二元分布数据,采用多元分析的分层聚类方法,依据欧氏距离平方值,将地理分布单元划分为若干个组。结果表明,当欧氏距离平方值分别为11.379,17.068,22.758和28.447时,766个地理分布单元依次可分为30,9,5和3个组。分布单元组的物种组成比较和生态型分析表明;(1)在我国干旱地区的海拔较低地带,景观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过渡到荒漠,地理分布单元组亦呈现相应的分布格局,喜湿的物种逐渐减少,耐旱的种类增加;(2) 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寒漠与蒙新温性和暖温性荒漠啮齿动物物种数和组成相近,物种多样性近;(3)阿尔泰山地及南麓平原啮齿动物组成较为特殊,寒湿啮齿动物成份最高;(4)东祁连山地及其北麓以及分犁谷地,额敏谷地,伊犁天山,准噶尔界山及东麓山前平均的啮齿动物成份较为复杂,物种多样性较高。我国干旱地区东部啮齿动物的物种密度和多样性高于西部,但在东部草原和西部荒漠之间的过渡区物种密度较高,表现出的种生态地理分布的边缘效应,体现干旱区啮齿动物物种分布与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以及山地和高原等特殊环境非地带性分布的适应关系。蒙新温性荒漠区和青藏高原寒漠区的啮齿动物在区系组成上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啮齿动物捕食和搬运蒙古栎种子对种群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虹  刘丙万 《生态学报》2014,34(5):1205-1211
2010-2011年,在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研究了啮齿动物对蒙古栎种子的捕食和搬运。结果表明,蒙古栎种子捕食率在年际间无显著差异,但2010年的蒙古栎种子搬运率显著高于2011年,存留率显著低于2011年。啮齿动物在胡桃楸林、樟子松林、水曲柳林和白桦林内对蒙古栎种子的总捕食率和总搬运率分别达到(5.7±13.5)%和(27.1±37.1)%。蒙古栎种子在樟子松林内的捕食率和搬运率均最高,胡桃楸林内蒙古栎种子存留率最高;2010年蒙古栎种子在与蒙古栎林边缘距离0,10,20,30,40,50m组间的捕食率无显著差异,搬运率和存留率有显著差异,但2011年蒙古栎种子在不同距离组间的捕食率呈显著差异,搬运率和存留率无显著差异。与蒙古栎林边缘距离20m处蒙古栎种子的捕食率最高。2010年和2011年,分别有(37.8±49.7)%和(27.7±49.8)%的蒙古栎种子被啮齿动物利用,这表明啮齿动物是林业示范基地内蒙古栎地表种子的主要捕食者。冬季食物匮乏秋季贮藏种子是造成啮齿动物对蒙古栎种子有较大捕食、扩散压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啮齿动物对蒙古栎种子的捕食和搬运影响了蒙古栎林的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17.
啮齿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地理学是研究种间及种内不同种群的形成、现有分布格局的历史原因和演化过程的一门学科。基于分子水平,能够更准确地界定物种分布格局,促进分子系统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分子系统地理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对啮齿动物物种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的理解。对啮齿动物的种内及种上分类阶元的系统演化关系、起源中心与演化历程、影响系统地理格局的因素、鼠害防控和保护生物学等分子系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啮齿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四点展望:1)综合性系统地理学研究;2)区域系统地理学研究;3)物种演化的全面系统研究;4)新型分子标记和分析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通过设置人工土壤种子库,研究了野生樱桃李土壤种子库的动态及啮齿动物和凋落物覆盖对种子库中种子命运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有取食动物扰动下,48.3%的种子萌发输出为幼苗,50%的种子被动物搬运或当场取食,4%的种子腐烂.在排除了取食动物干扰的条件下,樱桃李种子形成了短期持久的土壤种子库,3年后依然有部分种子萌发并输出为幼苗.凋落物覆盖和对照处理中,被搬运和当场取食种子的比例均显著低于清除凋落物的裸地.地表凋落物存留能减少动物搬运、取食,但不足以导致新生幼苗的大量出现,而啮齿类动物的搬运或取食是影响野生樱桃李种子命运和种子库动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松鼠几项生态生理指标季节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俊生  马建章  宋延龄  曾治高 《生态学报》2002,22(11):1995-2000
研究了分布于我国大、小兴安岭林区松鼠体重、身体热值、脂肪含量、灰分含量以及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松鼠体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性别差异 ,春季 ,雄性松鼠体重明显小于雌性个体 ,而其它季节 ,雄性大于雌性。冬季体重最低(3 3 1 .9~ 3 45 .1 g) ,秋季体重最高 (3 78.1~ 3 89.9g) ,体重降低了 9.41 %~ 1 4.0 7%。大、小兴安岭松鼠身体热值、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季节变动范围为 6.2 71~ 8.60 9k J/g和 6.891~ 8.41 3 k J/g,8.81 %~ 2 1 .3 7%和 9.47%~ 2 2 .0 1 % ,67.1 2 %~73 .3 8%和 66.3 5 %~ 71 .73 % ;灰分含量不存在季节差异 ,大、小兴安岭年平均值分别为 1 2 .0 4%± 1 .1 7%和 1 1 .2 7%±2 .0 7%。环境温度、食物资源和繁殖状况是影响东北松鼠体重和身体组成季节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啮齿动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周立志  马勇 《生物多样性》2002,10(1):T001-T003
在系统整理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的分布资料,获得物种分布范围的基础上,应用GIS软件,基于等面积栅格系统,研究啮齿动物的等级多样性,探讨啮齿动物物种的区域分化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和北塔山、伊犁天山、阿拉套山和阿尔泰山地,以及贺兰山地等处的啮齿动物的属数最高;塔里木盆地中心和藏北高原的属数最低。阿尔泰山南麓、伊犁天山和东祁连山地的啮齿动物科数最多;塔里木盆地中心和藏北高原的科数较少。在青藏高原的周边,寒漠与温性荒漠、荒漠与山地、高原与盆地、荒漠与草原、山地与草原等景观的交界处,多样性指数较高。蒙新荒漠区的啮齿动物的属科数比相对较高,青藏高原的属科数比值较低,但青藏高原的种属数比值相对较高,而且GF指数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