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啮齿动物对锐齿槲栎坚果的取食模式及坚果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磊  高贤明 《生态学报》2006,26(11):3533-3541
啮齿动物对栎属坚果的捕食和传播是栎林能否进行实生苗成功进行更新的关键因子。2002-2003年,通过对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坚果进行烧焦炭化、2种胶带包裹、系绳、染色、埋藏、放置背景颜色的4种改变、切半和对照12种处理,观测坚果的留存与啮齿动物就地捕食和搬运等作用下的变化动态及其最终数量或比例,以研究啮齿动物对坚果的捕食、搬运、丢弃、埋藏等作用以及最终留存的数量与特点,测定完好坚果的比例在啮齿动物捕食前和捕食后的变化,结果发现:(1)丢弃坚果中非完好的比例较捕食前有显著的增加(P〉0.05),表明啮齿动物咬开坚果后才能识别坚果是否完好并进一步确定是否继续捕食。(2)与对照比较,坚果的命运可分为4类:①简单埋藏、放置黑色纸上的坚果命运没有显著改变,说明啮齿动物对坚果周围环境简单变化的敏感性低,且更加适应黑色背景。②系绳、染色、切半、以白、绿、红纸为背景放置坚果的处理。就地捕食的速率显著降低,持续时间不变;与对照相比,搬运的速率早期相同,后来略有升高,搬运持续时间也相应增加,最终被搬运的比例增加而就地捕食的比例降低,留存的坚果为0。说明坚果的附着物、颜色、完整程度、放置背景等改变后,有助于提高啮齿动物对捕食风险的估计,并相应采取减少就地捕食的策略。③烧焦坚果就地捕食和搬运的开始速率接近0,至第4-5天。速率提高至最大值,然后再降低至0,结果就地捕食和搬运的比例都明显的下降,留存的坚果比例为49.6%,其中就地捕食的比例相对于搬运的比例明显减低,说明啮齿动物对坚果气味的变化同样采取减少就地捕食的策略,从而增加了留存;而搬运速率由开始时极低逐渐升高的现象,表明啮齿动物对于食物气味的变化可能采取试探的策略,经过试探再加快搬运速率。④胶带包裹处理的坚果,啮齿动物就地捕食的开始速率接近0,在第4天上升为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结果坚果留存为0,就地捕食的比例低于5%,搬运的比例增加。啮齿动物对坚果气昧和状态共同的变化同样采取减少就地捕食的策略,而对搬运同样采取试探的策略,说明啮齿动物对坚果的感知可能属于视觉和嗅觉混合作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92.
啮齿动物分散贮食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散贮藏食物是许多啮齿动物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觅食策略。分散贮藏方式对于植物的幼苗建成、更新、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有着积极的意义。多种因素影响啮齿动物对食物分散贮藏。内部因素有性别、年龄、社群关系、饥饿状态等;外部因素包括食物特征、竞争与盗食环境条件等。这些因素并非独立地发挥作用,内部因素受外部刺激的综合影响,而且外部因素只能通过改变动物的内部状态才能发挥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室内的或围栏实验中,实验设计的差异不仅影响动物的食物贮藏及其管理,也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93.
啮齿动物对种子的传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简要介绍了扩散、传播植物种子的啮齿动物种类、它们传播的植物种子种类,以及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扩散、传播的主动、被动方式及双方在这一体系中的互惠关系和可能存在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94.
锐齿槲栎林的天然更新——坚果、幼苗库和径级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中磊  高贤明 《生态学报》2005,25(5):987-993
对四川茂县地区的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天然次生林进行研究,发现(1)坚果完好比例约在14%~26%之间,完好坚果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都比较高,但在天然状况下能够留存到隔年5月的坚果几乎没有.因此,实生幼苗的天然补充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林缘的幼苗密度低于所有其它生境的(p<0.05),林中的幼苗密度最高,和林窗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和灌丛的比较则没有差异.在灌丛幼苗密度和林中以及林窗的比较都没有差异.动物对坚果的取食速度则是林中的最慢(10.0%),林窗和林缘的相同(分别为61.1%和66.5%),都比较快(p<0.01).(3)林中的幼苗在小于100 cm的各高度内都有大量分布,说明在林中树冠下幼苗是可以长期存在的,在幼苗和种子阶段的锐齿槲栎可能是耐荫的.(4)在林中缺失幼树,在林缘则有包括幼树在内的完整的更新大小系列,表明林缘也可以成为更新的关键地点.(5)在栎林的每一个大小级别上,萌生个体和实生个体都按各种比例伴生,说明导致萌生的干扰一直在发生,并可能在森林的更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说明该地区的锐齿槲栎林由萌生和实生起源的个体混合组成.  相似文献   
95.
