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实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健康(CTL组)、发育不良(DD组)和患歪头病(TD组)的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索宿主健康状态与皮肤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及功能之间的潜在关系。所有样本经测序、质控及聚类获得2997条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注释32个门, 76个纲, 167个目, 259个科和402个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棘胸蛙皮肤主要优势菌门(>1%),但丰度受宿主健康状态的影响。在属水平上筛选获得50个菌群标志物,其中23个(如乳杆菌(Lactobacillus)、德沃斯氏(Devosia)、希瓦氏菌(Shewanella)和Luteolibacter)在CTL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的健康状态; 19个(如短稳杆菌(Empedobacter)、芽孢杆菌(Bacillus)和短螺旋体(Brevinema))在DD组中相对丰度较高,提示棘胸蛙发育不良的病症; 8个(如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柠檬酸杆菌(Citroba...  相似文献   
12.
ATBF1(AT motif binding factor 1)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其表达产物是目前发现的分子量最大的转录调节因子,它能和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基因增强子AT富聚区结合,调节AFP的转录.ATBF1基因表达过程中,由于转录本mRNA的选择性剪接,可产生ATBF1-A和ATBF1-B两种异构体,这两种异构体对AFP表达的调节具有相互对抗作用.ATBF1-A是ATBF1基因的主要表达形式,其能抑制癌细胞生长,而ATBF1-B则能促进癌细胞增殖.本文分析ATBF1异构体如何调控AFP表达及其作用的多样性,阐述ATBF1表达下调对肿瘤细胞生长和侵袭产生的影响;探讨ATBF1异构体抑癌作用的可能机制和选择性应用ATBF1异构体治疗肿瘤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红枣为原料提取红枣黄酮,通过吸附树脂的筛选,探讨树脂吸附的溶液浓度、pH值、吸附时间、吸附液体积对树脂吸附条件的影响。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方法,确定了大孔吸附树脂对红枣黄酮最佳吸附条件为:最佳吸附树脂为XDA-8,吸附时间62 min,吸附液浓度为4.3 mg/L,pH值为7.32,吸附液体积为10 mL,最大吸附效率达到85.64%,优化后得实际吸附率为85.51%。  相似文献   
14.
血清抑癌多肽(SCSP)在体外可以杀伤小鼠不同种类的腹水型癌细胞,如肝癌细胞、S180细胞、白血病细胞等。但它对小鼠的非癌细胞没有明显影响,对不同种类的人癌细胞株没有普遍的杀伤作用。 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检验结果表明,血清抑癌多肽可能由宿主脾细胞产生,而非来自癌细胞。 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小鼠血清脂蛋白VLDL和HDL,并检测脂蛋白中SCSP含量与其对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关系,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它们之间有相关关系。SCSP的含量高,则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强。  相似文献   
15.
探讨FⅩⅢ A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凝胶阻滞实验(EMSA)结果证明,FⅩⅢ A基因第1内含子5′区的前12碱基与转录因子结合并由此调控基因表达.FⅩⅢ A基因第1内含子第12位碱基由C突变为A(内含子1 (+12)C→A)导致与转录因子结合能力降低.构建不同的荧光素酶表达质粒Luc 1、Luc 2、Luc 3、Luc 4、Luc 5、Luc 6,并转染U937细胞和HepG2细胞.结果显示,如果Luc 5(具有最高表达活性)的内含子1(+12)由C突变为A,启动子活性显著降低.与Luc 5相比,突变后的Luc 5的活性分别下降了52.9%(U937, P<0.01)和47.6%(HepG2, P<0.01).将Luc 5与PN3 Sp1共同转染U937细胞和HepG2细胞后,Luc 5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提高了42.4%(U937,与Luc 5单独转染比较P<0.01)和54.9%(HepG2, 与Luc 5单独转染比较P<0.01),而突变后的Luc 5(Mut)与PN3 Sp1共同转染则没有明显的改变.表明转录因子Sp1在FⅩⅢ A基因表达的重要性.这些结果也表明,内含子在FⅩⅢ A基因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遗传性凝血因子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刘新华 《蛇志》2005,17(3):224-224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它协调和承担着医院外科系统的整个工作,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外科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我们是基层临床教学医院,进修医生的来源主要是乡镇、职工医院、社会办医人员等,学历比较低,院内感染知识、无菌技术操作水平差,为保证手术室工作程序和质量,预防手术感染,强化进修医生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引起的鲫“喉孢子虫病”严重危害我国异育银鲫养殖。病原丰度是决定病害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建立洪湖碘泡虫的定量检测方法, 不仅可用于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的早期诊断, 也可应用于养殖系统中洪湖碘泡虫的定量监测, 为该病的暴发风险预警及防控措施的效果评价提供技术手段。研究根据洪湖碘泡虫的ITS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HHF/R, 建立了洪湖碘泡虫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及应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 该方法能特异性检测出洪湖碘泡虫, 而与多涅茨尾孢虫、倪李碘泡虫、普洛宁碘泡虫、吴李碘泡虫之间无交叉反应; 最低检测限为3.02×101copies/μL, 灵敏性较常规PCR高出1000倍; 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应用该方法可定量检出洪湖碘泡虫全生活史阶段, 包括鱼体内移行发育的前孢子阶段及养殖系统环境, 如池塘水样及底泥样品中分布的洪湖碘泡虫。因此, 所建立的洪湖碘泡虫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稳定, 可应用于异育银鲫全养殖阶段洪湖碘泡虫的定性、定量监测。  相似文献   
18.
南海石斑鱼苗种肠道微孢子虫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通过组织病理分析、超微结构观察以及分子特征分析对石斑鱼(Epinephelus spp.)苗种肠道微孢子虫病病原进行了鉴定。其为一肠孢虫属新种, 命名为石斑鱼肠孢虫(Enterospora epinepheli sp. n.), 专性寄生于细胞核内, 发育过程与肠孢虫属模式种黄道蟹肠孢虫(Enterospora canceri)一致。早期单核裂殖体通过一层简单的电子薄膜与宿主细胞核质隔离。随后, 单核裂殖体发育形成多核裂殖原质团。此时, 细胞核出现明显肥大, 有的甚至被裂殖子胀破。裂殖原质团进一步发育形成多核产孢体, 并开始出现许多高电子密度的囊泡状结构。这些与极丝及锚状盘有关的囊泡状结构聚集在藕核周围, 并组装形成微孢子虫特征性结构(挤出装置)前体。随后, 产孢体原生质团通过连续分裂形成一个个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与细胞核直接接触, 并直接发育形成成熟孢子。成熟孢子椭圆形, 孢子长(1.56±0.31) μm (1.07—1.96 μm), 宽(1.08±0.98) μm (0.93—1.28 μm)。 孢壁分为3层, 外壁电子密度高, 厚(15.51±0.95) nm (9.87—26.18 nm), 内壁为电子透明层, 较外层更厚(81.13±2.71) nm (57.16—110.81 nm), 最里面为孢质膜。极丝为同型极丝, 共5—6圈, 分2排排列。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该微孢子虫寄生于肠道上皮杯状细胞核内, 肠壁脱落的内容物中也发现大量的微孢子虫。序列比对发现该种与之前报道的石斑鱼肠道微孢子虫待定种(Microsporidium sp.)序列基本一致, 与其他相似性较高的种类的遗传距离在0.162—0.225。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显示肠胞虫科的种类明显分为两支, 石斑鱼肠孢虫和肠孢虫属其他种类及毕氏肠胞虫聚为一个独立分支, 但不与该分枝中任何种类形成姊妹支。  相似文献   
19.
研究报道了中国首例摇蚊微孢子虫, 结合各发育阶段形态特征、生态学特征及分子特征, 鉴定其为萨梅诺娃新佩雷斯虫Neoperezia semenovaiae Issi, et al. 2012, 系我国新记录。萨梅诺娃新佩雷斯虫寄生于羽摇蚊幼虫脂肪体组织, 导致其体表呈白浊状。成熟孢子呈卵圆形, 孢子长(5.7±0.2) μm (5.3—6.3 μm), 宽(3.7±0.1) μm (3.4—4.0 μm)。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各发育阶段均为离核, 发育不同步, 与宿主细胞质直接接触。早期发育阶段为高电子密度的多核裂殖体阶段, 经原生质团分裂形成单核或多核产孢体, 进一步发育为单核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形状不规则, 周围被内质网环绕, 并逐渐形成微孢子虫的典型结构如极丝、极质体和三层孢壁等。成熟孢子卵圆形, 离核, 细胞核较大, 位于孢子正中央, 被大量核糖体包围。极质体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为海绵状, 后半部分薄膜状。锚状盘位于孢子前端, 呈蘑菇状。孢壁三层, 外层为高电子密度层, 厚26.5—62.7 nm, 中间层为电子透明层, 厚151.8—236.1 nm, 里层为质膜层。同型极丝, 30—31圈, 分2—3列排列。扩增获得其小核糖体序列为1356 bp, 序列比较发现其与俄罗斯列宁格勒区羽摇蚊的N. semenovaiae相似性为99.1%。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N. semonovaiae与Neoperezia、Bryonosema、Schroedera属种类聚为一独立进化枝, N. semonovaiae种群出现明显的地理分化。  相似文献   
20.
辣椒是我国重要的功能性蔬菜,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及药理作用。辣椒尤其辣椒素在防治糖尿病领域的研究较多,但其辛辣特性限制了辣椒在降糖产业应用的范围及剂量。本研究从辣椒活性物质、提取物、辣椒饮食等方面阐述了辣椒的降糖活性。从产业化角度,建议选育辣椒素含量低而降糖效果好的辣椒,以期为降糖型辣椒的功能食品研发提供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