韩群花  郭聪  张美文 《生态学报》2013,33(19):5981-5989
啮齿动物种群动态调节是生态学中关键的问题之一,它与制定鼠害防治策略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在相关领域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整理了密度制约效应对啮齿动物繁殖影响的文献,包括在性器官、性成熟、性周期、繁殖指数、激素和行为的调节作用,同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途径及研究前景,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6.
啮齿动物食性研究的意义及方法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啮齿动物的食性是种群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鼠害防治策略的常用参考指标.现在已有多种方便适用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在相关领域取得大量研究成果.本文对啮齿动物食性的各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同时对近40年来国内外的部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该研究领域的前景,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97.
亲属识别是指生物体对同种其他个体亲属关系加以区分并产生亲属偏向的激素、神经和行为以及心理过程,是社会性动物的重要属性之一,与利亲行为和配偶选择密切相关.对亲属识别的理解,为解释物种间在亲属模式、配偶选择以及近交回避等方面的变异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嗅觉通讯是啮齿动物社交识别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气味源的种类及功能、信息素的功能、亲属识别能力以及机制4个方面综述了当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8.
《生物学通报》2008,43(1):33-33
大象一样的耳朵、袋鼠一样的后肢、猪一样的鼻子,没错,一只巴掌大小的啮齿动物简直长得不成比例,但是它却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北部和蒙古南部的沙漠环境。  相似文献   
99.
2011 ~ 2012 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利用复合不育剂EP - 1 (左炔诺孕酮- 炔雌醚),设试验区和对照区,采用春季试验区一次性投饵的方法,对子午沙鼠、小毛足鼠和三趾跳鼠3 种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的不育控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育剂EP - 1 显著降低了优势种群当年的幼体出生率,试验区5 ~ 6 月小毛足鼠幼体比例较对照区显著降低(P < 0. 05),5 ~ 8 月子午沙鼠和6 ~ 8 月三趾跳鼠成体比例分别较对照区显著增加(P < 0. 05),同时显著降低了优势鼠种当年的种群数量,试验区子午沙鼠和小毛足鼠种群在繁殖高峰期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区(P < 0.05),4 ~ 5 月三趾跳鼠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 < 0. 05)。次年,试验区5 ~ 7 月子午沙鼠种群成体比例显著高于对照区(P < 0. 05),全年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 < 0.05),而三趾跳鼠种群数量与对照区差异并不显著。因此,不育剂EP - 1 对3 种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群数量增长均具有控制作用,尤其对子午沙鼠种群的持续控制效果更加明显。可见,种群在繁殖期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其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
群落的格局与动态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种群数量预测是研究群落动态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尝试采用2006~2014年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数量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啮齿动物群落全部组成物种的总个体数量进行模拟与预测。BP神经网络通过模拟学习,建立模型,能够实现对啮齿动物群落数量动态规律进行模拟与预测。本研究以阿拉善荒漠为试验区,以啮齿动物个体数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志重捕法,监测2006~2014年每年4~10月的数量,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2006~2013年的数据建立训练网络,以2014年的数据进行验证与测试,比较单层隐含层、双层隐含层和三层隐含层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单隐含层模型的隐含层节点数为6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16.13%,决定系数0.998 0(P=0.006 0)。双隐含层模型的两层隐含层节点数均为6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8.58%,决定系数0.999 5(P=0.002 3)。三层隐含层模型的三层隐含层节点数分别为1、10和7时,最大误差百分比为5.87%,决定系数0.999 2(P0.000 1)。不同隐含层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均取得了满意效果,通过比较最大误差百分比、平均误差百分比、决定系数及拟合优度,三层隐含层优于单隐含层及双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本文认为三层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更适合于阿拉善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全部组成物种的总个体数量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